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纂》~ (9)
(9)
1. 上歌訣
上 不與接骨同,全憑手法及身功。宜輕宜重為高手,兼嚇兼騙是上工。法使驟然人不覺,患如知也骨已攏。茲將手法為歌訣,一法能通萬法通。
托下巴歌訣
頭骨圓圓曰髑髏,下把骨脫兩般求。單邊為錯雙邊落,上似彎環下似鉤。兩指口中齊重捺,各腮頰外共輕揉。下巴往裡徐徐托,托上還須用帶兜。
提頸骨歌訣
人登高處忽逢驚,首必先墜頸骨頃。面仰難垂惟伸續,頭低不起則端擎。腔中插入須提拔,骨上歪斜要整平。再看有無他磕碰,臨時斟酌度其情。
整背腰骨歌訣
脊背腰梁節節生,原無脫 亦無傾。腰因挫閃身難動,背或傴僂骨不平。大抵脊筋離出位,至於骨縫裂開 。將筋按捺歸原處,筋若寬舒病體輕。
上肩 歌訣
損傷肩膊手筋攣,骨 猶如杵臼然。若是肘尖彎在後,定當 骨聳於前。常醫或使兩人拉,捷法只須獨自掮。倘遇婦人難動手,騙中帶嚇秘家傳。
托肘尖歌訣
臂膊之中曰肘尖,凸凹上下骨鑲粘。直而不曲筋之病,屈若難伸骨有嫌。骨裂縫開翻托好,筋橫縱急搦安恬。仍當養息懸於項,屈曲時時疾不添。
挪手腕歌訣
腕似農車水骨聯,仰翻俯復曲如旃。行車竭蹶應防復,走馬馳驅或致顛。手必先迎筋反錯,掌如後貼骨開偏,輕輕搦骨歸原處,骨若還原筋已痊。
上大腿 歌訣
環跳穴居跨骨前,中分杵臼似機旋。筋翻腫結腳跟HT ,骨錯斜行腿足蹁。宣用手掎並腳牮,或施布縛發繩懸。
推膝蓋骨歌訣
膝骨形圓蓋膝間,原系活動各筋扳。蓋移腿上腰胯痛,骨走 中步履艱。若出外邊筋腫大,如離內側 難彎。推筋捺骨歸原位,抱膝相安何足患。
拽腳踝拐歌訣
足趾足跟踝相並,傷筋動骨致難行。腳尖向後應知挫,踝骨偏斜定是擰。骨突骨坳宜摸悉,筋翻筋結要釐清。筋須揉撥又須拽,筋若調勻骨亦平。
耀山雲∶骨 者,兩骨相交活動之處也。如杵之臼,如戶之樞,又如桔槔之有機。以筋之,故能轉運而不礙。若脫 者,筋必受傷,是以上 必先理其筋也。前接骨歌,系陳氏秘,法賅而備,惟原稿韻腳未妥,稍為潤色之,脫稿之後,復撰上 歌訣十首,未敢言工,聊便誦記而已。接骨 之 字,音料,乃尻骨上有八孔,謂之八 。
《葉氏醫案》雲∶接骨上骱,骱音戛,小骨也,或有用作竅,用作 ,均未切當。薛氏《正體類要》有骨 接而復脫之句,今仍借用之。
白話文:
上歌訣
接骨和復位手法不同,完全仰賴手法技巧和身體的功力。手法要輕重得宜才是高手,而兼具威嚇和欺騙的手法是上等工匠。手法要快到讓人沒有感覺,等到患者意識到時,骨頭已經復位了。現在將這些手法編成歌訣,掌握一法就能通曉所有方法。
托下巴歌訣
頭骨是圓圓的叫做髑髏,下巴脫臼有兩種情況。單側脫臼是歪斜,雙側脫臼是下落,形狀上像彎曲的環,下面像鉤子。用兩隻手指在口中同時重壓,在兩頰外面輕輕揉捏。然後慢慢將下巴往裡托,托上去後還需要用帶子固定。
提頸骨歌訣
