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三 (2)
卷三 (2)
1. 汪昂奇經脈歌
繡按:奇經八脈,前人論之詳矣。考諸時珍有言,八脈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蹻起於跟中,由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又考張潔古有云:蹻者,捷疾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古人已經詳細論述過。李時珍認為,陽維脈起源於諸陽經的交會點,從外踝向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源於諸陰經的交會點,從內踝向上行於營分;它們是人體的綱維,統率著全身。陽蹻脈起於跟中,從外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陰蹻脈也起於跟中,循內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它們使人體的活動靈活敏捷。督脈起於會陰,沿背部向上行於身體後側,是陽脈的總督,因此稱為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沿腹部向上行於身體前側,是陰脈的承任,因此稱為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沿著臍部向上行,直衝於上,是所有經脈的樞紐,因此稱為十二經之海。
帶脈則橫行於腰部,像一條束帶一樣,將所有經脈約束在一起。因此,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來說明;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來說明;督脈主身後之陽,任脈和衝脈主身前之陰,以南北來說明;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來說明。張潔古還說,「蹻」是指迅速快捷的意思。
二脈起於足,使人蹻捷也。陽蹻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蹻之絡。陰蹻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貫通五臟,主持諸里,故名為陰蹻之絡。觀諸所論八脈,雖在十二經絡之外,因別其名為奇,然亦可為正經正絡之輔。蓋正經猶於地道之溝渠,奇經猶於溝渠外之湖澤。
正經之溝渠不涸,則奇經之湖澤不致甚竭;正經之溝水既滿,則奇經之湖澤必溉。所以昔人有云:臟氣安和,經脈調暢,八脈之形無從而見,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與奇經無預。若經絡之邪熱既滿,勢必溢於奇經。如天雨降下,溝渠滿溢,滂霈妄行,流於湖澤之意,正自相符。
白話文:
兩條經脈都起於足部,使人行動敏捷。陽蹻脈位於肌肉表面,陽脈流經全身,貫通六腑,主導表面的機能,因此稱為陽蹻之絡。陰蹻脈位於肌肉深處,陰脈流經全身,貫通五臟,主導裡面的機能,因此稱為陰蹻之絡。觀察所有論述八脈的內容,雖然八脈在十二經絡之外,因其特殊而被稱為奇經,但它們也可以輔助正經正絡。正經就像地面的溝渠,奇經就像溝渠外的湖澤。
正經的溝渠不枯竭,奇經的湖澤就不會過於乾涸;正經的溝渠水滿了,奇經的湖澤就會被灌溉。所以古人說:臟腑氣機平和,經脈運行暢通,八脈的形狀就不會顯現出來,也就是說經絡受到邪氣不會滿溢,與奇經無關。如果經絡的邪熱充滿,勢必會溢出至奇經。就像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暴雨肆虐,流入湖澤一樣,這道理是相符的。
且諸經皆為臟腑所配,此則自為起止,不與正經之例相同,故奇經又為十二經之約束。是以傷寒之邪,有從陽維而始傳次三陽,有從陰維而始傳次三陰。並臟氣內結,邪氣外溢,竟從奇經先受。然此由邪入內,而不於奇是留,非若十二經熱滿之必見有溢奇之日也。時珍云: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又曰: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
