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纂》~ (3)
(3)
1. 手法總論
《醫宗金鑒》總論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但傷有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生理殘障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羅列序屬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但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白話文:
《醫宗金鑒》總論中說:手法是指用雙手安放受傷的筋骨,使它們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但受傷的程度有輕有重,手法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傷勢痊癒的快慢、是否會留下生理殘障,都與手法是否得當、是否失當、是否沒有完全按照方法去做有關。因為人體的骨骼既不完全一致,十二經筋的排列順序和歸屬又各不相同,所以必須先了解骨骼和經絡的體相,熟悉它們的位置,一旦遇到病人,就能通過觸摸、觀察等方法,靈活地運用手法,使手法與心意相配合,手隨心動,法從手出。
或拽之離而複合,或推之就而複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況所傷之處多有關於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鬲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於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但被傷,勢已難支,設法再誤,則萬難輓回矣,此所以尤當審慎者也。
白話文:
把錯位的骨頭接合起來,把脫臼的骨頭復位,糾正歪斜的骨頭,補全缺損的骨頭,這些都稱之為手法。即使是斷骨、碎骨、斜斷的骨頭,或是筋脈鬆弛、拉長、捲曲、翻轉、脫離、組合,即使是在皮肉之內,用手觸摸,也能清楚地瞭解其情況。手法要做到讓患者感覺不到疼痛,才能稱之為好的手法。
而且,很多受傷的地方都與生命息息相關,比如七竅連通腦髓,隔膜靠近心臟,四肢受傷,痛苦深入心臟,即使這個人元氣原本很強壯,瘀血也很容易擴散,可以約定時間治癒,也不能亂用手法。如果元氣原本虛弱,一旦受傷,就難以支撐,再用錯方法,就難以挽回,因此尤應慎重。
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後治自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於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白話文:
要進行正骨治療,必須具有明晰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既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又要善用手法。這樣纔能有效地治療疾病。這是因為手是人體的血肉之軀,它的迴轉運用非常靈活,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伸屈、高低、快慢、輕重、開合,可以通達患者氣血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以及情緒上的痛苦。這與使用器械進行拘束治療相比,相差甚遠。所以說,手法是正骨治療的首要任務。
2. 摸法
《醫宗金鑒》曰∶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柔,筋歪筋整,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裡虛實,並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僕,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後根據法治之。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中說:摸診,是用手細細地撫摸病人受傷的地方,可以摸出骨頭是否斷裂或碎裂,骨頭是否歪曲或畸形,骨頭是否柔軟或堅硬,肌腱是否柔軟,肌腱是否歪斜或扭傷,肌腱是否斷裂或移位,肌腱是否粗壯或翻轉,肌腱是否寒冷或發熱,以及身體表裡虛實,以及疾病的病程長短。首先要摸清病人的傷勢是跌倒造成的,還是扭傷造成的,還是被打造成的,然後根據病情進行治療。
3. 接法
《醫宗金鑒》曰∶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於舊也。凡骨之跌傷錯落,或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後而兼用之,是在醫者之通達也。
白話文:
