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動脈

動則厥厥動搖,滑數如珠,見於關上。凡浮大浮數,皆屬動類。不似滑脈之諸部皆見滑數流利也。(語出張璐。又瀕湖詩曰: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動為陰陽相搏之候。(王宇泰曰:陽升陰降,二者交通,安有動見。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升而陽逆之,兩者相搏,不得上下,鼓擊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此言不啻與動脈傳神。

)如動在於陽,則有汗出為痛為驚之症;動在於陰,則有發熱失血之症;動兼滑數浮大,則為邪氣相搏而熱宜除。至於陽虛自汗而見動寸,陰虛發熱而見動尺,與女人動尺而云有孕,皆不宜作熱治矣。(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心動甚者,妊子也。

白話文:

動脈脈象跳動且不穩定,滑利而數,像串珠一樣,多見於關脈(手腕關節處)。凡是浮大而脈搏數快的脈象,都屬於動脈的類型。但它與滑脈不同,滑脈在各個部位都表現出滑利。

(引自張璐的著作,又《瀕湖脈學》詩云:動脈跳動頻數在關脈,無頭無尾像豆子一樣;它本是陰陽搏動的表現,虛弱者跳動明顯,強壯者則平穩。)動脈是陰陽互相搏動的徵象。(王宇泰說: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兩者互相調和,哪裡會有動脈出現呢?只有陽氣想要下降而陰氣阻礙它,陰氣想要上升而陽氣阻礙它,兩者互相搏動,不能上下流通,像鼓擊一樣隆起,這就是動脈的形態。這段話精準地描述了動脈。)

如果動脈的病變在陽氣方面,則會有出汗、疼痛、驚恐等症狀;如果病變在陰氣方面,則會有發熱、失血等症狀;如果動脈兼有滑利、數快、浮大等特徵,則表示邪氣與正氣相搏,應當清熱治療。至於陽虛而自汗,寸口脈出現動脈;陰虛而發熱,尺脈出現動脈;以及婦女尺脈出現動脈而懷孕,這些情況都不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傷寒雜病論》說:動脈則會疼痛和驚恐。 《素問》說:陰虛陽搏則會導致崩漏。又說:婦女少陰經(心經)脈搏跳動厲害,就是懷孕了。)

2. 伏脈

伏則匿於筋下,輕取不得,重按澀難,委曲求之,或三部皆伏,一部獨伏,附著於骨而始得。凡沉微細短,皆屬伏類。不似短脈之尺寸短縮而中部顯然,沉脈之三部皆沉而按之即得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伏為阻隔閉塞之候。或火閉而伏,寒閉而伏,氣閉而伏。其症或見痛極疝瘕,閉結氣逆,食滯忿怒,厥逆水氣。仍須詳其所因,分其為寒為火,是氣是痰,是新是舊,而甄別之。蓋有火者升火為先,有寒者疏寒為急,有氣者調氣為順,有痰者開痰為妥。新則止屬暴閉,可以疏通;久則恐其延綿,防其漸脫。

豈可一見脈伏。而即妄用疏導乎。(時珍曰: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乃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脈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死。

白話文:

伏脈藏匿於肌肉之下,輕輕觸摸不到,用力按壓也感到澀滯,需仔細尋找,可能三部脈象都伏藏,也可能只有一部伏藏,必須貼近骨頭才能摸到。凡是脈象沉細微弱短小的,都屬於伏脈。這與寸口脈短縮但中間部分仍然明顯的短脈不同,也不同於三部脈象都沉而容易按到的沉脈。(引自張璐。又《瀕湖脈學》詩云:伏脈探尋貼著骨,指尖輕動隱約深,傷寒將汗陽氣解,厥逆腹痛屬陰證。)

伏脈是脈氣阻隔閉塞的徵兆。可能是火邪閉阻而伏,寒邪閉阻而伏,或是氣機閉阻而伏。其症狀可能出現劇烈疼痛、疝氣、腹部腫塊、氣機閉塞逆亂、飲食停滯、煩躁易怒、厥逆以及水腫等。還需要詳細探究其病因,區分是寒是熱,是氣是痰,是新病還是舊病,然後再加以辨別。如果是火邪,應先瀉火;如果是寒邪,應先溫散寒邪;如果是氣機阻滯,應先調和氣機;如果是痰飲阻滯,應先化痰。新病屬於突然閉阻,可以疏通;久病則擔心病情延綿,需預防病情逐漸衰竭。

