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纂》~ (4)
(4)
1. 針灸
《素問·繆刺論》曰∶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醫宗金鑒》註雲∶此言惡血為病,有繆刺之法也。人因墮墜,致惡血留內,腹中滿脹後不通,當先用利藥。如上傷厥陰肝經之脈,下傷少陰腎經之絡,當刺內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脈令出血者,蓋以此屬少陰之別絡,而交通乎厥陰也。兼刺足跗上動脈,即沖陽穴,乃胃經之原也。
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 ,見血立已。繆刺,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但足跗動脈,上關沖脈、少陰、陽明三經,只宜淺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靈樞經·寒熱病篇》曰∶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醫宗金鑒》註雲∶此言身有所傷,血出多者,及中風寒者,破傷風之屬也;或因墮墜必血出,而四肢懈惰不收者,皆名體惰也。關元,任脈穴名,又足陽明、太陰之脈皆結於此,故為三結交也。
《靈樞經·厥病論》曰∶頭痛不可取於 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
《醫宗金鑒》註雲∶經言惡血在內,頭痛不可取其 者,蓋頭痛取 以泄其氣,則頭痛也;若有所擊墮,惡血在內,而取 以泄其氣,則是血病而治其氣矣,故勿取其 焉。若所擊僕之 肉傷痛不已,雖用刺法,亦只於所傷附近之側刺之,以出在內之惡血而已;若仍按經遠取諸 以療頭痛,則不可也。
耀山雲∶此即推類砭去瘀血之意而詳言之。
《醫宗金鑒》曰∶肝脈搏堅而色不變,必有墜擊之事,因 肉無破,則惡血必留脅下,嘔逆,根據經針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飲利藥,使惡血開行,當自愈也。若脈浮微而澀,當知亡血過多,根據經於三結交關元穴灸之;或飲大補氣血之劑而調之,則病已矣。
耀山雲∶此針灸服藥之總論,即醫是症之提綱也。按《刺灸心法要訣》,肩井穴,主治,肘臂疼痛不舉,針五分,灸五壯,孕婦禁針。環跳穴,主治閃挫腰痛,不能回顧,針一寸,留十呼,灸三壯。合谷穴,主治破傷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又有隔紙灸法,專治跌打損傷疼痛極效,方附於後,系古之熨法也。
肩井穴,足少陽經穴也,在肩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陷中者是也。
合谷穴,手陽明經第四穴也,在大指次指岐骨陷中,俗名虎口也。
白話文:
【針灸】
《素問·繆刺論》指出:人如果從高處墜落,導致體內積存了淤血,可能會引起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順暢,這時應先服用利尿藥物。這種情況是因為傷到了位於腳部的陰脈和少陰脈絡。治療方式是針刺腳踝內側下方,然谷穴前方的血脈,讓血液流出。也可針刺腳背上的動脈,即沖陽穴,這是胃經的起點。如果病情仍未改善,可在三毛穴上方各刺一針,一見到血即刻就能緩解病情,左邊的問題就刺右邊,反之亦然。
《醫宗金鑒》解釋:這是講述由淤血引發的疾病,以及使用繆刺的治療方法。人因墜落導致體內淤血,造成腹部脹滿和排泄困難,應先使用利尿藥物。如傷害到肝經的脈絡和腎經的絡脈,應在腳踝內側下方和然谷穴前方進行針刺,讓血液流出,因為這些部位與少陰脈絡相關,且與肝經相通。同時,針刺腳背上的動脈,即沖陽穴,這是胃經的起點。若病情未改善,應在大敦穴上方各刺一針,左右各一,一見血即能緩解病情。繆刺是指左邊問題針刺右邊大敦穴,右邊問題針刺左邊大敦穴。但要注意,腳背的動脈與沖脈、少陰脈、陽明脈三經相關,針刺時應淺層操作,避免大量出血。
《靈樞經·寒熱病篇》指出:身體受到創傷,出血量大,或受到風寒侵襲,或因墜落導致四肢無力,這種情況被稱為體惰,應針刺小腹臍下三結交處。三結交指的是陽明脈和太陰脈,臍下三寸的位置就是關元穴。
《醫宗金鑒》解釋:身體受傷出血量大,或受到風寒侵襲,如破傷風等,或因墜落導致四肢無力,均被稱為體惰。關元穴是任脈的穴位,也是足陽明脈和太陰脈的交匯點,因此稱為三結交。
