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求真》~ 卷一 (16)
卷一 (16)
1. 以脈主病
以脈主病而論:則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濡為濕,數為燥,而脈火,此六淫應見之脈也。喜傷心而脈散,怒傷肝而脈急,恐傷腎而脈沉,驚傷膽而脈動,思傷脾而脈短,憂傷肺而脈澀,悲傷心而脈促,此七情受傷之脈也。脈之主病如是。(主病既明,則治自有定斷。)
白話文:
以脈象判斷疾病:浮脈代表風邪,緊脈代表寒邪,虛脈代表暑邪,濡脈代表濕邪,數脈代表燥邪,而脈象表現出熱象則代表邪熱,這六種外邪都會在脈象上有所反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也會影響脈象:過度喜悅傷心則脈象散亂,憤怒傷肝則脈象急促,害怕傷腎則脈象沉弱,驚嚇傷膽則脈象跳動,思慮過度傷脾則脈象短弱,憂愁傷肺則脈象澀滯,悲傷傷心則脈象促數。脈象反映疾病的規律如此。 (只要能清楚地判斷出病症,治療方法自然就能確定。)
2. 脈真從脈
然總不越陰陽虛實為之條貫。蓋脈之實者,其症必實(仍有寒實熱實之分);脈之虛者,其症必虛(仍有火衰水衰之別)。若使脈實而症不實,非其所假在症,即其所假在脈也;脈虛而症不虛,非其所假在脈,即其所假在症也。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
虛火虛脹,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虛,不宜從症之實也。症即外寒而脈見滑數者,必假寒也。利即清水而脈見沉實者,必假利也。假寒假利,其堪取乎。此宜從脈之實,不宜從症之虛也。然症實有假,而症虛無假。假實者病症莫測,必須旁求他症,及以脈候,其假始出。若使症屬虛候,其症即知。
縱有假寒假利,貌若虛象難明。然仔細考求,其寒止屬外見,而內必有煩躁等症。利即清水,而內必有燥糞,其水止從旁流,脈必滑數有力,仍與實脈實症相似,寧曰症有假虛,而脈可不深信哉。
白話文:
總而言之,診斷脈象必須貫徹陰陽虛實的原則。脈象實證,其病症必然也是實證(又分寒實和熱實);脈象虛證,其病症必然也是虛證(又分火衰和水衰)。如果脈象實而病症不實,那病症的表現就非來自疾病本身,而是來自脈象的虛假表現;如果脈象虛而病症不虛,那脈象的虛弱就非來自疾病本身,而是來自病症的虛假表現。例如,外表雖然煩躁發熱,但脈象卻微弱,一定是陰虛火旺;腹部雖然脹滿,但脈象卻微弱,一定是脾胃虛弱。
虛火或虛脹,能以此來治療嗎?這就應該根據脈象的虛弱來治療,而不是根據病症的實證來治療。如果病症表現為外感風寒,但脈象卻滑數,那一定是虛寒假象;如果大便稀溏如水,但脈象卻沉實有力,那一定是虛利假象。虛寒假象或虛利假象,能以此來治療嗎?這就應該根據脈象的實證來治療,而不是根據病症的虛證來治療。然而,病症可以有虛假實證,但卻沒有虛假虛證。虛假實證的病症難以捉摸,必須從其他症狀和脈象綜合判斷,才能發現其虛假本質。如果病症屬於虛證,那病症本身就能說明問題。
即使有虛寒或虛利等假象,看似虛弱的症狀難以判斷。但仔細觀察,虛寒只表現於外在,內在必然伴隨煩躁等症狀;虛利表現為清水樣大便,內在必然有燥結的糞便,只是水分從旁流出,脈象必然滑數有力,仍與實脈實症相似,難道還能說病症有虛假虛象,而脈象卻不能完全相信嗎?
3. 症真從症
凡此脈真無假,可以症應。若使專以脈求,而症竟不察識,則脈尚有難言者耳。何則?仲景云:傷寒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又云:脈促為陽盛,宜用乾葛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
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又曰:脈遲為寒,脈沉為里,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此又非沉為在裡之脈矣。
白話文:
症真從症
所有脈象如果真實無誤,就能夠與病症相符。如果只專注於觀察脈象,而不仔細辨別病症,那麼即使是脈象,也難以準確判斷。為什麼呢?張仲景說:傷寒脈象浮大,邪氣在表,可以發汗治療。但如果脈象浮大,心下堅硬,伴有裡熱深入臟腑,則應該攻邪,而不應該發汗。這就不是單純的表邪可以發汗的脈象。他又說:脈象促數是陽氣盛的表現,應該服用乾葛黃芩黃連湯。但如果脈象促數同時伴有厥冷,則屬於氣血虛脫,必須灸治或溫補。這也不是單純陽盛的脈象。他又說:脈象遲緩是寒邪的表現,脈象沉弱是裡證的表現。但如果陽明經脈遲緩,沒有惡寒,反而渾身微微出汗,則應該服用大承氣湯。這就不是所有遲緩脈象都是寒邪的表現。少陰病初期,反而發熱但脈象沉弱,應該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發汗。這也不是所有沉弱脈象都是裡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