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纂

《傷科匯纂》,這部由清代醫家胡廷光所編纂的傷科巨著,不僅是他個人學術與家學的結晶,更是清代以前中醫傷科學術成就的集大成之作。成書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此書的誕生源於作者深厚的家學淵源與繼承先志的宏願,旨在匯集前人有關傷科的豐富文獻資料,為後世醫者提供系統而切於臨床的指南。

從其開篇的「凡例」中,我們得以窺見作者胡廷光編撰此書的發心與原則。他坦言自家先祖三代皆業傷科,世代以「經濟存心,不圖蠅頭微利」,顯示出醫者懸壺濟世的仁心。胡廷光自幼受家學薰陶,不僅勤讀儒書,更留心醫學,特別是傷科。在經歷至親離世後,他感懷先君子遺留的手澤醫書,遂「不揣鄙陋」,立志將家藏及前人醫籍中的傷科精粹「採珠探玉,集腋成裘」,編成此書,以繼承並發揚祖傳醫道。這份將個人學術追求與家族使命緊密結合的情懷,賦予了《傷科匯纂》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與文化重量。

「凡例」中也詳細闡述了此書的編纂體例與學術立場。首先,作者追溯了傷科在中醫學發展中的地位。他指出,傷科古時並非獨立專科,而是附屬於「瘍醫」之下,《周官》所謂「瘍醫」涵蓋腫、潰、金、折四症,其中「金瘍」即金刃之傷,「折瘍」即跌撲骨折之傷。後世逐漸發展出「正骨科」或「正體科」,顯示出傷科作為專門學科的演進歷程。《傷科匯纂》以「傷科」為名,正是涵蓋了由各種損傷所致的病症。

書的目錄編排體現了其系統性與邏輯性。「凡例」中提到,編排順序為「先經義而後敘骨論,次手法而再詳證治」,並按周身骨骼自頂及踵井然排列。方劑部分則以類相聚,甚至以名字字數多寡為序,如「三字丸」、「五字散」等,這種分類方式雖顯樸實,卻是出於臨床翻閱的便利考量,足見作者細緻入微的實用精神。

對於中醫經典,《傷科匯纂》給予了極高的尊重與重視。「凡例」中明確指出,《靈樞》、《素問》是醫家之祖,其義理淵源深厚,故冠於卷首。作者在引用諸家論述時,力求詳考姓氏書目,即使是片言隻字也不敢妄自沿襲,必註明出處,體現了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於自身的論述,作者也非獨逞臆見,而是「必引古而證今」,力求言之有據。

脈法是中醫四診之一,在傷科中亦不可或缺。雖然損傷有外形可觀,但五內虛實、氣血盛衰,仍需藉由察脈來悉知病情。「凡例」強調了脈診的重要性,並廣引《脈經》詳為解註,旨在幫助學人參悟脈理,以便更全面地診斷傷科病證。

針灸在傷科治療中也有其獨特作用。《傷科匯纂》雖非專門的針灸著作,但其中有關針灸的論述簡而詳,兼及攻補之義,提示讀者不可因其非專科而忽視針灸在傷科治療中的輔助價值。

在骨傷方面,《傷科匯纂》的論述尤為精細。書中關於骨的圖示與論述,悉數根據「部頒經書圖註」而定,並詳細辨析了同骨異名、異骨同名以及骨骼的大小長短差異等問題。對於骨骼的致命處,更是另行標出,這對於臨床操作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筋與骨骼的關係至為密切。「凡例」中引用《靈樞》「諸筋皆屬於節」的經文,強調了論筋在接骨上的重要性,並按《靈樞》經文詳加註釋,以明其端緒。這顯示出《傷科匯纂》在處理骨傷時,同時關注筋膜的損傷與修復,體現了對人體結構的整體認識。

治療方法上,《傷科匯纂》遵循先手法、次器具、後方藥的順序。對於跌閃折骨出臼等症,首先應用手法進行按摩、推拿、端提、摸接等復位矯正。手法之後,方使用器具如夾縛來固定。最後才是內服或外用方藥進行調理。這種治療流程與現代骨傷科的復位、固定、功能鍛鍊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提及的手法繼承了《金鑒》的編例,並有所增補,附註於各骨之下。此外,還提及了「用掮用牮」等特殊手法,附於註後,以廣其法。

