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新增四言脈要
繡按四言脈要,始於宋南康紫虛隱君崔嘉彥希範所著。蓋以初學脈理未諳,得此可為誦習。故後靳州李言聞、云間李士材、海鹽馮楚瞻,皆於己著集內,將此刪改,附刻篇末,業已行世。獨惜尚有駁雜未清之處,爰取士材改本,加意增刪,俾文義簡明,脈症悉賅,庶讀者一覽而知。而不致有繁多缺略之憾耳。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附氣,周於一身,循環無間,故百骸皆資貫通,而寸口為各經諸脈大會之地。肺處至高,形如華蓋,凡諸臟腑各經之氣,無不上蒸於肺,而於寸口之地宗而朝之耳。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
醫者復手大指,著於病人高骨之處,隨以中指對抵以定關部。至於尺寸,則以前後二指著定。如病人長,則下指宜疏;病人短,則下指宜密。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魚際至高骨止有一寸,故以寸名;尺澤至高骨卻有一尺,故以尺名;關界尺寸之間,故以關名。經曰:身半之上,同天之陽;身半之下,同地之陰。故以關前之寸為陽以候上焦,關後之尺為陰以候下焦,關處前後之中以候中焦。凡診必先從寸至關,從關至尺,定其先後,以推其理而尋其象也。
胞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屬在右關。大腸並腎,右尺班班。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女人之脈,右大為順。男尺恆虛,女尺恆盛。
按古臟腑脈配兩手,皆以內經所立脈法為定,而不敢易。左為陽,故男左脈宜大;右為陰,故女右脈宜大。寸為陽,故男所盛在陽而尺恆虛;尺為陰,故女所盛在陰而尺恆盛。
人迎氣口,上下對待。一肺一胃,經語莫悖。神門屬腎,在兩關後。
人迎脈在挾喉兩旁一寸五分,胃脈循於咽喉而入缺盆。凡胃脘之陽,是即人迎之氣之所從出。故診人迎之脈,亦在右關胃腑胃陽之處,而可以卜在上頭項外感之疾也。氣口在於魚際之後一寸,肺朝百脈,肺主氣,故診氣口之脈,即在右寸肺臟肺陰之部,而可以卜在中在胸內傷之疾也。統論皆可以候臟腑之氣,靈樞素問言之甚明,並無左右分診之說。
叔和悖而更之,議之者多矣。人之精神,寄於兩腎。故兩腎脈無,則其神已滅,而無必生之候矣。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於皮毛之間輕取而得曰浮,以候腑氣。中於肌肉之間略取而得曰中,以候胃氣。沉於筋骨之間重取而得曰沉,以候臟氣,上於寸前一分取之曰上,以候咽喉中事。下於尺後一分取之曰下,以候少腹腰股脛膝之事。合之左右兩手共為七診,以盡其推尋之力焉。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部五十,方合於經。
白話文:
新增四言脈要
這部《四言脈要》最初由宋朝南康的紫虛隱君崔嘉彥希範所著,目的是讓初學者更容易學習脈理,方便誦讀背記。後來,靳州的李言聞、云間的李士材、海鹽的馮楚瞻,都在自己的著作中節錄並修改了這部書,附在卷末出版發行。然而,其中仍有一些混亂不清的地方,因此我取用李士材修改的版本,仔細增刪,使文章簡潔明瞭,脈象與病症的描述也更加齊全,讀者一看就能明白,避免遺漏或繁瑣冗長之憾。
脈象是血脈的運行狀態,貫通全身百骸。寸口脈是各經脈彙集之處。
脈象,就是血脈的運行。血脈依附於氣,周流全身,循環往復,沒有間斷,所以全身各處都能得到血氣的滋養貫通,而寸口(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則是各經脈彙集的地方。肺臟位置最高,形狀像華蓋,所有臟腑和經脈之氣,都會上達於肺,然後在寸口處匯聚。
診脈時,要讓病人仰起手掌。手掌後方的高骨,稱為關上。
醫生用右手拇指按在病人手掌後方高骨處,中指相對抵住,以確定關脈的位置。至於寸口和尺澤脈的位置,則用前後兩指確定。病人手長,下指宜放寬些;病人手短,下指宜放近些。
關脈之前為陽,關脈之後為陰。寸口脈屬陽,尺澤脈屬陰,診脈順序應先寸後關,再由關至尺。
從魚際(手掌大魚際肌肉處)到高骨只有一寸,所以稱為寸口;從尺澤(肘內側橫紋處)到高骨卻有一尺,所以稱為尺澤;在關脈與寸口、尺澤之間,稱為關脈。經書上說:身體上半部分與天的陽氣相通;身體下半部分與地的陰氣相通。所以,關脈之前的寸口屬陽,用以診斷上焦;關脈之後的尺澤屬陰,用以診斷下焦;關脈處則診斷中焦。診脈時必須先從寸口到關脈,再從關脈到尺澤,確定順序,然後推斷脈象的意義。
心包絡與心臟的脈象,反映在左手寸口;膽與肝的脈象,反映在左關;膀胱與腎的脈象,反映在左尺;胸肺的脈象,反映在右手寸口;胃與脾的脈象,反映在右關;大腸與腎的脈象,反映在右尺。男子的左脈較大為正常,女子的右脈較大為正常。男子尺脈通常較虛弱,女子尺脈通常較強盛。
根據古代臟腑與脈象的配對,都是以《內經》所確立的脈法為準則,不敢輕易改變。左邊屬陽,所以男子左脈較大;右邊屬陰,所以女子右脈較大。寸口屬陽,所以男子陽氣盛於寸口而尺脈虛弱;尺澤屬陰,所以女子陰氣盛於尺澤而尺脈強盛。
人迎脈和氣口脈,上下相對應。一個反映肺,一個反映胃,這與經書記載相符。神門脈屬於腎,位於兩關脈之後。
人迎脈位於喉嚨兩側一寸五分處,胃脈循行於咽喉進入鎖骨上窩。胃脘部的陽氣,就是人迎脈氣所發出的地方。所以,診察人迎脈,也就是在右關(胃腑)部位診察胃陽,可以推測上焦頭項外感疾病。氣口脈位於魚際之後一寸處,肺氣統攝百脈,肺主氣,所以診察氣口脈,也就是在右寸(肺臟)部位診察肺陰,可以推測胸中內傷疾病。總之,都可以推測臟腑的氣機盛衰,靈樞、素問中都有詳細說明,並沒有左右手分別診斷的說法。
許多人批評仲景(張仲景)的說法與此不同,但是人的精神寄託於兩腎,所以如果兩腎的脈象消失,則人的精神就衰竭,性命危殆。
診脈有七種方法,稱為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用以推測病情。
浮脈在皮膚表面,輕輕按壓就能摸到,用以診斷腑氣。中脈在肌肉層,略微按壓就能摸到,用以診斷胃氣。沉脈在筋骨之間,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摸到,用以診斷臟氣。上脈在寸口前一分處,用以診斷咽喉疾病。下脈在尺澤後一分處,用以診斷少腹、腰股、脛膝的疾病。左右手合起來,共有七種診脈方法,可以盡可能地推測病情。
此外還有九候法,即浮、中、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合起來稱為九候。每部五十分,與經脈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