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脈理求真》~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脈以獨見為真

但持脈之道,既在下指靈活,令其脈脊與手指目相對。(盧氏曰:診法多端,全憑指法捷取。蓋人之中指上兩節長,無名食指上兩節短,參差不齊。若按舉排指疏,則移越一寸九分之定位;排指密,又不及寸關尺之界分。齊截三指,斯中指翹出,而節節相對,節無不轉,轉無不活,以別左右,分表裡,推內外,悉五臟,候浮中沉,此三指定位法也。及其位定,專指舉按,固得其真,不若獨指之無牽帶,別有低昂也。

第惟食指肉薄而靈,中指則厚,無名指更厚且木。是必指端稜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中之脊。無論洪大弦革,即小細絲微,咸有脊焉。真如目之視物,妍醜畢具,故古人稱診脈曰看脈,可想見其取用矣。每見惜指甲之修長,用指厚肉分,或指節之下,以憑診視者,真不啻目生頸腋胸脅間矣。

)尤須得要以求病根。在未診時,誰不自認精明,謂其何部何脈,何脈何象。及至臨症就診,則既以浮為風,而又若浮非浮而非風也。以緊為寒,而又若緊非緊而非寒也。以洪為火,而又若洪非洪而非火也。以數為燥,而又若數非數而非燥也。以虛為暑,以濡為濕,而又若虛非虛,若濡非濡,而不可以暑濕名也。

諸如此類,既莫能分,復以六部六脈,分斷考求,毫不相貫。(分斷考求,最為診家大弊,竊嘆今時犯此甚多。如張璐謂人診脈,大似向泥人祈禱,有時靈應,有時不靈應。)詎知病屬一理,脈自無二,得其一而脈斯可斷矣。得其脈之獨有所見,而脈又可斷矣。(從獨字洗出脈要精義。

)蓋獨之義不一。如有以諸部無乖,或以一部稍乖者,是其受病在此,而可以獨名也。有以五臟五脈各應互見,而六部六脈偏見一臟之脈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獨名也。獨義無過如斯。故內經三部九候論,則有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之謂耳。如獨而強者,則為病屬有餘;獨而弱者,即為病屬不足。

獨而有力有神,其脈雖強而不為過。(有力尤須有神。李東垣曰:脈病當求其神之有與無,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也。熱而有神,當泄其熱,則神在焉;寒而有神,當去其寒,則神在矣。寒熱之脈,無力無神,將何恃而泄熱去寒乎。

林之翰曰:按東垣此論,深達至理。但以有力二字言有神,恐不足盡有神之妙。王執中曰:有力中帶光澤潤滑也。於解進矣。蕭子顒歌云:輕清穩厚肌肉裡,不離中部象自然。則又有進焉。)獨而和緩柔弱,其脈雖弱,而不為害。蓋假獨者易知,而真獨者難明。得其要以求其獨,則獨無不在;失其要以求其獨,則獨其莫得矣。

(又從要字一層,剝出精義。)故善言獨者,早以陰陽之原,(腎水為陰之原,腎火為陽之原。)氣血之本,(腎水為血之本,腎火為氣之本,脾胃倉廩又為生氣生血之本。)以求獨之根。(知其根,則知其要;知其要,則知其獨。)繼以順逆之理,(約注云: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

白話文:

脈以獨見為真

診脈的關鍵在於手指的靈活運用,讓中指的指脊與手指目(指尖)相對。診脈方法很多,全憑手指技巧快速取脈。因為人的中指上兩節較長,食指與無名指上兩節較短,長短不一。如果排指疏鬆,就會偏移寸、關、尺三部的位置;如果排指緊密,又達不到寸、關、尺三部的界限。只有三指齊平,中指略微翹起,指節才能一一對應,每個指節都能靈活轉動,才能區分左右、表裡、內外,推斷五臟的病症,判斷脈象的浮、中、沉。這就是三指定位法。 當位置確定後,專注地用一個手指按壓,才能真正把握脈象的真實情況,不像用多指按壓,會互相牽扯,影響判斷脈象的輕重緩急。

食指指腹較薄而靈敏,中指較厚,無名指更厚且較僵硬。指尖隆起的部位,像一條線一樣,我們稱之為“指目”,用它來按壓脈搏中的“脊”(脈搏的中央)。無論是洪大、弦、革等強勁的脈象,還是細小、微弱的脈象,都有這條“脊”。就像眼睛看東西一樣,各種情況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古人稱診脈為“看脈”,由此可見其診脈方法的重要性。那些惜指甲過長,或用指腹厚肉部分,或用指節以下部位來診脈的人,就好像眼睛長在脖頸、腋下、胸脅之間一樣,根本無法正確診脈。

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病根。在未診脈之前,人人自以為精明,認為自己能判斷出病在何處,脈象如何。但等到真正診脈時,卻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明明是浮脈,卻又覺得不像浮脈,也不是風邪;明明是緊脈,卻又覺得不像緊脈,也不是寒邪;明明是洪脈,卻又覺得不像洪脈,也不是火邪;明明是數脈,卻又覺得不像數脈,也不是燥邪;明明是虛脈,以為是暑邪,明明是濡脈,以為是濕邪,卻又覺得不像虛脈,不像濡脈,也不能單純用暑濕來命名。

諸如此類的情況,讓人難以分辨,於是就用六部六脈來逐一分析判斷,卻毫無章法可循。這種逐一分析判斷的方法是診脈的大忌,現在很多人仍然犯這樣的錯誤。就像張璐所說,診脈就像對泥人祈禱,有時靈驗,有時不靈驗。殊不知,疾病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脈象也只有一種,只要抓住其中一種脈象就能做出判斷。只要能獨特地觀察到某一脈象,就能判斷病情。

“獨”字蘊含著診脈的精髓。“獨”的含義並非單一。例如,如果其他部位的脈象都正常,只有一處脈象異常,這就是病灶所在,可以用“獨”來形容。又或者,五臟五脈的脈象互相影響,但六部六脈中某一臟腑的脈象特別明顯,這說明病根就在那裡,也可以用“獨”來形容。“獨”的含義不過如此。內經中提到的“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熱、獨寒”,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脈象獨特而有力,則說明病情屬於實證;如果脈象獨特而虛弱,則說明病情屬於虛證。

如果脈象獨特、有力而有神,即使脈象有力也不算過度。(有力還必須有神。李東垣說:診斷脈症,必須觀察脈象是否有神,比如六數七極(脈象非常數)為熱證,但脈象有力則有神;三遲二敗(脈象非常遲)為寒證,但脈象有力則有神;熱證有神,應該瀉熱,神氣就會在;寒證有神,應該去寒,神氣就會在;寒熱的脈象如果無力無神,怎麼瀉熱去寒呢?林之翰說:李東垣的論述,深得脈象之理。但是僅僅用“有力”二字來形容有神,恐怕不能完全說明“有神”的奧妙。王執中說:有力之中還要有光澤潤滑。蕭子顒說:輕清穩厚,肌理之中,不離中部,自然之象。這樣理解就更進一步了。)如果脈象獨特而平和緩弱,即使脈象虛弱也不會有害。虛假的“獨”容易識別,真正的“獨”卻很難理解。掌握了診脈的要領,就能發現“獨”無處不在;如果沒有掌握要領,就永遠找不到“獨”。

善於診脈的人,會從陰陽的本原(腎水為陰之本,腎火為陽之本),氣血的根本(腎水為血之本,腎火為氣之本,脾胃是氣血的來源),來尋找“獨”的根源。(明白了根源,就能明白要領;明白了要領,就能明白“獨”。)然後根據陰陽的順逆變化來判斷。(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