《靈樞經·厥病論》指出:頭痛不應取頭頂部的穴位,如果受到撞擊或墜落,導致體內有淤血,或肌肉受傷仍在疼痛,可以針刺附近的穴位,但不能遠距離取穴。
《醫宗金鑒》解釋:經典指出,體內有淤血,頭痛不應取頭頂部的穴位。頭痛取頭頂部的穴位,會釋放頭部的氣,但對頭痛無益;如果受到撞擊或墜落導致體內有淤血,取頭頂部的穴位,會釋放頭部的氣,但對血液疾病無助,所以不要取頭頂部的穴位。若撞擊導致肌肉受傷仍在疼痛,即使使用針刺法,也只能在受傷附近的側邊針刺,以排出體內的淤血;若仍然按照經絡原理,遠距離取頭頂部的穴位來治療頭痛,則不適用。
耀山先生認為:這是在詳細闡述砭石去除淤血的概念。
《醫宗金鑒》指出:肝脈搏動堅硬且顏色未改變,一定有墜落或撞擊的情況,由於皮膚沒有破裂,淤血必然會留在脅下,導致噁心反胃,根據經絡理論,針刺然谷穴、腳背或三毛穴等部位,讓血液流出;或服用利尿藥物,使淤血排出,病情就會自愈。如果脈象浮弱且帶有阻滯感,表明失血過多,根據經絡理論,在三結交的關元穴進行溫灸;或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調理病情,即可痊癒。
耀山先生認為:這是針灸和服藥的總結,是治療此症狀的總綱。根據《刺灸心法要訣》,肩井穴,主治肘臂疼痛無法抬起,針刺深度為五分,溫灸五壯,孕婦禁針。環跳穴,主治扭傷腰痛,無法轉頭,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十息,溫灸三壯。合谷穴,主治破傷風,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息,溫灸三壯。還有隔紙灸法,專門治療跌打損傷疼痛,效果顯著,附方於後,這是古代的熨法。
肩井穴,屬於足少陽經的穴位,位於肩胛骨前方一寸半,用三指按壓取穴,當中指陷入的地方就是穴位。
合谷穴,屬於手陽明經的第四個穴位,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俗稱虎口。
關元穴,屬於任脈的奇經穴位,位於臍下三寸。
環跳穴,屬於足少陽經的穴位,位於大腿關節中間,側臥,伸直下腿,彎曲上腿即可找到。
沖陽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腳背上的動脈處,即腳背。
然谷穴,屬於足少陽腎經的湧泉穴上方,位於內踝前方大骨凹陷處。
大敦穴,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第一個穴位,位於大腳趾側,即三毛穴的位置。
《針灸大成》指出:扭傷腰背僵硬,腰脅疼痛,針刺人中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息,溫灸三壯;又取委中穴,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七息,禁灸。如被打傷疼痛,取承山穴,針刺深度為七分,溫灸五壯。
人中穴,又名水溝,位於鼻柱下方,溝中央靠近鼻孔的凹陷處,是督脈和手足陽明經的交匯點。
委中穴,又名血郄,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位於膝窩中央的紋路動脈凹陷處,讓人面部朝下,平躺取穴。
承山穴,又名魚腹、肉柱、腸山,屬於足太陽經的穴位,位於小腿肚下方肌肉間隙,需用雙手高抬按壓牆壁上,雙腳跟離地,用大腳趾豎起,向上看腳尖下方肌肉間隙即可找到。
雷火針法,用於治療扭傷、骨折間的疼痛,以及寒濕氣引起的畏寒和不願接受針刺的人。使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薑、穿山甲各三錢,麝香少許,蘄艾二兩,用半尺長的綿紙,先鋪上蘄艾和茵陳,然後撒上藥粉,捲緊,收起來備用。確定疼痛的穴位,用筆做記號,外面用六七層紙隔開穴位,將捲好的藥艾放在上面,名為雷火針。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均可點燃,按住穴位一段時間,取起,剪掉灰燼,再次燃燒,再按,九次即可痊癒。
跌打損傷的灸藥:專門治療跌打損傷,兼治瘋痛。硫磺二兩、銀硃、明雄黃、辰砂各三錢、川烏、各一錢五分、生大黃、黃柏各一錢、麝香一分。先將硫磺融化,加入其他藥粉攪拌均勻,地上預先鋪一張大紙,將藥粉倒在上面,再用一張紙蓋上,壓扁成塊,待冷卻後,每張紙可裁成十塊,每次使用一塊,點燃,放在粗厚的草紙上,不停地移動草紙進行熨燙,藥物燃盡再換藥點熨,直到熱氣透入肌骨,氣血立刻流通,病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