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細脈

細則往來如發,而指下顯然。凡弱小微濡,皆屬細類。不似微脈之微弱模糊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細為陽氣衰弱之候。然細亦有分別,如細而兼浮,則為陽氣衰弱;細而兼沉,則為寒氣內中,或熱傳三陰;細而兼緩,則為濕中於內。皆當求其所因,不可混同施治。

但脈既細如髮,便屬氣虛,縱有內熱,亦當兼固中氣,不可純用解熱,以致其細益甚耳。況有內熱全無,真元素虧,神氣不持,而致脈見細象者乎。(李士材曰:嘗見虛損之人脈細身熱,醫不究原,而以涼劑投之,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其斃耳。經曰:少火生氣。

人非此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水穀。未徹乎此者,烏可以言醫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

白話文:

細脈的脈象細如髮絲,清晰可辨。凡是脈搏微弱、細小、軟弱的,都屬於細脈。細脈與微脈不同,微脈是模糊不清的。細脈是陽氣衰弱的徵兆。但細脈也有不同的情況,例如:細而浮的脈象,表示陽氣衰弱;細而沉的脈象,表示寒邪內侵,或者熱邪傳入三陰;細而緩的脈象,表示體內有濕邪。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判斷病因,不能混為一談,用藥治療。

如果脈象細如髮絲,就屬於氣虛,即使有內熱,也應該同時補益中氣,不能單純使用清熱藥物,以免導致脈象更細弱。更何況有些病人完全沒有內熱,只是因為元氣虧損,神氣不足,才導致脈象呈現細弱的樣子。 曾經見過虛損的人脈象細弱,身體卻發熱,醫生沒有深入探究病因,就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結果導致真陽之氣散失,病人飲食不進,嘔吐腹瀉,加速了死亡。經書上說:「少火生氣」,人體如果沒有這種溫煦的陽氣,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不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能稱為醫生。但是,虛勞的脈象,細數兩者不會同時出現,如果同時出現細數脈,病人很快就會死亡。細脈表示氣虛,數脈表示血虛,氣血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2. 代脈

代則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凡促結等脈,皆屬此類。不似促結之雖見歇止,而復來有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相類詩曰: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為代,結代生死自殊途。

)代為元氣垂絕之候。戴同父曰:代為脾絕之徵,脾主信,故止歇有時。故無病而見脈代,最為可危。即或血氣驟損,元神不續,或七情太過,或顛仆重傷,並形體賦時經隧有阻,流行蹇澀,而見脈代者,亦必止歇不勻,或云可治。若使歇止有常,則生氣已絕,安望其有再生之日乎。

惟妊娠惡阻嘔吐最劇者,恆見代脈,谷入既少,血氣盡並於胎,是以脈氣不能接續。然在初時或有,若至四月胎已成形,當無歇止之脈矣。(李時珍曰:脈一息五至,五臟之氣皆足。故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

蓋一臟之氣衰,則他臟之氣代至也。)

白話文:

代脈是指脈搏跳動一下就停止,無法自行恢復,然後又再次跳動的現象,稱為代陰。凡是脈搏跳動急促或結聚的脈象,都屬於這一類。但與急促、結聚不同的是,雖然也有暫停,但恢復跳動時力量仍然充沛。(引自張璐。另《瀕湖脈學》詩云:跳動一下就停止,無法恢復,再次跳動,就是代脈;病人出現此脈尚可治療,健康人出現則與壽命相關。相似的詩句是:數次跳動然後停止稱為促脈,緩慢停止則稱為結脈;停止後不能恢復才稱為代脈,結脈、代脈的生死預後大相逕庭。)

代脈是元氣將盡的徵兆。戴同父說:代脈是脾氣衰竭的徵象,脾主運化,因此脈搏的停止與跳動會有間歇。所以,健康人出現代脈,最為危險。即使是因血氣驟減、元神不繼,或七情過激、跌仆重傷,以及先天體質不足或經絡阻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代脈,也必定是跳動與停止不規律,或可治療。如果停止時間固定、規律,則說明生機已絕,哪還能指望它有再生的一天呢?

