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纂》~ (1)
(1)
1. 陰痛
《正傳·脈法》雲∶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小腹而痛,時小便難,若目眩頭痛,腰脊痛,得之少時有所墜墮也。
白話文:
《正傳·脈法》說:肝脈的脈象如果是沉而急促,浮取也是如此,如果出現脅肋下方疼痛,有氣體阻塞而脹滿的感覺,牽引到小腹也疼痛,有時候小便困難,如果出現眼睛昏花頭痛,腰部背部疼痛,這種情況多半是短時間內有跌倒或墜落造成的。
2. 振梃
釋義雲∶凡頭被傷而骨未碎、筋未斷,雖瘀聚腫痛者,皆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頸項筋再用布纏頭二、三層令緊,再以振挺輕輕拍擊足心,令五臟之氣,上下宣通,瘀血開散,則奔心,亦不嘔呃,而心神安矣。若已纏頭,拍擊足心,竟不覺疼,昏不知人,痰響如拽據,身體僵硬,口溢涎沫,乃氣血垂絕也,不治。
白話文:
這是關於頭部受傷但骨頭未碎、筋未斷的情況,即使有瘀血腫痛,也都可以治療。
首先,用手法將頸部筋絡向上提拉,然後用布纏繞頭部兩三層,使其緊實固定。接著,用「振挺」(類似拍擊工具)輕輕拍打腳心,使五臟之氣可以上下流通,瘀血散開,這樣心慌、嘔吐等症狀就能緩解,心神也會安定。
如果纏好頭部、拍打腳心後,患者仍然感覺不到疼痛、昏迷不醒、痰聲像拉鋸一樣響亮、身體僵硬、口水不斷流出,這就表示氣血已經快要耗盡,屬於無法治療的危急狀況。
3. 腰柱
釋義雲∶凡腰間閃挫岔氣者,以常法治之。若腰節骨被傷錯筍,膂肉破裂,筋斜傴僂者醋調定痛散,敷於腰柱上,視患處將柱排列於脊骨兩傍,務令端正,再用蘄艾做薄褥,復於柱上,以御風寒,用寬長布帶,繞向腹前,緊緊扎裹,內服藥餌,調治自愈。
耀山曰∶醫者,意也。嘗考古人創論立方,雖有根據,以已意參之,總不出情理之中。
骨一道,用手法外,復用器具,蓋有意會之處。閱《明史》內載,有諫臣某,因事迭奏忤上,致延訊時,上令武士,用金瓜錘責其遍體,甚至肋骨擊斷其二;復令下獄,身加挺棍腳,手銬刑具,嚴行監固。挺棍者,較人之長短,以木為之,上鎖於頸,下鏈於踝,中繫於手而及於腰,使囚不能彎曲轉側活動。後上悟,憐其苦諫釋之,肋骨俱已接續,未始非挺棍銬之益也。
挺棍與通木相似,械系與扎縛相同,擊斷者復接續,是以不醫醫之。今之用器具,殆即此遺意歟。
白話文:
說明:凡是腰部扭傷、岔氣,都用一般常規方法治療。如果腰椎骨頭因為受傷而錯位,導致腰部肌肉破裂,筋脈歪斜彎曲,就用醋調和定痛散,敷在腰椎部位。然後觀察患處,將木柱排列在脊椎骨兩側,務必使其端正。再用蘄艾做成薄墊,覆蓋在木柱上,以抵禦風寒。用寬長的布帶,從腰後繞到腹前,緊緊地紮裹住。同時內服藥物,調理治療,自然會痊癒。
耀山說:醫術的關鍵在於醫者的心思。我研究古人創立理論和藥方,雖然有所根據,但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參詳,總不超出情理之中。
治療骨骼的辦法,除了用手法之外,還要用器具,這其中是有深意的。查閱《明史》記載,有個諫臣,因為多次上奏觸怒皇帝,導致在審問時,皇帝命令武士用金瓜錘重擊他全身,甚至打斷了兩根肋骨。之後又把他關進監獄,身上戴著挺棍、腳鐐、手銬等刑具,嚴加看管。所謂挺棍,是根據人的身高製作的木棍,上端鎖在脖子上,下端鎖在腳踝上,中間連著手並綁到腰部,使囚犯無法彎腰、轉身、活動。後來皇帝醒悟,憐憫他忠心苦諫,就釋放了他,發現他的肋骨竟然都已經癒合了,這不能說沒有挺棍和刑具的幫助。
挺棍和通木的作用相似,刑具的捆綁和包紮的功能相同。被打斷的骨頭又接續上了,這就是不醫而自癒。現在使用器具治療,恐怕就是繼承了這個意思吧。
