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弱脈

弱則沉細軟弱,舉之如無,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細小,皆屬弱類。不似微脈按之欲絕,濡脈按之若無,細脈之浮沉皆細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尤可少年愁。)弱為陽氣衰微。凡見是脈,必須用溫補以固其陽,以補胃氣。

然必兼滑而和,可卜胃氣之未艾。若弱更兼之以澀,並少壯暴病忽見是脈,則為氣血交敗,多致難治。(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白話文:

弱脈指的是脈象微弱,摸起來像沒有脈搏一樣,只有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而且脈搏細小柔軟。凡是脈象輕微、濕潤、細小,都屬於弱脈。它與微脈(按之欲絕)、濡脈(按之若無)、細脈(浮沉皆細)不同。弱脈代表陽氣衰微。

見到這種脈象,必須使用溫補的方法來固護陽氣,滋補胃氣。如果脈象既弱又滑和,則預示胃氣尚未衰竭。但如果弱脈同時伴隨澀滯,尤其是在年輕力壯的人突然出現這種脈象,則表示氣血衰敗,預後多不良。

《素問》說:弱脈而滑,是有胃氣;弱脈而澀,則表示久病。老年體弱的人出現這種脈象是正常的,年輕人出現則是不正常的。《傷寒雜病論》說: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所以會惡寒發熱。又說:弱脈主筋,沉脈主骨。陽氣浮而陰氣弱,則會血虛筋急。柳氏說:氣虛則脈弱,寸關尺脈弱分別代表陽虛、陰虛、胃虛。

2. 滑脈

滑則往來流利,舉之浮緊,按之滑石。凡洪大芤實,皆屬滑類。不似實脈之逼逼應指,緊脈之往來勁急,動脈之見於一部,疾脈之過於急疾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滑為痰逆食滯,嘔吐上逆,痞滿壅腫滿悶之象。

然亦以有力無力分辨。如系滑大兼數,其脈當作有餘;若止輕浮和緩不甚有力,當不僅作有餘治也。或以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脈見滑利者有之;或以痰濕內積,而見脈滑者有之。至於平人脈滑而和,則為無病。婦人經斷而見滑數,則為有孕;臨產而見滑疾,則為離經。瀉痢而見弦滑,則為脾腎受傷;久病而弦滑,則為陰虛。

豈可概作實治乎。(李時珍曰:滑為陰氣有餘,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

白話文:

滑脈的脈象,感覺起來流暢順利,輕輕觸摸感覺浮而略緊,用力按壓則像滑潤的石頭一樣。凡是脈象洪大、膨脹有力、充實的脈象,都屬於滑脈的種類。它不像實脈那樣有力地搏擊手指,不像緊脈那樣往來急促有力,不像動脈那樣只在某一部位跳動,也不像疾脈那樣過於急速。滑脈是痰飲逆流、飲食停滯、嘔吐、呃逆、胸腹脹滿、氣悶等症狀的表現。

但是,滑脈也需要區分有力與無力。如果滑脈又大又數,脈象有力,應該視為氣血有餘;如果脈象只是輕浮和緩,力量不足,則不應僅僅按照氣血有餘來治療。有些人由於氣虛不能約束陰火,也會出現脈象滑利;有些人由於痰濕內積,也會出現脈象滑利。如果普通人脈象滑利而平和,則表示沒有疾病。婦女停經後出現滑數的脈象,則表示懷孕;臨產時出現滑疾的脈象,則表示胎兒已經入盆。瀉痢伴隨弦滑脈,表示脾腎受損;久病出現弦滑脈,則表示陰虛。

因此,不能一概而論為實證來治療。滑脈是因為陰氣有餘,所以脈象流利如同流水一般。脈象是血液的表現,血液旺盛則脈象滑利,所以腎脈常表現為滑脈;氣盛則脈象澀滯,所以肺脈常表現為澀脈。

3. 澀脈

澀則往來艱澀,動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凡虛細微遲,皆屬澀類。不似遲脈之指下遲緩,緩脈之脈象紆徐,濡脈之去來綿軟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又相類詩曰: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如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澀為氣血俱虛之候。故症多見拘攣麻木,憂鬱,失血傷精,厥逆少食等症。然亦須分寒澀枯澀熱澀之殊耳。若澀見嘔吐泄瀉,則為屬虛屬寒;澀見傷精失血,拘攣麻木,則為枯澀不和;澀見便結不解,則為熱邪內閉,或寒滯不通。總在因症考求,豈可概指血虛,而不分別審顧乎。

(提出寒澀熱澀枯澀三種,則看病施治自有主腦。)

白話文:

澀脈的脈象摸起來感覺阻滯不順,脈來艱澀,動而不流利,像雨水沾濕沙子一樣,或者像刀子刮竹子那樣。凡是脈象虛弱細小微弱遲緩的,都屬於澀脈的種類。它不像遲脈那樣指下遲緩,不像緩脈那樣脈象平和舒緩,也不像濡脈那樣來去綿軟。

澀脈是氣血都虛弱的表現。所以,常見的症狀包括肌肉拘攣麻木、憂鬱、失血傷精、四肢厥逆、少食等。但是,也需要區分寒澀、枯澀、熱澀的不同。如果出現澀脈同時伴隨嘔吐腹瀉,則屬於氣血虛弱和陽氣不足;如果出現澀脈同時伴隨傷精失血、肌肉拘攣麻木,則屬於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如果出現澀脈同時伴隨大便秘結不通,則可能是由於熱邪內閉,或是寒邪阻滯不通。總而言之,必須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分析,不能籠統地都歸結為血虛,而忽略其他因素。

要區分寒澀、熱澀、枯澀三種不同的澀脈,才能在診斷和治療上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