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芤脈

芤則如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卻顯弦大,中取減小空中,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而有根據。凡浮革弦洪,皆屬芤類。不似虛脈之瞥瞥虛大,按之豁然無力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相類詩曰: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寒虛。

)芤為血虛不能濡氣。其症必見發熱、頭昏、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失血、脫血。然或芤見微曲,則芤必挾瘀積阻滯。芤兼弦強搏指,症見血溢身熱,則芤又為真陰槁竭。所以芤挾瘀積阻滯,止屬一部兩部獨見。若至左右皆芤,或兼弦搏,定為必死之候,無足異也。

(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白話文:

芤脈摸起來像手指著蔥,浮取時感覺像蔥的表皮,但顯得弦大;中等力度按壓時,感覺變小,好像中間空了;用力按壓時,又感覺像壓到蔥的內層,有紮實感。總之,浮、革、弦、洪脈都屬於芤脈的類型。它和虛脈不同,虛脈摸起來空虛腫大,按壓時立刻就沒有力量了。芤脈的形狀浮大柔軟,像蔥一樣,按壓時周圍感覺實,中間感覺空。這是因為陽經受熱,血液上溢;陰絡受熱,血液下流,導致這種脈象。芤脈中間空虛,周圍充實;浮大而遲緩的脈象叫做虛脈;芤脈兼有弦脈特徵的叫做革脈;芤脈代表血虛,革脈代表寒虛。

芤脈是血虛不能濡養氣血的表現。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熱、頭昏、眼花、心悸、心慌、呼吸急促、盜汗、失血等症狀。如果芤脈略微彎曲,則可能伴有瘀血阻滯。如果芤脈兼有弦脈,而且搏動有力,患者又出現出血和發熱,則代表真陰耗竭。所以芤脈伴隨瘀血阻滯,可能只出現在一部分脈位,也可能出現在多個脈位。如果左右手都出現芤脈,或者兼有弦脈和搏動,那一定是死兆,毫無疑問。

營氣運行在脈管之中,脈象以血液充盈為正常,芤脈中間空虛,是血液脫失的表現。

2. 濡脈

濡則虛軟少力,應指虛細,如絮浮水,輕手乍來,重手乍去。凡虛微細弱,皆屬濡類。不似虛脈之脈大無力,微脈之微細如絲,弱脈之沉細軟弱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濡形浮脈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相類詩曰:浮而柔細知是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注曰:浮細如綿曰濡,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細如綿曰弱,沉而極細不斷曰細。)濡為胃氣不充。凡內傷泄瀉自汗喘乏,多有是脈。張璐、士材論極精明,謂其治宜峻補。不似陰虛脫血,純見細數弦強,欲求濡弱,絕不可得也。蓋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則浮大,而濡則弱小也。

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濡在浮分也。濡脈之軟弱,與微脈相類;但微則欲絕,而濡則力微也。濡脈之無力,與散脈相似;但散則從大而按之則無,濡則從小而漸至無力也。夫從小而漸至無力,氣雖不充,血猶未敗;從大而按之即無,則氣無所統,血已傷殘,陰陽離散,將何所恃而可望其生乎。由斯言之,則濡與散,不啻天淵矣。

所以濡脈多責胃氣不充,或外感陰濕。故治宜溫補而不可用傷殘之藥耳。(李士材曰:濡脈者,浮小而軟也。)

白話文:

濡脈是指脈象虛軟無力,按之指下感覺細小,像棉絮漂浮在水上一樣,輕輕按壓時感覺到,用力按壓則消失。凡是脈象虛弱細小,都屬於濡脈。它與虛脈、微脈、弱脈不同:虛脈雖然無力,但脈象較大;微脈細小如絲;弱脈則沉細而軟弱。

濡脈像漂浮的棉絮,按壓時需輕柔,用力則感受不到脈搏的力度。它常出現在病後產後,或服用藥物期間,健康人很少出現這種脈象。 濡脈浮細柔軟,與微脈、弱脈、虛脈、散脈相似,但又有不同:濡脈與虛脈一樣浮,但虛脈脈象較大,而濡脈則細小;與弱脈一樣細小,但弱脈沉在裏層,濡脈浮在表層;與微脈一樣軟弱,但微脈脈象將要消失,而濡脈只是力量微弱;與散脈一樣無力,但散脈由大而漸無,濡脈則由小而漸無力。 由大而漸無的散脈,氣已經虛脫,血也已受損,陰陽離散,難以痊癒;而由小而漸無力的濡脈,雖然氣不足,但血尚未壞死。因此,濡脈與散脈的預後,差異甚大。

濡脈多因胃氣不足或外感陰濕所致,治療應溫補脾胃,不可使用損傷正氣的藥物。濡脈的特點是脈象浮小而柔軟。

3. 弦脈

弦則端直而長,舉之應指,按之不移。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屬弦類。不似緊脈之緊急有力,狀如轉索彈手,革脈之弦大而數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相類詩曰:弦脈端直如絲絃,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弦為血氣不和,氣逆邪勝、積聚脹滿,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症(景岳)。然總由於木盛土衰水虧而成。但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虛實,浮弦沉弦以證表裡之陰陽,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無論所患何症,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雖弦無礙(張璐)。

若弦而勁細強直,是無胃氣,豈能治乎。(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李時珍曰: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剋土,必難治矣。)

白話文:

弦脈的特徵是脈象直而長,像琴弦一樣,按下去也不會移動。滑、大、堅、搏等脈象都屬於弦脈的類型,但它不像緊脈那樣緊迫有力,像繩子一樣彈手,也不像革脈那樣又大又數。弦脈代表氣血不調,氣逆邪盛,常伴隨腹部脹滿、寒熱脅痛、瘧疾、痢疾、疝氣、痹症等病症,總體來說是因為肝木過盛、脾土衰弱、腎水不足所致。

可以根據弦脈的多少、實虛、浮沉、位置(寸口、尺口)來判斷胃氣的強弱、邪氣的虛實、表裡的情況以及病邪的升降。無論患何種疾病,只要脈象和緩有力,胃氣充足,即使是弦脈也不一定礙事。

如果弦脈又細又硬,則表示胃氣不足,預後就比較差。弦脈軟則病情較輕,弦脈硬則病情較重。浮弦脈代表水液外溢,沉弦脈代表水液內停而疼痛;瘧疾的脈象常為弦脈;弦脈數則多為熱證,弦脈遲則多為寒證;弦脈大則多為虛證;弦脈細緊則多為氣滯;陽氣盛的弦脈會導致頭痛,陰氣盛的弦脈會導致腹痛;單弦脈常與飲癖有關;雙弦脈常與寒邪久病有關。如果不進食,肝木克脾土,則更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