4. 竹簾
釋義雲∶凡肢体有斷處,先用手法安置訖,然後用布纏之,復以竹簾圍於布外,緊扎之,使骨縫無參差走作之患,蓋通用之物也。
白話文:
意思是說,凡是肢體有斷裂的地方,要先用手法將斷裂處復位固定好,然後用布包紮纏繞,接著在布的外面再用竹簾圍起來,緊緊地紮住,這樣可以避免骨頭斷裂處的接合面出現錯位或移動的問題,竹簾是一種很常用的固定工具。
5. 披肩
釋義雲∶凡兩肩僕墜閃傷,其骨或斷碎,或傍突,或斜努,或骨縫開錯筋翻,法當令病卧凳上,安合骨縫,揉按筋結,先以棉花貼身墊好,復以披肩夾住,肩之前後縛緊,再用布在外纏裹畢,更用扶手板,長二尺餘,寬三、四寸,兩頭穿繩,懸空掛起,令病者俯伏於上,不使其肩骨下垂,過七日後開視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則仍用之。若不根據此治法,後必遺殘患蘆節。
耀山雲∶用水竹半邊,長短闊狹,以患處為則,削去棱角,嵌入肩內,其肩下腋肢,再團一個,實其腋內,外以布帶縛定系住,此治肩骨斷碎之具,雖比板物較硬,然用之得法,縛之妥貼,則無動移之患矣。
白話文:
披肩的意義是:凡是兩邊肩膀因為跌倒、摔傷而扭傷,導致骨頭可能斷裂破碎、或是旁邊突出、或是傾斜歪斜、或是骨頭縫隙錯開、筋絡翻轉,治療方法應當讓病人躺在長凳上,把錯位的骨頭縫隙安回原位,揉按筋絡的結節,先用棉花貼身墊好,再用披肩夾住,將肩膀的前後兩側綁緊,然後再用布在外面纏裹好,最後再使用扶手板,長度約二尺多,寬度約三四寸,兩端穿上繩子,將它懸空掛起,讓病人趴在上面,避免肩膀骨頭向下垂落,過七天後打開看看,如果都痊癒了,就可以撤掉扶手板不用,如果還沒有好,就繼續使用。如果不用這種方法治療,之後一定會留下殘疾,出現像蘆葦莖節那樣的後遺症。
耀山說:可以用半邊水竹,長短寬窄以患處的大小為標準,削去棱角,嵌入肩膀內,在肩膀下方的腋窩肢體處,再團一個東西,塞滿腋窩內部,外面用布帶綁緊固定住,這是治療肩膀骨頭斷裂破碎的器具,雖然比木板堅硬,但如果使用方法得當,綁紮妥當,就不會有移動錯位的問題了。
6. 攀索
《醫宗金鑒》曰∶攀索者,用繩掛於高處,以病患兩手攀之也。
白話文:
《醫宗金鑒》說:攀索這種方法,是將繩子掛在高處,讓病人用雙手攀住繩子。
7. 迭磚
釋義雲∶凡胸腹腋脅,跌打蹦撞墊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先令病患以兩手攀繩,足踏,將後腰拿住,各抽去磚一塊,令病患直身挺胸,少傾,又各抽去磚一塊,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著地,使氣舒瘀散,則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再將其胸以竹簾圍裹,用寬帶八條緊緊縛之,勿令窒礙。但宜仰卧,不可俯卧側卧,腰下以枕墊之,勿令左右移動。
白話文:
這個方法是說,如果因為跌打、撞擊、或用力過猛,導致胸部、腹部、腋下、脅肋等部位凹陷、胸部不正,可以先讓病人用雙手抓住繩子,腳踩著東西,然後用手抓住病人的後腰,每次從腳下抽走一塊磚頭,讓病人挺直身體、抬起胸部。稍等一下,再從腳下抽走一塊磚頭,仍然讓病人挺直身體、抬起胸部。這樣重複三次,直到腳可以著地。這樣做可以讓氣血舒暢,瘀血散開,凹陷的地方就能恢復,彎曲的地方也能變直。接著,用竹簾圍住胸部,再用八條寬帶子緊緊綁住,注意不要綁得太緊而影響呼吸。病人應該仰臥,不能俯臥或側臥,腰下要用枕頭墊著,防止身體左右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