不能一看到伏脈就妄用疏導之法。(李時珍曰:傷寒只有一手脈伏叫單伏,兩手脈都伏叫雙伏,不能以陽證出現陰脈的現象來診斷。這是因為火邪內鬱,不能發散,陽氣極盛反而似陰虛,所以脈象伏藏,必須大量出汗才能痊癒。這就像久旱將雨,天地陰暗,雨後萬物復甦一樣。還有夾陰傷寒,內已有陰邪,外又感受寒邪,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需要服用附子、乾薑,並灸關元穴,脈象才能重新出現。如果太谿穴和衝陽穴都摸不到脈象,那就意味著死亡。)

3. 促脈

促則往來數疾,中忽一止,復來有力。凡疾數代結,皆屬促類。不似結脈之遲緩中有止歇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促為陽邪內陷之象。凡表邪未盡,邪並陽明,暨里邪欲解,並傳厥陰者,多有是脈,故病必見胸滿下利厥逆。

且有血瘀發狂,痰食凝滯,暴怒氣逆,亦令脈促。若中虛無凝,脈自舒長,曷為而有止歇之象乎。(李士材曰:數而有止曰促,豈非陽盛者歟。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

白話文:

脈搏急促,往來頻繁而迅速,中間突然停頓一下,然後又有力地跳動起來。凡是脈搏急數且時斷時續的,都屬於促脈。這與結脈不同,結脈是緩慢且有明顯停頓。

促脈是陽邪內陷的表現。凡是表邪未盡,邪氣入侵陽明經,或裡邪將要解脫但又傳入厥陰經的情況,常出現這種脈象,所以病人常會出現胸悶、腹瀉、厥逆等症狀。

此外,血瘀導致發狂、痰飲食物停滯、暴怒氣逆等情況,也會導致脈搏促數。如果體內虛弱沒有瘀滯之物,脈象自然舒緩延長,怎麼會有停頓的現象呢?

數次脈搏跳動後停頓一下,就叫做促脈,這豈不是陽氣盛極的表現嗎?肺癰、熱毒等,都是陽氣亢盛所造成的。

4. 結脈

結為指下遲緩中有歇止,少頃復來。凡遲緩代澀,皆屬結類。不似代脈之動止不能自還也。(語出張璐。又瀕湖體狀詩曰: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結是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凡虛勞久病,多有是症,然亦有陰虛陽虛之別。

故結而兼緩,其虛在陽;結而兼數,其虛在陰。仍須察結之微甚,以觀元氣之消長。若使其結過甚,脈甚有力,多屬有熱,或氣鬱不調。治宜辛溫扶正,略兼散結開痰,其結自退。至有一生而見結脈者,此是平素異常,不可竟作病治耳。(結脈有虛有實。虛如景岳所謂血氣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者是也。

實如越人所謂結甚則積甚者是也。)

白話文:

結脈是指脈搏跳動遲緩,時而停頓,過一會兒又重新跳動起來。凡是脈搏遲緩而時有停頓,都屬於結脈。這與代脈不同,代脈的停頓無法自行恢復。

結脈是氣血日漸衰弱,精力不足,所以脈搏才會斷斷續續。久病體虛的人多見此症,但也有陰虛陽虛的區別。

所以,脈搏結代而緩慢,是陽氣虛弱;脈搏結代而頻數,是陰氣虛弱。還要觀察結脈的輕重程度,以判斷元氣的盛衰。如果結脈過於嚴重,脈象有力,大多是有熱邪或氣鬱不暢。治療應當用辛溫的藥物扶助正氣,並兼顧散結化痰,這樣結脈自然會消失。有些人從一生下來就出現結脈,這是體質的特殊情況,不必當作病症治療。

結脈分虛實兩種。虛證如同景岳所說,是氣血漸衰,精力不足,導致脈搏斷斷續續。實證如同越人所說,結脈嚴重則積滯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