旨哉斯言,錄此以為醫之一助。
任脈起於中極底(臍下四寸,穴名中極。任脈起於其下二陰之交會陰之穴。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行背),以上毛際循腹裡(行中極穴),上於關元(臍下三寸穴名)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是(絡於承泣)。沖(脈)起氣街並少陰(腎脈),挾臍上行胸中至(任脈當臍中而上,衝脈挾臍旁而上。
白話文:
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絡相互聯繫,各自有其起始和終止,與十二經絡的規律不同。所以奇經八脈也約束著十二經絡。因此,傷寒邪氣可以從陽維脈開始傳入三陽經,也可以從陰維脈開始傳入三陰經。當臟腑氣機鬱結,邪氣外溢時,往往會先影響奇經八脈。雖然邪氣可以入侵奇經八脈,但不會長期停留,不像十二經絡熱盛時必定會溢出到奇經八脈。李時珍說:醫生若能了解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絡和十五絡的要旨;修仙者若能了解八脈,就能洞悉龍虎升降、玄牝幽微的奧妙。他又說:醫生不懂八脈,就無法探究疾病的根本;修仙者不懂八脈,就難以安置煉丹的爐鼎。
這些話語至理名言,值得記錄下來,作為行醫的輔助參考。
任脈從中極穴(位於臍下四寸,是任脈的起點)開始,經過會陰穴,沿著腹部的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到達咽喉,再沿著面部到達眼睛。衝脈從氣街穴和少陰經(腎經)開始,沿著臍旁向上,進入胸腔。
以上並出素問骨空論)。沖為五臟六腑海(沖為血海),五臟六腑所稟氣。上滲諸陽(經)灌諸精(上出頏顙),從下衝上取茲義(故名沖)。亦有並腎下行者,注少陰絡氣街出。陰股內廉入膕中(膝後曲處),伏行䯒骨內踝際。下滲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循足面下湧泉入足大指。
此段出靈樞逆順肥瘦篇)。督(脈)起少腹骨中央,入系廷孔(女人陰廷溺孔之端,即窈漏穴)絡陰器。合篡(二陰之交名篡)至後別繞臀,與臣陽絡(太陽中絡)少陰比(與膀胱、腎二脈相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行,上同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間,下項循肩(膊內)仍挾脊。
白話文:
沖脈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它匯集了五臟六腑的精氣,向上滲透到陽經,灌溉著身體的精華,因此得名「沖」。沖脈也有分支向下連結腎經,從少陰經的氣街流出,沿著陰股內側進入膝蓋後方,在腳踝內側的骨頭邊緣伏行,向下滲透到肝、脾、腎三陰經,溫暖肌肉,最終到達腳趾。
督脈起源於小腹骨的中央,進入女性陰部的孔洞,連接著陰器,在兩陰交匯處與太陽經和少陰經相合,沿著股骨內側後方向上貫穿脊椎,與腎經相連,繼續向上與太陽經在眼角處相匯,再向上經過額頭,與腦部相連,然後向下沿著肩部,緊貼著脊椎。
抵腰絡腎(此督脈並太陽而行者)循男莖(男子陰莖),下篡亦與女子類。又從少腹貫臍中(央),貫心入喉頤及唇(環唇)。上系目下中央際,此為並任(此督脈並任脈而行者)亦同沖(脈)。大抵三脈同一本(衝任督三脈皆起於會陰之下,一原而三岐,異名而同體),靈素言之每錯綜(靈樞五音五味篇:衝脈、任脈,皆起於胸中,上循背裡。是又言衝任行背。
故經亦有謂衝脈為督脈者。古圖經有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亦謂之督。今人大率以行身背者為督,行身前者為任,從中起者為沖。然考任督二經所行穴道,一在身前,一在身後;而衝脈居中,則無穴道。似當以此說為正)。督病少腹(上)衝心痛,不得前後(二便不通)沖疝攻(此督脈為病同於衝脈者)。
