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緊脈

緊則往來勁急,狀如轉索,雖實不堅。(脈緊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凡弦數之屬,皆屬緊類。不似弦脈之端直如弦,牢革之強直搏指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匯辨云:緊較於弦,更加挺勁之異。

丹溪云:緊如二股三股糾合為繩,必旋絞而轉,始得緊而成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為陰邪內閉。如脈見浮緊,則必見有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表症。脈見沉緊,則必見有脹滿、厥逆、嘔吐、瀉利、心脅疼痛、風癇痎癖里症。

然總皆是陽氣不到,以至如是耳。(仲景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來?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白話文:

緊脈的脈象,往來有力且急促,像麻繩一樣絞轉,雖然感覺有力卻不堅硬,像左右彈動的手指,如同絞緊的繩索或緊繃的弦線。凡是弦數脈(脈象像弦線一樣)都屬於緊脈的類型,但緊脈不像弦脈那樣筆直堅硬,也不像牢固的皮革一樣強直有力地搏動手指。緊脈是因為陰邪內閉所致。

如果脈象浮而緊,則必定伴隨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鼻塞、全身疼痛、失眠等表證。如果脈象沉而緊,則必定伴隨腹脹、厥逆(四肢厥冷逆上)、嘔吐、腹瀉、心脅疼痛、以及風癇、痎癖等裡證。

總而言之,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陽氣不足所造成的。緊脈的成因有很多,例如:出汗過多、嘔吐、肺部寒冷、飲用冷水、腹瀉導致胃中虛寒等,都會導致脈象變緊。

2. 緩脈

緩則來去和緩,不疾不徐。凡虛濡微細,皆屬緩類。不似濡脈之指下綿軟,虛脈之瞥瞥虛大,微脈之微細而濡,弱脈之細軟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李士材曰:緩以脈形寬緩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

蔡氏曰: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若純緩不兼,猶經所謂但弦無胃氣則死。)緩為平人正脈,無事醫治。若使緩而兼大,則為傷風;緩而兼細,則為濕痹;緩而兼澀,則為血傷;緩而兼滑,則為痰滯。尤必察其有力無力,以為區別。

如使緩大有力,則為有餘,其症必見燥熱;緩軟無力,則為不足,其症必見虛寒。豈可一見是緩,便指屬虛,而不合症為之分別乎。(景岳曰: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

林之翰曰:緩脈須知主熱。如脈長大而軟,來去寬縱不前,即張太素所謂如絲在經,不卷其軸之謂,是曰縱緩,主於熱也。)

白話文:

緩脈指的是脈搏來去緩慢,不急不躁。凡是虛弱、濡弱、微細的脈象,都屬於緩脈的類型。它與濡脈(指下綿軟)、虛脈(忽隱忽現,脈象虛大)、微脈(細小而濡弱)、弱脈(細小柔軟無力)不同。

緩脈的脈象寬緩而平穩,如同柳枝輕輕搖曳,從容和緩,難以用精確的詞語形容。這種脈象是胃氣充盈的表現。如果單純是緩脈,沒有其他兼證,則是正常的脈象,無需治療。但如果緩脈同時兼有其他症狀,例如緩脈而脈象又大,則可能是傷風;緩脈而脈象又細,則可能是濕痹;緩脈而脈象又澀,則可能是血傷;緩脈而脈象又滑,則可能是痰滯。必須仔細觀察脈象是否有力,以此區分。

如果緩脈且有力,則屬有餘之象,症狀多見燥熱;如果緩脈而無力,則屬不足之象,症狀多見虛寒。不能只看到是緩脈就簡單地認為是虛證,而忽略了其他症狀的區分。

緩脈分陰陽兩種,其含義有三:從容和緩,浮沉適中的緩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緩而滑大,多為實熱;緩而遲細,多為虛寒。緩脈應注意它是否主熱,如果脈象長大而柔軟,來去寬鬆緩慢,如同絲線在經絡中緩緩運行,不收縮,這種縱緩的脈象,主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