《醫宗金鑒》說:接骨,是指使已經折斷的骨頭,重新接合攏來,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凡是骨頭跌傷錯位,或是分成兩塊,或是折斷了陷進去了,或是碎成了散亂的碎片,或者是分開了並突出了,都要根據具體情況,慢慢地接骨,使斷裂的骨頭重新連續起來,陷下去的骨頭重新凸起來,碎掉的骨頭重新完整起來,突出的骨頭重新平整起來。有的用手法,有的用器具,有的手法和器具配合使用,這取決於醫生的通曉與否。
4. 端法
《醫宗金鑒》曰∶端者,或用兩手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輕重,或從下往上端,或向上托,或直端、斜端也。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持久,而骨縫即合,仍須不偏不倚,庶愈後無長短不齊之患。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中說到:端骨手法,可以用雙手或單手,抓住應該端正的部位,根據情況調整力道,可以從下往上端正,也可以從上往下託正,或是直接端正、斜向端正。骨頭脫離原本的位置,一定要用手法端正,就不需要花費長時間,骨縫就能癒合,但一定要端正,不能偏頗不齊,這樣才能避免日後出現長短不齊的問題。
5. 提法
《醫宗金鑒》曰∶提者,謂陷下之骨,提出如舊也。其法非一,有用兩手提者,有用繩高處提者,有提後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然後施治。倘重者輕提,則病莫能愈;輕者重提,則舊患雖去,而又增新患矣。
白話文:
《醫宗金鑑》中說:將陷落的骨頭提起,使其恢復原狀。方法不只一種,有兩手提起的,有藉繩子在高處提起的,還有在提起後用器具輔助以防復發的,必須依照受傷的輕重程度和深淺來進行治療。如果嚴重的傷勢用輕微的手法提起,則疾病不可能痊癒;輕微的傷勢用嚴重的提法,則舊的疾病雖然好了,卻又添了新的疾病。
6. 按摩法
《醫宗金鑒》曰∶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也。或因跌僕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鬱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中說:「按」是指用手向下拉壓。「摩」是指慢慢按摩。這些方法都是為了治療皮膚和肌肉受傷,只是腫脹、僵硬、麻木,但骨頭沒有斷裂的情況。或者由於跌倒或意外,導致骨縫錯位,氣血淤滯,形成腫痛,此時應該使用按摩療法,按摩經絡,以疏通閉塞的氣,按摩腫塊,以分散淤血,這樣才能治癒疾病。
7. 推拿法
《醫宗金鑒》曰∶推者,謂以手推之,使還舊處也。拿者,謂兩手一手,捏定患處,酌輕宜重,緩緩焉以復其位也。若腫痛已除,傷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有筋縱而運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是傷雖平,而氣血之流行未暢,不宜按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經絡氣血也。
蓋人身之經穴,有大經細絡之分,一推一拿,視其虛實,酌而用之,則有宣通補瀉之法,所以患者無不愈也。
註雲∶以上諸條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於臨症之權衡,一時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
白話文:
《醫宗金鑒》上說:推,是指用手推動它,使它恢復到原來的位置。拿,是指兩手一前一後,捏定患處,酌情加力,慢慢地使它歸位。如果腫痛已經消除了,傷痕已經痊癒了,其中或者有筋脈緊張而轉動不甚靈活的,或者有筋脈鬆弛而運用不甚自如的,又或者有骨節之間微微錯位不吻合的,這是由於傷雖然已經痊癒了,但氣血運行不暢,不宜採用按、整、端、提等方法,只宜用推拿來疏通經絡氣血。
人體的經絡穴位有主幹經絡和支細絡脈之分,推拿時觀察其虛實狀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就可以達到宣通補瀉的目的,所以患者都能夠康復。
耀山雲∶八法之外,又有推骨入 秘法,或用肩頭掮,或用足腿牮。掮者,如挑負然,人掮起,骨入 矣,較之用手拉手拽,更覺有力多矣。牮者,或坐其上,或卧於地,兩手將患人擒住,隨用足跟牮去,比之用手推托,便捷甚矣。此秘法也,故附八法之後,以補手法之未備也。
白話文:
耀山雲說:除了八法之外,還有一種推骨入祕法,可以使用肩頭掮著,或用足腿頂著。掮法,就像挑東西一樣,人一掮起來,骨頭就進去了。跟用手拉手拽相比,更加有力氣。頂法,有的坐著頂,有的臥在地上頂,雙手抓住患者,然後用腳跟頂下去,跟用手推託相比,便捷多了。這是一種祕法,所以放在八法之後,用來補足手法之不足。
8. 器具總論
《醫宗金鑒》總論曰∶跌撲損傷,雖用手法調治,恐未盡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未可雲醫理之周詳也。爰因身體上下正側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輔手法之不逮,以冀分者複合,欹者復正,高者就其下,陷者升其位。則危症可轉於安,重傷可就於輕,再施以藥餌之功,更示以調養之善,則正骨之道全矣。
白話文:
《醫宗金鑒》總論中提到,跌打損傷,雖然可以使用手法治療,但恐怕難以完全康復,以至於有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出現,因此不能說醫理已經周全。因此,我們根據人體上下左右的形狀,製作器械來矯正,用來輔助手法的不足,希望分離的部位能夠重新組合,傾斜的部位能夠恢復正常,突出的部位能夠降低,凹陷的部位能夠升高。這樣,危險的病症可以轉化為安穩,嚴重的傷勢可以減輕,再配合藥物治療和適當的調養,正骨之道就更加完善了。
9. 裹簾
《醫宗金鑒》曰∶裹簾以白布為之,因患處不宜他器,只宜布纏,始為得法,故名裹簾,其長短闊狹,量病勢用之。
白話文:
《醫宗金鑒》裡說:裹簾是用白布做的,因為患處不適合用其他器具,只能用布纏繞,這纔是正確的方法,因此稱做裹簾,其長短寬窄,需要根據病情需要來決定。
10. 杉籬
釋義雲∶凡用以圍裹於竹簾之外,將所穿之繩結住,再於籬上加繩以纏之,取其堅勁挺使骨縫無離綻脫走之患也。蓋骨節轉動之處與骨筋甚長之所,易於搖動,若僅用竹簾,恐挺勁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環抱之,則骨縫吻合堅牢矣。
白話文:
意思是說:凡是用來包裹在竹簾外的東西,先將穿過的繩子綁住,然後在籬笆上再用繩子纏繞它,目的是為了使它堅固挺拔,防止骨縫分離或脫落。因為骨節轉動的地方和骨筋較長的地方,容易搖晃,如果只用竹簾,可能不夠堅固,所以必須加上這個東西把它圍住,這樣骨縫就能緊密吻合,更加牢固。
白話文:
解釋說:凡是用來包裹在竹簾之外,將穿過的繩索打結,再在籬笆上加上繩索纏繞,目的是為了使它堅固挺直,防止骨縫分離、脫落、走動。因為骨節轉動的地方和骨筋很長的地方,很容易晃動,如果只用竹簾,恐怕挺直的力量不足,所以一定要加上這個來環抱它,骨縫就會吻合堅固牢固了。
陳遠公曰∶有跌打骨折,必用杉木或杉板,將折骨湊合端正,以繩縛定,勿偏斜曲,再扎,不可因疼痛心軟,少致輕鬆,反為害事。後用內服藥,如皮破血出,須用外治藥,但骨折而外邊之皮不破,即不用外治之藥,然內外夾攻,未嘗不更佳耳。內治法宜活血去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
白話文:
陳遠公說:若有跌打骨折,一定要用杉木或杉木板,將斷裂的骨頭湊合端正,用繩子固定,不要偏斜彎曲,再打繃帶,不可因疼痛而心軟,稍微放鬆,反而會幫倒忙。之後服用內服藥,如果皮膚破了、出血了,需要用外用藥,但如果只是骨折而外面的皮膚沒有破,就不需要用外用藥,但是內外兼治,效果更佳。內治方法應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合。
內治用接骨神丹煎服,外治貼全體神膏,再加末藥勝金丹,摻傷處為妙。每膏一張用末藥三錢,摻膏上貼之。凡接骨不須二個,至重則用二個。此絕奇絕異之方,倘未損傷,只貼膏藥,不必用勝金丹摻藥。內外治法三方,有不可形容之妙,醫者患者得以旦夕奏功,故特為表出,方出《冰鑒》。
白話文:
內服使用接骨神丹煎煮後服用,外敷貼全體神膏,再添加末藥勝金丹,摻雜在傷處最妙。每張膏藥使用三錢末藥,摻雜在膏藥上貼上。一般接骨不需要兩個,遇到嚴重的可以兩個。這是極其奇特的神方,如果沒有損傷,僅需貼膏藥,不必使用勝金丹摻藥。內外治療方法三種,有無法形容的妙用,醫生患者可以早晚奏效,因此特別表述出來,方劑出自《冰鑒》。
谷蘭雲∶損傷固痛,因痛而以板木縛之則愈痛,愈痛而手軟、心軟,轉致輕鬆,是痛其反增其痛,迨至不可醫葯,悔何及哉!學人務熟習手法,臨症時得自然之妙,自無手軟、心軟之弊矣。
白話文:
谷蘭雲說:受傷本來就會痛,如果因為痛就用木板固定,反而會更痛。越痛手就越無力,心也越軟弱,這樣反而會讓情況變得更輕鬆。這樣做是想減輕痛苦,結果卻增加了痛苦,等到無法用藥治療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學習的人一定要熟練掌握手法,在實際操作時能夠得心應手,自然就不會有手軟、心軟的問題了。
白話文:
谷蘭雲說:損傷所引起的疼痛,因為疼痛而用木板將患處綁起來,就會越痛;越痛手和心就越軟,轉而變成輕鬆,疼痛反而會更嚴重,到不能用藥醫治的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學習的人一定要熟練手法,在治病時自然就會妙手回春,自然就不會有手軟、心軟的毛病了。
耀山雲∶凡臂骨及小兒頸骨、腿骨、大手膊骨,截斷折斷、碎斷斜斷者,不必用大杉籬用杉木皮盡可。將杉木皮削去粗皮,或三片或二片,如指面大,長短以患處為則。況杉木皮似竹樣閣漏式,合於骨處極為妥貼。又杉木皮挖空,用紙粘裹,可縛手肘手腕,使其能轉能伸,能屈能曲,此夾扎中之活法也。
白話文:
耀山雲說:凡是手臂骨頭以及小兒的頸骨、腿骨、大手臂骨,無論是截斷、折斷、碎斷還是斜斷的,都不必用大杉籬,用杉木皮就可以。把杉木皮削去粗皮,或三片或兩片,大小如同手指面,長短以患處為標準。況且杉木皮像竹子一樣中空,貼合骨處非常妥貼。還可以將杉木皮挖空,用紙粘裹,可以縛住手肘和手腕,讓它們能夠轉動、伸展、彎曲,這是夾板固定法中的一種靈活方法。
又有竹蔑大片,再以紙包,或用三片、四片,看患處之寬狹長短,定為法則。又有松木薄板,象今做糕匣者,用紙包裹,安於骨斷之處,以棉帶緊扎甚妙。此皆常用驗過之器具也。
白話文:
還有用竹篾做成的大片夾板,再用紙包起來,或者用三塊、四塊,依患處的寬窄長短,來決定具體的使用方式。還有用松木做成的薄木板,像做糕點盒子的方法,用紙包起來,放在骨折的地方,用棉帶緊緊紮起來非常合適,這些都是常用的驗證過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