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一 (9)
卷一 (9)
1. 脈見有力無力難憑
即書有言病症虛實,止在脈之有力無力,以為辨別。(有力即屬有根。難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不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有根則不死。無力即屬無根。難經曰: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平即中餒不能建立之象,故曰死。
)然試問其脈與症異,脈見堅勁有力,症見腹痛喜按,嘔逆戰慄,其脈可作有餘而用苦寒瀉實之藥乎。脈見虛軟無力,症見腹滿喘急痰鳴,其脈可作不足而用附桂理中之藥乎。且脈所鼓在氣,而氣動而不守,保無氣自寒生,而氣因寒而始振乎。脈之虛軟在濕,而濕滯而不動,保無熱挾濕至,而脈因痰因濕而始軟乎。
(有力多因寒氣熱氣內鼓,但今人僅知熱氣內結為實,而不知有寒氣內結為實也。無力多因寒濕熱濕內軟,但今人僅知寒濕為痰為虛,而不知熱濕為痰為實也。凡此當以望聞問數字並參。)
白話文:
脈象有力無力難以單憑判斷病情虛實。古籍記載,判斷疾病虛實,僅憑脈象的有力或無力是不夠的。脈有力代表正氣充足。 《難經》說:上焦脈有力,下焦無脈,病人應該嘔吐,不吐則死;上焦無脈,下焦有脈,雖然痛苦,但性命無礙。這是因為人體的尺脈如同樹木的根,有根則不至於死亡。脈象無力代表正氣不足。 《難經》說:寸口脈平而死者,是生機在體內斷絕了。脈象平弱,代表身體虛弱,難以維持生命,所以會死亡。
然而,脈象和症狀有時並不一致。例如,脈象堅勁有力,但症狀卻是腹痛喜按、嘔逆戰慄,此時能用苦寒瀉實的藥物嗎?又例如,脈象虛軟無力,但症狀卻是腹滿喘急、痰鳴,此時能用附子、桂枝、理中湯等溫補的藥物嗎?
脈象的搏動反映的是人體的氣,氣機活動而不守舍,難保不會因為氣虛而產生寒邪,而寒邪又會導致氣機振動。脈象虛軟多與濕邪有關,濕邪阻滯氣機,難保不會有熱邪夾雜濕邪而至,導致脈象因痰濕而軟弱。
脈象有力往往是因為寒邪或熱邪在體內衝擊導致,但現代人只知道熱邪內結為實證,卻不知道寒邪內結也是實證。脈象無力往往是因為寒濕或熱濕在體內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但現代人只知道寒濕導致痰濕而為虛證,卻不知道熱濕也可以導致痰濕而為實證。總而言之,診斷疾病需綜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不能單憑脈象判斷。
2. 脈兼望聞問同察
夫望聞問切,乃屬醫家要事。若僅以脈為診,而致以寒為熱,以熱為寒,以表為里,以里為表,顛倒錯亂,未有不傷人性命者矣。況經所云脈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內結,類皆數十餘症。假使診脈得浮,而不兼以望聞問以究其真,其將何以斷病乎。
是以善診脈者,於人稟賦厚薄,(或稟厚而純陽,或稟薄而純陰。或稟不厚不薄而平。)形體肥瘦,(匯辨云: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常見強實,南方之人常見軟弱。少壯之人脈多大,老年之人脈多虛。
醉後之脈常數,飲後之人常洪。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又曰:此道形氣之常,然形氣之中,又必隨地轉移,方能盡言外之妙也。)顏色枯潤,(或枯而竭,或潤而和。)聲音低昂,(或音低小而微,知其體陰病陰;或聲高昂而壯,知其體陽病陽。)性情剛柔,(或剛主陽,或柔主陰。
匯辨云: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飲食嗜好,(或喜氣厚之物,而知陽虛;或喜味厚之物,而知陰弱。)及平日脈象偏純,(或脈體偏靜而見六陰之脈,或脈體偏動而見六陽之脈。或脈體不動不靜而見至平之脈。仁齋曰:陽脈雖病在寒,常見浮洪;陰脈雖病在熱,常見微細。
)與今所患病症,是新是舊,(或新由於外感,其脈疾數洪大;或舊由於內傷,其脈細小短澀。)是內是外,(或在外感屬表易治,或在內傷屬裡難治。)是陰是陽,(或陽主表、主上、主氣,主火,或陰主裡、主下、主血、主水。)並經醫士是否藥壞,(或假寒而用熱藥以壞,假熱而用寒藥以壞;或標病而用本藥以壞,本病而用標藥以壞之類。)靡不細為詳審。
(要法真在此處。但今病家多不由醫細察。宗奭曰:素問言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今豪富之家,婦人居幃幔之內,復以帛蒙手臂。既無望色之神,聽聲之聖,又不能盡切脈之巧,未免詳問。
病家厭繁,以為術疏,往往得藥不服。是四診之術,不得其一矣,可謂難也。嗚呼!)然後合於所診脈象,以斷病情,以定吉凶。(斷要通盤會計,又要得其主腦。切勿頭痛斷頭,腳痛斷腳。)如果病屬有餘,其脈應見浮洪緊數;若使其脈無神,或反見沉微細弱,便非吉矣。
病屬不足,其脈應見沉微細弱;若使其脈鮮胃,或反見洪大數急,則非吉矣。推之暴病脈應見陽,久病脈應見陰,亦何莫不應與病相符,而始可言順矣。(靈樞動輸篇云: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
白話文:
脈兼望聞問同察
望、聞、問、切是醫家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如果只憑脈診,就可能把寒症誤診為熱症,熱症誤診為寒症,表症誤診為裡症,裡症誤診為表症,這樣顛倒錯亂,必定會危及性命。況且,經書上說脈象浮,可能是風、虛、氣、嘔、厥、痞、脹、飽脹不食、熱結等十幾種疾病。如果只診到脈象浮,而不配合望、聞、問三診來仔細探究其真實病因,又怎麼能正確診斷疾病呢?
