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光

《傷科匯纂》~ 正文 (2)

回本書目錄

正文 (2)

1. 正文

拉肘骨用手翻托法圖(圖缺)

肘尖鵝鼻骨,俗名手拄撐,掣肘因是挫,筋縱骨不正,若逢打與跌,筋骨兩倚傾,拉推並翻托,筋舒骨亦平。

拉肘骨用腳牮法圖(圖缺)

肘彎骨搓出,卧病憂採薪,腳從腋下踏,指向臂上親,手拉同足牮,骨平筋自伸,推摩無痛苦,較比兩肘勻。

捏腕骨入 手法圖(圖缺)

腕骨屈而宛,形如龍虎吞,手心貼於前,仰掌向上掀,指背翻於後,手掌往下捫,均須帶拔勢,妙法出秘門。

上大腿 用手拽法圖(圖缺)

人身之大 ,惟有環跳穴,上胯如碗臼,下腿似拇節,走馬因墜墮,行路成跛蹩,抱住毋使動,拽入莫再跌。

上大腿 用繩倒弔法圖(圖缺)

大腿骨出 ,法莫妙於弔,將腳高懸起,用手漫按調,骨響 已入,腿平患即消,貼膏與服藥,行動休過 。

上大腿 用腳牮法圖(圖缺)

牮法如何牮,兩人抵足眠,足踏臀尻上,手捧脛跗邊,手仗身勢捷,足趁腿力便,靜聽骨內響,其患即安然。

推膝蓋骨歸原手法圖(圖缺)

膝蓋活動骨,昔者孫臏刖,離窠即為患,出臼便成窟,能左能右偏,或下或上越,推拿歸於原,徐徐莫倉卒。

挪腳踝骨入臼手法圖(圖缺)

下跗之上,俗稱腳孤踝,內凸向外拗,外出望里把,只要無偏倚,莫使有高下,並用拉拽捏,此法謂之挪。

白話文:

[正文]

  • 肘部脫位用手翻托法

肘尖像鵝的鼻子一樣突出的骨頭,俗稱手拄撐。因為牽拉導致肘部挫傷,筋脈鬆弛、骨頭錯位。如果遇到跌打損傷,筋骨會互相倚靠傾斜。用拉、推、翻、托的方法,使筋脈舒展,骨頭也能恢復正常位置。

  • 肘部脫位用腳牮法

肘彎的骨頭突出錯位,病患躺在床上憂心無法勞動。用腳從腋下踩住,腳尖朝向手臂。用手拉著,腳用力抵住,骨頭就能平復,筋脈自然伸展。推拿按摩時沒有痛苦,並且兩邊肘部會比較勻稱。

  • 腕骨脫位復位法

腕骨彎曲錯位,形狀像龍虎吞食一般。手心貼在前面,向上翻轉手掌,使手背朝後,再用手掌向下按壓。這些動作都要帶有拔拉的力道,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復位方法。

  • 大腿上部脫位用手拽法

人身上最大的關節,就是髖關節(環跳穴的位置)。上胯像個碗臼,下腿像個拇指的關節。因為騎馬墜落或走路摔倒,導致行走時變成跛腳。抱住患部不要讓它移動,用力將錯位的骨頭拽回原位,以免再次脫位。

  • 大腿上部脫位用繩倒吊法

大腿骨脫位,最好的方法是用倒吊的方式。將腳高高懸掛起來,用手慢慢按壓調整。聽到骨頭復位的聲音,腿就平直了,病痛也會消除。然後貼藥膏和服用藥物,行動時不要過度。

  • 大腿上部脫位用腳牮法

腳牮法是怎麼做的呢?讓兩個人面對面躺著,用腳踩住患者的臀部,用手捧住小腿的邊緣。手借助身體的力量,腳利用腿部的力道,靜靜地聽著骨頭復位的聲音,病痛就會痊癒。

  • 膝蓋骨復位法

膝蓋骨是活動的骨頭,古時候孫臏就是因為膝蓋骨受損而受刑。離開原來的位置就會產生病痛,脫臼就變成了凹陷。膝蓋骨會向左或向右偏移,或者向上或向下錯位,用推拿的手法將它復位,動作要緩慢不要急躁。

  • 腳踝骨復位法

腳踝下方的骨頭,俗稱腳孤踝。內側突出向外側扭轉,外側突出向內側扭轉。只要沒有偏斜不正,不要有高低不平,同時用拉、拽、捏的手法,這就是腳踝骨的復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