只有妊娠初期嚴重孕吐的人,常常會出現代脈,因為飲食攝入減少,血氣都供給胎兒,所以脈氣無法連續。但這只在初期可能出現,到了懷孕四個月,胎兒已成形,就不會有這種間歇性的脈象了。(李時珍說:脈搏一息五次跳動,說明五臟之氣都充足。所以,五十次跳動一息,符合大衍之數,稱為平和脈象;反之則會出現停頓。腎氣不足,則四十次跳動一次停頓;肝氣不足,則三十次跳動一次停頓。

總之,一個臟腑的氣衰弱了,其他的臟腑之氣就會代償性地跳動。)

3. 散脈

散則舉之散漫,按之無有,或如吹毛,或如散葉,或如懸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然,來去不明,根蒂無有。不似虛脈之重按雖虛,而不至於散漫也。(李瀕湖體狀詩曰: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散為元氣離散之象,腎絕之應。

蓋腎脈本沉。而脈按之反見浮散,是先天之根本已絕,如傷寒咳逆上氣,脈見散象必死,與經言代散則死之意,即書有言熱退而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云或可生,亦非必定之辭耳。(散為死脈,故不主病。)

白話文:

散脈是指脈象散漫,按之不着,感覺像吹過的絨毛、飄落的樹葉、懸掛的幔帳、湯上浮油,或像燃燒的柴薪,來去不定,找不到根源。它與虛脈不同,虛脈雖按之虛弱,但不會像散脈這樣散漫。李瀕湖的詩中形容散脈如同楊花般飄散,來去無蹤,難以捉摸。產婦見此脈象,可能是胎兒夭折的徵兆;久病之人出現此脈,往往不必治療。難經也提到,單獨出現散脈則非常危險。

散脈是元氣離散、腎氣衰竭的表現。腎脈本應沉伏,但卻浮散,說明先天根本已經衰竭。例如傷寒病人出現咳嗽、氣逆,脈象又呈現散狀,就預示着死亡。古籍記載,雖然有「熱退身安,泄利止而漿粥入,或可生」的說法,但這也不能保證一定能活。散脈被認為是死脈,因此不論何種疾病,出現散脈都代表預後極差。

4. 奇經八脈

至於奇經八脈,又為十二經之約束。若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不形;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奇經。惟是正經邪溢,轉入於奇。故內經有言:沖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牢(堅實),病苦逆氣裡急(屬寒實)。督則直上直下(弦長)而中央浮(中央同尺寸浮起,非中央獨浮意也),病苦脊強不能俯仰(屬風)。

任則脈橫寸口(寸口統寸關尺三部而言),邊丸丸(形如豆粒)緊細而長,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積聚(屬寒實)。陽維則尺內斜上至寸而浮(從左尺斜向小指,至寸而浮,曰尺內),病則寒熱溶溶不能自收持(屬陽)。陰維則尺外斜上至寸而沉(從右尺斜向大指,至寸而沉,故曰尺外),病苦心痛悵然失志(屬陰)。

陽蹺(主陽絡)寸口左右彈浮而細綿綿(兩寸浮緊而細),病苦陰緩而陽急(邪在陽絡主表,如腰背苦痛之類)陰蹺(主陰絡)尺內左右彈沉而細綿綿(兩尺沉緊而細),病苦陽緩而陰急(邪在陰絡主裡,如少腹痛陰疝漏下之類)。帶脈中部左右彈而橫滑(兩關滑緊),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邪在中)。

凡此八脈,每遇五癇七疝,項痓背強,發歇不時,內外無定之症,剛勁不倫,殊異尋常之脈,當於奇經中求之。(經脈直行上下,絡脈斜行左右;經脈常升主氣,絡脈常降主血;經起中焦,隨營氣下行而上,故診在寸;絡起下焦,隨營氣上行極而下,故診在尺。正經邪溢滿奇,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霈妄行,流於湖澤,誠哉是言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約束十二經脈的。如果臟腑之氣平和,經脈運行通暢,八脈就不會顯現出來;即使經絡受邪,也不會充滿奇經。只有當正經的邪氣溢出,才會轉入奇經。所以《內經》說:沖脈直上直下,像拉緊的弦,中間堅實有力,生病則會出現逆氣、裡急腹痛(屬寒實證)。督脈也直上直下,像拉緊的弦,但中間略微浮起,生病則會出現腰背僵硬,不能彎腰抬頭(屬風證)。