因此,善於診脈的人,會觀察病人的先天禀賦(稟賦強盛則純陽,稟賦虛弱則純陰,稟賦中等則平和),體形胖瘦(肥胖的人氣血充盛於體表,六脈常浮洪;瘦弱的人氣血收斂於內,六脈常沉數。身材高的人下肢脈應疏鬆,身材矮的人下肢脈應緊密。北方人脈象常強實,南方人脈象常軟弱。年輕人脈象常有力,老年人脈象常虛弱。醉酒後脈象常數,飲酒後脈象常洪。處女和尼姑脈象常濡弱,嬰兒脈象常每分鐘跳動7次。這些是形氣的常規,但形氣也會隨著地域而有所變化),面色枯潤(面色枯萎則氣血衰竭,面色潤澤則氣血平和),聲音高低(聲音低微則體質虛弱,患陰虛之症;聲音高亢則體質強盛,患陽盛之症),性格剛柔(性格剛強屬陽,性格柔順屬陽。性情急躁的人,脈搏五次跳動才算正常;性情溫和的人,脈搏四次跳動就屬於熱症),飲食喜好(喜歡吃溫熱的食物,則可能是陽虛;喜歡吃辛辣厚味的食物,則可能是陰虛),以及平時的脈象偏向(脈象偏靜則見六陰之脈,脈象偏動則見六陽之脈,脈象平和則見平和之脈。陽性脈象即使是寒症,也常浮洪;陰性脈象即使是熱症,也常微細),和目前所患疾病的病症、病程(新病多因外感,脈象疾數洪大;舊病多因內傷,脈象細小短澀),病位(外感病屬表症易治,內傷病屬裡症難治),陰陽屬性(陽屬表、屬上、屬氣、屬火;陰屬裡、屬下、屬血、屬水),以及是否因為藥物使用不當而導致病情加重(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治療標症用治本藥,治療本症用治標藥),等等,都要仔細審察。
這是診斷的關鍵所在。但是現在很多病人不讓醫生仔細診察。古人說:診病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面色。觀察病人的勇怯、骨骼、肌肉、皮膚,就能了解病情,作為診斷的依據。如果病人的脈象和病情不相符,又不能觀察病人的形體,醫生只憑脈象用藥,怎麼能治好病呢?現在富貴人家,婦女多在閨房內診脈,還用布蒙住手臂,既不能觀察面色,聽聲音,也不能充分運用切脈的技巧,更難以詳細詢問病情。病人嫌診斷過程繁瑣,認為醫術不精,往往拿到藥也不服用,這樣四診之術就失去了一部分作用,真是困難啊!然後將觀察到的結果與脈象結合起來,判斷病情,預測吉凶。判斷病情要全面考慮,抓住主要矛盾,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如果病情屬於實證,脈象應該浮洪緊數;如果脈象無力,反而沉微細弱,則是不祥之兆。如果病情屬於虛證,脈象應該沉微細弱;如果脈象有力,反而洪大數急,則是不祥之兆。推而廣之,暴病的脈象應該偏陽,久病的脈象應該偏陰,脈象都應該與病情相符,這樣才能說是符合診斷規律。《靈樞·動輸篇》說:陽性疾病而陽脈微弱為逆,陰性疾病而陰脈有力為逆。
3. 脈以獨見為真
但持脈之道,既在下指靈活,令其脈脊與手指目相對。(盧氏曰:診法多端,全憑指法捷取。蓋人之中指上兩節長,無名食指上兩節短,參差不齊。若按舉排指疏,則移越一寸九分之定位;排指密,又不及寸關尺之界分。齊截三指,斯中指翹出,而節節相對,節無不轉,轉無不活,以別左右,分表裡,推內外,悉五臟,候浮中沉,此三指定位法也。及其位定,專指舉按,固得其真,不若獨指之無牽帶,別有低昂也。
第惟食指肉薄而靈,中指則厚,無名指更厚且木。是必指端稜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中之脊。無論洪大弦革,即小細絲微,咸有脊焉。真如目之視物,妍醜畢具,故古人稱診脈曰看脈,可想見其取用矣。每見惜指甲之修長,用指厚肉分,或指節之下,以憑診視者,真不啻目生頸腋胸脅間矣。
)尤須得要以求病根。在未診時,誰不自認精明,謂其何部何脈,何脈何象。及至臨症就診,則既以浮為風,而又若浮非浮而非風也。以緊為寒,而又若緊非緊而非寒也。以洪為火,而又若洪非洪而非火也。以數為燥,而又若數非數而非燥也。以虛為暑,以濡為濕,而又若虛非虛,若濡非濡,而不可以暑濕名也。