其在女子為不孕(沖為血海,任主胞絡),嗌乾(脈循咽喉)遺尿及痔癃(絡陰器,合篡間。此督脈為病同於衝任者)。任病男疝(內結七疝)女瘕帶(帶下瘕聚即婦人之疝),沖病裡急氣逆沖(血不足故急,氣有餘故逆。此段出素問骨空論。督者,督領諸經之脈也。沖者,其氣上衝也。
任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蹻(陰蹻脈)乃少陰(腎)之別脈,起然骨後(足內踝大骨之下,照海穴)至內踝。直上陰股入陰間,上循胸入缺盆過。出人迎前(胃經,頸旁動脈)入頄(顴)眥(目內眥,睛明穴),合於太陽陽蹻和(陽蹻脈始於膀胱經之申脈穴,足外踝下陷中。此段出靈樞脈度篇),此皆靈素說奇經,帶及二維未說破。
白話文:
女性若不孕,可能是冲脉和任脉出了问题,冲脉为血海,任脉主管胞络;如果出现咽喉干渴,可能是任脉循行于咽喉所致;遗尿和痔疮,可能是任脉循行于阴器,与督脉相合所致,因为督脉病变与冲任脉病变类似。任脉病变会导致男性出现疝气,女性则会出现瘕聚和带下,冲脉病变则会导致里急后重、气逆上冲。而蹻脉则是少阴肾经的别脉,从足内踝大骨下方的然骨后开始,沿内踝向上,经过阴股进入阴间,再沿着胸部上行,经过缺盆,从人迎穴前出来,进入頄眥,最后与阳蹻脉相合。以上这些都是奇经八脉的描述,与二维经脉的理论并未完全阐述。
2. 新增脈要簡易便知
浮,如水漂木。主表實,亦主裡實虛。
沉,重按乃得(在筋骨間。)主裡實,亦主裡虛。
數,一息六至。主實熱,亦主虛寒。
遲,一息三至。主虛寒,亦主實熱。
長,指下迢迢。(上至魚際,下至尺澤。)主氣治,亦主陽盛陰虛。
短,兩頭縮縮。(寸不通魚際,尺不通尺澤。)主氣損,亦主中窒。
大,應指滿溢。(長而無力。)主邪盛,亦主正虛。
小,三部皆小。(指下顯然。)主氣虛,亦主內實。
洪,來盛去悠。(既大且數。)主熱極,亦主內虛。
微,按之模糊。(若有若無,浮中沉皆是。)主陰陽氣絕,亦主邪實。
白話文:
中醫脈象解讀:
浮脈: 脈搏浮於皮表,如同水上的木頭般漂浮。主要表現為表證實證,但也可能是裡證虛證。
沉脈: 脈搏沉於筋骨之間,需要用力按壓才能觸摸到。主要表現為裡證實證,但也可能是裡證虛證。
數脈: 脈搏每分鐘跳動六次以上。主要表現為實證熱證,但也可能是虛證寒證。
遲脈: 脈搏每分鐘跳動三次以下。主要表現為虛證寒證,但也可能是實證熱證。
長脈: 脈搏從魚際(手掌虎口處)到尺澤(肘內側)間距離較長。主要表現為氣盛,但也可能是陽盛陰虛。
短脈: 脈搏從魚際到尺澤間距離較短,兩頭都感覺縮短。主要表現為氣損,也可能是氣機阻塞。
大脈: 脈搏跳動有力,如同手指被充滿般。主要表現為邪氣盛,也可能是正氣虛弱。
小脈: 脈搏跳動微弱,三部脈(寸、關、尺)都感覺小。主要表現為氣虛,也可能是內實。
洪脈: 脈搏有力且快速,來得快去得慢。主要表現為熱極,也可能是內虛。
微脈: 脈搏跳動極弱,按下去如同有若無,浮沉不定。主要表現為陰陽氣絕,也可能是邪氣實證。
實,舉指逼逼。(舉按皆強。)主熱實,亦主寒實。
虛,豁然浮大。(浮見。)主氣血空虛。
緊,勁急彈手。(彈如轉索。)主寒閉,亦主表虛。
緩,來去和緩。主無病,亦主實熱虛寒。
濡,如絮浮水。(浮見。)主氣衰,亦主外濕。
弱,小弱分明。(沉見。)主氣虛,亦分陰陽胃氣。
芤,按之減小。(浮沉皆有,中取減小。)主血虛。
弦,端直而長。(浮沉皆見。)主木盛土衰,亦看兼脈。
滑,往來流利。(數見。)主痰飲,亦主氣虛不統。
澀,往來艱澀。(遲見。)主血虛,亦主寒濕熱閉。
白話文:
中醫脈象解讀:
實脈: 脈搏有力,按之堅硬,如同手指被強勁地彈開。主要表現為熱實證,也可能是寒實證。
虛脈: 脈搏浮大,按之如同輕輕浮在水面上,感覺空虛。主要表現為氣血虛弱。
緊脈: 脈搏緊而急促,如同弦線彈動,按之不易跳動。主要表現為寒閉證,也可能是表虛證。
緩脈: 脈搏和緩流暢,來去平穩。主要表示無病,也可能是實熱證、虛寒證。
濡脈: 脈搏浮軟,如同棉絮漂浮在水面上,按之感覺輕微。主要表現為氣虛證,也可能是外濕證。
弱脈: 脈搏細弱,按之如同沉在水中,感覺輕微而緩慢。主要表現為氣虛證,同時可以根據其他脈象特點區分陰虛或陽虛。
芤脈: 脈搏按之有減小感,浮沉皆可見,但主要表現為按之減小。主要表現為血虛證。
弦脈: 脈搏直而長,如同弦線,浮沉皆可見。主要表現為木氣盛而土氣衰,同時需結合其他脈象進行判斷。
滑脈: 脈搏流暢滑利,往來頻繁。主要表現為痰飲證,也可能是氣虛不統。