在證治方面,《傷科匯纂》廣泛參考了薛氏《正體類要》及《靈》、《素》經旨等,重為編撰。除了基本的傷科證候外,還特別增補了許多兼症的辨治,如外邪、不食、頭痛、筋攣、肝火、濕痰、青腫、爛潰不斂、傷風、發痙等條目。這些兼症的發明與討論,極大地豐富了傷科的臨床辨證內容,使得本書的臨床參考價值更高。

從提供的部分「正文」內容,我們可以具體感受到本書的闡述風格與內容。在討論身骨尺寸時,作者耀山(按「耀山」應為作者胡廷光的字或號)引用《內經》、《靈樞》的成法長度,同時強調應以本人中指中節為一寸的度量方法,並靈活變通,根據不同部位和個體差異取捨,這反映了臨床實踐中「醫者,意也」的精神。

關於器具部分,「正文」列舉了通木、腰柱、杉籬、竹簾、抱膝等用於接骨的器具,並強調其輔助成功的重要性,惜乎所附原文未含圖示。作者引用《明史》中諫臣受杖傷肋骨後,因械具(挺棍)的約束而得以接續的歷史故事,來印證使用器具(如腰柱、竹簾)固定傷處的益處,說明這些器具的運用原理實源於古老的實踐智慧,並非空穴來風。這種將醫理與史實相結合的論證方式,增加了內容的可信度與趣味性。

對個別器具的釋義,進一步揭示了其功能與應用。「腰柱」用於腰間閃挫岔氣或腰節骨受傷錯筍、筋攣傴僂者,配合藥物敷貼,以柱排列於脊骨兩旁,緊紮固定,以助恢復。「竹簾」則用於肢體斷處,先手法安置後,以布纏裹,外圍竹簾緊紮,防止骨縫參差走作,是一種通用的固定材料。「披肩」專用於兩肩僕墜閃傷,配合手法整復後,使用披肩夾住肩部前後,並外纏布裹,甚至輔以扶手板懸空掛起,以防肩骨下垂,旨在避免遺留殘患。這些器具的設計與應用,無不體現了古人在應對骨傷固定方面的智慧與巧思。

儘管所提供的「正文」片段中圖示闕如,但作者在「凡例」和「正文」中多次提及圖示的重要性,並說明曾「爰倩名手」繪製手法圖十四幅,旨在「兼寫其情而摹其神」,讓學人能「法外生法」。對於頸骨、背骨、腰骨、肩胛骨等部位的復位手法,作者不僅有文字敘述,更輔以歌訣形式,如「治下巴脫落用手托法圖」後的歌訣,簡明扼要,易於記憶和傳承,這是中醫經典著作中常用的教學方式。

除了骨傷手法與器具外,本書還涉及其他損傷類型。例如「陰痛」條目,雖短,卻將損傷與內證相聯繫,提及肝脈沉急與脅下、小腹疼痛、小便難、目眩頭痛、腰脊痛等症狀的關聯,並明確指出這是由墜墮所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念。

「振梃」條目描述了一種治療頭部受傷而骨筋未斷、瘀血腫痛的方法,即先纏頭再輕拍足心,以宣通氣血,散瘀安神。同時也提出了預後不良的徵兆(拍足不覺疼、昏不知人、痰響、身體僵硬、口溢涎沫),顯示出作者對危重病情的認識和判斷標準。

整體而言,《傷科匯纂》是一部內容豐富、體例嚴謹、理論聯繫實際的傷科著作。它系統地匯集了清代以前傷科的學術成果,從總論、病因病機、診斷、手法、器具、方藥到各種具體傷證的治療,幾乎涵蓋了傷科的方方面面。作者胡廷光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家學及個人心得,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闡釋,並輔以醫案(書中提到附有醫案,雖然提供的內容未見),使其更具臨床指導意義。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廣博的資料來源和系統的編排方式。它為後世研究清代及以前的傷科學術思想、診療技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尤其是在手法與器具方面,詳細的描述與圖示(儘管在提供的片段中缺載)結合,展現了古代傷科在非手術療法上的高度發展。從抄本到1949年後的排印本出版,也說明了此書在近現代仍受到重視,並得以更廣泛地流傳,持續發揮其學術和臨床價值。

總之,《傷科匯纂》不僅是胡廷光獻給傷科學術的一份厚禮,更是中醫傷科領域一部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著作。它濃縮了數百年來中醫在跌打損傷治療上的智慧與經驗,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和臨床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