諸如此類,既莫能分,復以六部六脈,分斷考求,毫不相貫。(分斷考求,最為診家大弊,竊嘆今時犯此甚多。如張璐謂人診脈,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有時不靈應。)詎知病屬一理,脈自無二,得其一而脈斯可斷矣。得其脈之獨有所見,而脈又可斷矣。(從獨字洗出脈要精義。
)蓋獨之義不一。如有以諸部無乖,或以一部稍乖者,是其受病在此,而可以獨名也。有以五臟五脈各應互見,而六部六脈偏見一臟之脈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獨名也。獨義無過如斯。故內經三部九候論,則有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之謂耳。如獨而強者,則為病屬有餘;獨而弱者,即為病屬不足。
獨而有力有神,其脈雖強而不為過。(有力尤須有神。李東垣曰:脈病當求其神之有與無,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而有神,當泄其熱,則神在焉;寒而有神,當去其寒,則神在矣。寒熱之脈,無力無神,將何恃而泄熱去寒乎。
林之翰曰:按東垣此論,深達至理。但以有力二字言有神,恐不足盡有神之妙。王執中曰:有力中帶光澤潤滑也。於解進矣。蕭子顒歌云:輕清穩厚肌肉裡,不離中部象自然。則又有進焉。)獨而和緩柔弱,其脈雖弱,而不為害。蓋假獨者易知,而真獨者難明。得其要以求其獨,則獨無不在;失其要以求其獨,則獨其莫得矣。
(又從要字一層,剝出精義。)故善言獨者,早以陰陽之原,(腎水為陰之原,腎火為陽之原。)氣血之本,(腎水為血之本,腎火為氣之本,脾胃倉廩又為生氣生血之本。)以求獨之根。(知其根,則知其要;知其要,則知其獨。)繼以順逆之理,(約注云: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
男子左大為順,女子右大為順。凡外感症:陽病見陽脈為順,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陽脈亦為順。內傷症,陽病見陽脈為順,見陰脈為逆;陰病見陰脈為順,見陽脈為逆也。)取捨之道,(順之則取,如有根有神有胃之類;逆之則舍,如殘賊敗脫離絕之類。)並脈上下來去至止,曉然於胸,以識獨之宜。
(滑氏曰: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陰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然後臨症施診,以求獨之所在(獨在取捨明,輕重曉),則獨存;以明獨之所至(獨至根蒂知,真假識),則獨出矣。故有見上為獨,而其獨偏在下也;見左為獨,而其獨偏在右也;見腑為獨,而其獨偏在臟也;見表為獨,而其獨偏在裡也。此其獨可以意會(獨有左右逢源之趣),而不可以言傳;(獨有難以盡言之妙。
)此其獨可以獨知(獨有化裁盡變之義),而不可以共覺矣(獨有獨覺難與時師共言之理)。苟無獨知之明,(僅讀醫方捷徑、叔和脈訣,何能獨知。)獨見之真,(僅見一時之病,一方之病,何能獨見。)獨守之固,(僅守時師耳聽之說,蔓衍湯方之書,何能獨守。)而曰惟我為獨,(又從獨字推進一層,妙義旋生。
)獨固是也,而恐則為獨夫之獨矣;獨亦是也,而恐則為毒人之獨矣。(繡嘗謂醫有四失:一曰字句不曉,二曰涉獵湯方,三曰株守一書,四曰剿襲糟粕。凡此四失,必能毒人。)其尚得謂真正之獨,與因應化裁之獨哉。故曰持脈之道,貴乎活潑(一語括盡)。若局守不變,則所向輒迷,又安能審獨求真,而得病之所歸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