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新增四言脈要

虛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漏血。若見脈代,真氣衰絕。膿血症見,大命必折。傷寒霍亂,跌打悶絕。瘡疽痛甚,女胎三月。

革脈由於精血虧損,故爾脈空不實,而見男子失精女子漏血之症。至於脈代而絕,或膿血症見,未有不死。惟有傷寒霍亂,跌僕瘡疽,痛甚胎產見之,以其暴傷暴閉,勿作死治也。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病有陰陽,脈亦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則凶。下言脈症相應順逆,總不出乎此理以為之貫通也。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類中因氣,身涼脈虛。類中因痰,脈滑形肥。類中因火,脈數面赤。

風有真中類中之各別。真中雖屬實症,而亦由虛所招,故脈喜其浮遲,而忌堅急,恐其正虛邪勝,決無生也。類中本非風中,特症相似而名,故症與脈各以類見。而不能以一致耳。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症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燥,熱盛必難。始自太陽,浮緊而澀。及傳而變,名狀難悉。陽明則長,少陽則弦。太陰入里,沉遲必兼。及入少陰,其脈遂沉。厥陰熱深,脈伏厥冷。陽症見陰,命必危殆。陰症見陽,雖困無害。中寒緊澀,陰陽俱緊。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病陽脈宜見陽,病陰脈宜見陰。故傷寒熱病之症,宜見洪數之脈,與傷寒汗後不宜見脈燥之象耳。即云寒邪傳變,名狀莫悉。與陰寒直中,陰陽俱緊,脈不一端。然大要陽得陰脈,脈與症反,命必危殆。若陰症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其脈雖與症反,在他症切忌,而傷寒邪氣初解,病雖危困,亦未有害。惟傷寒汗出症虛,而脈反見陰陽俱緊,是其元氣已脫,脈氣不和,非吉兆也。

傷風在陽,脈浮而滑。傷風在陰,脈濡而弱。六經皆傷,或弦而數。陽不浮數,反濡而弱。陰不濡弱,反浮而滑。此非風寒,乃屬溫濕。若止濡緩,或兼細澀。此非風濕,更屬濕著。

風為陽邪,風傷則脈自有浮滑弦數之象。但風有傷於陰,則浮與滑自不克見,以陽為陰所閉也。反是多因風為濕阻,故又名為風濕。如至浮數俱無,獨見濡緩細澀,定知為濕所淫,所當分別以視也。

陰陽俱盛,熱病之徵。浮則脈滑,沉則數澀。中暑傷氣,所以脈虛。或弦或細,或芤或遲。脈雖不一,總皆虛類。

凡脈而見陰陽俱盛者,未有不因熱邪充溢之故。所以脈浮而滑,其熱必挾有飲。脈沉數澀,其熱必傷於陰。若暑則多氣虛不固,以致暑得內襲,而脈亦虛不振。即或體有不同,脈見芤弦細遲。然要皆屬虛類,而不可實攻耳。

瘟脈無名,變見諸經。脈隨病見,不可指定。

疫邪伏於募原,時出時沒,其脈變換不定,故但隨其所見以為指耳。

白話文:

新增四言脈要

虛寒交戰,稱為革脈,表現為男子遺精,女子陰道出血。若脈象代脈,則真氣衰竭,性命危殆。出現膿血症狀,則必死無疑。傷寒、霍亂、跌打損傷昏迷、瘡疽劇痛,以及懷孕三個月者,也可能出現革脈。

革脈源於精血虧損,導致脈象空虛不實,故出現男子遺精、女子陰道出血等症狀。脈象代脈而絕,或出現膿血症狀,幾乎都無法倖免。但傷寒、霍亂、跌打損傷、瘡疽劇痛、以及懷孕生產等,因屬外傷或閉塞,則不宜採取猛烈治療。

脈象主病,有適用與不適用的情況。陰陽順逆,可推測吉凶。

疾病有陰陽之分,脈象亦有陰陽之別,順應則吉,逆則凶。以下論述脈症相應的順逆,總體而言,都符合此理。

中風的脈象,反而喜歡浮而遲。脈象堅實、有力、急促,則凶兆可知。類似中風,因氣虛而體涼脈虛;類似中風,因痰阻而脈滑體胖;類似中風,因火熱而脈數面紅。

中風分為真中風和類似中風。真中風雖屬實證,但也是由虛弱所導致,所以脈象喜歡浮而遲,忌諱堅實而急促,擔心正氣虛弱邪氣盛,則必死無疑。類似中風並非真正中風,只是症狀相似而得名,所以症狀和脈象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傷寒熱病,脈象喜歡浮而洪大。脈象沉細、微弱、澀滯,則病情必定凶險。汗出後脈象平和,身體涼爽則安穩;汗出後脈象乾燥,則熱盛難以控制。疾病開始於太陽經,脈象浮緊而澀;疾病傳變,症狀難以盡述。陽明經脈象長,少陽經脈象弦;太陰經入里,脈象沉遲;少陰經脈象沉;厥陰經熱深,脈象伏而厥冷。陽證見陰脈,性命危殆;陰證見陽脈,雖然痛苦但無生命危險。受寒而脈象緊澀,陰陽俱緊,應當無汗,若有汗則傷及性命。

疾病屬陽,脈象宜見陽;疾病屬陰,脈象宜見陰。所以傷寒熱病,應該見到洪數的脈象;傷寒汗出後不應該見到脈象乾燥。寒邪傳變,症狀難以盡述,陰寒直中,陰陽俱緊,脈象不一而足。總而言之,陽證出現陰脈,脈症相反,性命危殆。陰證出現浮大、數動、洪滑的陽脈,雖然脈症相反,在其他疾病中應忌諱,但在傷寒邪氣初解時,即使病情危重,也不會有生命危險。只有傷寒汗出後,症狀虛弱,而脈象反而見陰陽俱緊,才是元氣已脫,脈氣不和,不祥之兆。

傷風在表陽,脈象浮而滑;傷風在表陰,脈象濡弱。六經皆傷,脈象可能弦而數。陽證不浮數,反而濡弱;陰證不濡弱,反而浮滑,這就不是風寒,而是溫濕。如果脈象只是濡緩,或者兼見細澀,這就不是風濕,而是濕邪較重。

風為陽邪,風邪傷人,脈象就會出現浮滑弦數的表現。但風邪傷及陰經,則浮滑就不會出現,因為陽氣被陰所閉阻。反之,則多是因為風邪被濕邪阻滯,所以又稱為風濕。如果浮數皆無,只見濡緩細澀,則一定是濕邪侵犯,應該區分來看。

陰陽俱盛,是熱病的徵兆。脈象浮則滑,沉則數澀。中暑傷氣,所以脈象虛弱,或弦或細,或芤或遲。脈象雖然不一,總體上都屬於虛證。

凡是脈象見到陰陽俱盛,都是因為熱邪充盛。所以脈象浮而滑,熱邪必定夾雜有水飲;脈象沉而數澀,熱邪必定傷及陰氣。若中暑,則多氣虛不固,暑邪內襲,脈象虛弱無力。即使體症不同,脈象見芤弦細遲,但總體都屬於虛證,不可實邪攻之。

瘟疫的脈象沒有固定的名稱,變化多端,見於各經。脈象隨疾病而變化,無法指定。

疫邪隱伏於募原穴,時隱時現,脈象變化不定,所以只能根據所見的脈象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