任脈的脈象在寸口部位橫向呈現,像一粒粒小豆般緊細而長,生病則會出現小腹部劇烈疼痛,男子則會有陰囊腫痛,女子則會有帶下積聚(屬寒實證)。陽維脈在尺脈內側斜向上走向寸口部位,脈象浮起,生病則會出現寒熱交替,無法自控(屬陽證)。陰維脈在尺脈外側斜向上走向寸口部位,脈象沉沒,生病則會出現心痛、憂鬱、意志消沉(屬陰證)。

陽蹺脈(主管陽絡)在寸口部位左右兩側,脈象浮起,細而綿長,生病則會出現陰虛而陽盛(邪氣在陽絡,主要表現為表證,如腰背疼痛等)。陰蹺脈(主管陰絡)在尺脈內側左右兩側,脈象沉沒,細而綿長,生病則會出現陽虛而陰盛(邪氣在陰絡,主要表現為裡證,如小腹疼痛、陰囊腫痛、帶下等)。帶脈在中部左右兩側,脈象橫向滑動,生病則會出現腹部疼痛,腰部酸痛,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邪氣在中間)。

總之,這八脈,常在遇到五種癇證、七種疝氣、項強、背強,發作與緩解無規律,內外症狀不定的疾病時,其脈象強勁不規則,與平常脈象迥異,就應該從奇經八脈中尋找病因。(經脈直行上下,絡脈斜行左右;經脈常上升,主氣;絡脈常下降,主血;經脈起於中焦,隨營氣下降後再上升,所以診斷在寸口;絡脈起於下焦,隨營氣上升後再下降,所以診斷在尺脈。正經邪氣溢出充滿奇經,越人將其比作天降大雨,溝渠滿溢,雨水漫溢四處流淌到湖澤,這比喻真是恰當啊!)

5. 衝陽等脈

外此衝陽、太谿、太衝,皆足動脈。衝陽者,胃脈也。在足面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蓋土者,萬物之母。衝陽脈見不衰,胃氣尚存,病雖危而猶可生也。然亦忌弦急,恐其肝旺剋土耳。太谿者,腎脈也,在足跗後兩旁圓骨上動脈陷中。蓋水者,天一之元,診此不衰,尚可治也。

太衝者,肝脈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肝為東方生物之始,不衰則病可治。然此三脈,止可診此以定生死。若云可推某病,則無是也。至於高章綱卑惵損之脈,止是就其脈象而名。蓋以高章綱為脈上行上浮滿溢搏指。卑惵損為脈下行下沉卑屑隱澀不振,仍是一陰一陽之意而別其名。

至於太素一脈,古人傳而不言,言而不傳,皆有義存。以其語涉荒唐,而不輕語以欺世耳。(今之江湖術士,多借此法取錢。)

白話文:

衝陽、太谿、太衝這三條脈絡,都是足部的動脈。衝陽脈屬於胃經,位於腳面上,從五寸骨間的動脈往上,再向上三寸到陷谷穴。土是萬物的根本,衝陽脈如果強勁有力,代表胃氣充足,即使病情危急,仍有生存的希望。但也要注意脈象是否弦急,以免肝氣過旺而克傷脾土。

太谿脈屬於腎經,位於腳踝後方,兩個圓骨頭上方的動脈凹陷處。水是天地之根本,如果此脈強勁,病情仍有治療的可能。

太衝脈屬於肝經,位於大腳趾根部後方二寸的凹陷處。肝臟主東方,是萬物生長的開始,此脈強勁則病情可治。

然而,這三條脈絡只能用來判斷生死,不能用來推斷具體的疾病。至於書中所說的「高章綱」、「卑惵損」等脈象名稱,只是根據脈象的形態來命名。「高章綱」指的是脈象上行、上浮、滿溢,搏動有力;「卑惵損」指的是脈象下行、下沉、細弱、隱澀、無力,這兩種脈象都體現了一陰一陽的道理,只是名稱不同。

至於「太素」脈,古代醫家多有記載,卻又語焉不詳,這是因為其說法過於玄妙,不輕易透露以免誤導世人。(現在江湖術士多以此為名斂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