澀脈: 脈搏粗糙不滑,往來遲緩。主要表現為血虛證,也可能是寒濕證、熱閉證。
動,兩關滑數如珠。主陰陽相搏。
伏,著骨始得。(較沉更甚。)主邪閉,亦分痰火寒氣。
促,數時一止。主陽邪內陷。
結,遲時一止。主氣血漸衰,亦主邪結。
革,浮取強直,按之中空。主精血虛損。
牢,沉取強直搏指。(沉伏之間。)主寒實。
疾,一息七八至。主陽亢,亦主陽浮。
細,細如蛛絲。主氣虛,亦主熱結裡虛。
代,止歇有時。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散,來去不明。主氣散。
督,輕取弦長而浮。(六脈皆見。)主風傷身後總攝之陽,故脊強不能俯仰。
白話文:
中醫脈象解讀:
動:脈象滑利如珠子般流動,表示陰陽氣血相互搏動。
伏:脈象沉伏於骨,比沉脈更深,表示邪氣閉阻,也分為痰、火、寒三種。
促:脈象跳動頻率快,有時會暫停,表示陽邪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結:脈象跳動頻率慢,有時會暫停,表示氣血漸漸衰弱,也可能是邪氣阻滯。
革:脈象浮於表面,觸之強直,按之空虛,表示精血虧損。
牢:脈象沉伏於肌肉,觸之強直,搏指有力,表示寒邪入侵,導致氣血凝滯。
疾:脈象跳動頻率極快,一息之間可跳動七八次,表示陽氣亢盛,也可能是陽氣浮於表面。
細:脈象細如蛛絲,表示氣血虛弱,也可能是熱邪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代:脈象跳動時停時止,表示氣血衰竭,也可能是經絡阻塞。
散:脈象來去無常,不規律,表示氣血散亂,難以控制。
督:脈象輕微,弦長且浮,六脈皆可見到,表示風邪侵襲,導致陽氣虛弱,脊背僵硬,難以彎曲。
沖,按之弦長堅實。(六脈皆是。)主寒傷身前衝要之陰,故氣逆裡急。
任,緊細而長。(六脈形如豆粒。)主寒傷身前承任之陰,故少腹切痛。
陽維,右尺內斜至寸而浮。主邪傷一身之表,故寒熱不能自持。
陰維,左尺外斜至寸而沉。主邪傷一身之裡,故心痛失志。
陽蹻,兩寸左右彈浮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陽,故腰背苦痛。
陰蹻,兩尺左右彈沉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陰,故少腹切痛。
帶脈,兩關左右彈滑而緊。主邪傷中腰帶束之處,故腰腹痛。
有力,久按根底不絕。(非堅勁搏指。)主病無害,亦防氣逆。
白話文:
脈象沖,按下去感覺像弦一樣長而堅實,六脈皆是如此,表示寒邪傷了身體前部的衝脈之陰,所以氣逆而腹內急迫。
脈象任,緊而細,長度如同豆粒,表示寒邪傷了身體前部的任脈之陰,所以少腹疼痛。
脈象陽維,在右尺內側斜着向上延伸到寸關脈,脈浮在表面,表示邪氣傷了身體的表層,所以寒熱交替,無法控制。
脈象陰維,在左尺外側斜着向上延伸到寸關脈,脈沉在深處,表示邪氣傷了身體的內部,所以心痛而意志消沉。
脈象陽蹻,在兩寸左右位置,脈搏彈動而浮在表面,緊而細,表示邪氣傷了左右的陽氣,所以腰背疼痛。
脈象陰蹻,在兩寸左右位置,脈搏彈動而沉在深處,緊而細,表示邪氣傷了左右的陰氣,所以少腹疼痛。
脈象帶脈,在兩側關脈左右位置,脈搏彈動而滑利,同時緊實,表示邪氣傷了中腰部位的帶脈,所以腰腹疼痛。
脈象有力,長時間按壓脈根,感覺脈氣不斷,但不是堅硬的搏動,表示病症無害,但也要注意防止氣逆。
有神,光澤潤滑。(穩厚肉裡,不離中部。)主病治,亦防痰蓄。
胃氣,脈緩和勻。(意思悠悠。)主病愈,亦忌穀食減少,寸口脈平。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
- 神:指人或物體的生命力、活力。如果某個部位看起來有神(即具有生命力),則表示這個部位健康且正常。例如皮膚光滑、眼睛明亮等都是「有神」的表現。
- 胃氣:指的是脾胃的功能狀態。如果一個人的胃氣足夠強健,那麼他的消化功能就會比較好,身體也會更加健康。相反地,如果胃氣不足或者受到損傷,就容易出現腹痛、嘔吐、消瘦等症狀。
- 寸口脈:是中醫診斷的一種方法之一,通過按壓手腕處的血管來判斷人體內臟器的功能狀況。在這裡是指用手指輕輕按壓腕部的尺骨端附近,觀察脈搏跳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