人在高處突然受到驚嚇,頭一定會先墜落導致頸骨傾斜。臉向上仰很難垂下,只能伸直,頭向下低卻抬不起來時,就要用手扶住並抬起。用手從頸腔裡伸入並將頸骨提起,將歪斜的骨頭扶正。然後再看看有沒有其他碰撞傷,根據情況來處理。
整背腰骨歌訣
脊椎骨一節節向上生長,原本沒有脫位或傾斜的情況。腰部因為挫傷閃到導致身體難以活動,背部因為駝背而使骨頭不平。大體上是脊椎的筋離開了原來的位置,甚至骨頭縫隙裂開。將筋按壓回原來的位置,筋如果舒展開,病情就會減輕。
上肩歌訣
肩膊受損導致手筋攣縮,骨頭就像杵臼一樣。如果手肘彎曲在後面,肯定是肩胛骨向前聳起。一般醫生可能會用兩人拉扯的方式,但快速的方法是只需要自己用肩膀將其頂上。如果遇到女性不好直接動手,就用威嚇的方式來處理,這是秘傳的技巧。
托肘尖歌訣
手臂中間叫做肘尖,突起和凹陷的骨頭互相連接。如果手臂伸直無法彎曲,是筋的病症;如果彎曲難以伸直,是骨頭的問題。骨頭裂開時,用手托起復位是好的方法,筋如果橫向或縱向拉緊,用手按壓可以使之舒緩。之後要休息,並用帶子懸吊在脖子上,彎曲時要小心不要加重病情。
挪手腕歌訣
手腕像農車的水車骨頭一樣相連,可以向上翻也可以向下翻,可以彎曲就像毯子一樣。行車時顛簸要防止再次脫位,騎馬奔馳可能導致跌倒。手一定會先往外迎接導致筋錯位,手掌向後貼使骨頭分開偏離,輕輕將骨頭按回原來的位置,骨頭復位後筋也會痊癒。
上大腿歌訣
環跳穴位於胯骨前面,中間分為杵臼狀,可以像機器一樣旋轉。筋翻起腫脹導致腳跟抬起,骨頭錯位歪斜導致腿腳跛行。可以用手拉住並用腳撐住,或用布捆綁,然後用繩子懸吊。
推膝蓋骨歌訣
膝蓋骨是圓形的,在膝蓋中間,原本是活動的,由各個筋控制。膝蓋骨移動到腿的上方會導致腰胯疼痛,骨頭跑到中間會導致走路困難。如果跑到外側會導致筋腫大,如果跑到內側會很難彎曲。用手推筋按骨使其回到原來的位置,抱住膝蓋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拽腳踝拐歌訣
腳趾、腳跟和腳踝連在一起,傷到筋骨會導致行走困難。腳尖向後一定是挫傷,腳踝骨偏斜一定是扭傷。骨頭突起或凹陷要仔細摸清楚,筋翻起或打結要釐清。筋需要揉撥也需要拽拉,筋如果調整均勻,骨頭也會平穩。
耀山說:骨頭是兩塊骨頭相交可以活動的地方。就像杵臼一樣,像門的樞紐,又像桔槔一樣有機械原理。用筋連結,才能轉動而不受阻礙。如果脫臼,筋一定會受傷,所以復位之前一定要先理順筋。之前的接骨歌訣,是陳氏的秘訣,方法完整詳盡,只是原稿的韻腳不太好,稍微潤色一下。寫完之後,又寫了這十首復位歌訣,不敢說寫得很好,只是方便背誦而已。接骨之「骨」字,發音為料,是指尻骨上有八個孔,叫做八髎。
《葉氏醫案》中說:接骨上骱,骱字發音為戛,是指小骨頭,有時用作竅,用作,都不是很恰當。薛氏《正體類要》有「骨接而復脫」的說法,現在仍然借用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