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光

《傷科匯纂》~ (6)

回本書目錄

(6)

1. 手法總論

《醫宗金鑒》總論曰∶夫手法者,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使仍復於舊也。但傷有輕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生理殘障與否,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蓋一身之骨體既非一致,而十二經筋之羅列序屬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但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或拽之離而複合,或推之就而複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闕,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況所傷之處多有關於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鬲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氣素壯,敗血易於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亂施。若元氣素弱,一但被傷,勢已難支,設法再誤,則萬難輓回矣,此所以尤當審慎者也。

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後治自多效。誠以手本血肉之體,其宛轉運用之妙,可以一已之卷舒,高下疾徐,輕重開合,能達病者之血氣凝滯,皮肉腫痛,筋骨攣折,與情志之苦欲也。較之以器具從事於拘制者,相去甚遠矣。是則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

白話文:

所謂的手法,就是用雙手來擺正受傷的筋骨,讓它們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但傷勢有輕重之分,手法的運用也各有不同。病患痊癒的速度、是否會留下後遺症,都取決於手法的運用是否得當、是否完全掌握。因為人體骨骼的形狀都不一樣,十二經筋的排列和歸屬也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先了解人體的結構和各個部位的位置。一旦遇到病症,要能靈活應變,巧勁在心中產生,手隨著心的想法而動,手法也從手中施展出來。

有時候要將脫位的骨頭拉開再接回去,有時候要將錯位的骨頭推回原位,有時候要矯正歪斜的骨頭,有時候要補全缺失的骨頭。無論是骨頭斷裂、碎裂、斜斷,或是筋的鬆弛、捲曲、翻轉、錯位,即使在肉裡面,也能用手摸出來,了解狀況後再施以手法,讓病人感覺不到痛苦,這才稱得上是手法。何況受傷的部位有很多都關係到性命,像是七竅與腦髓相通,胸膈靠近心臟,四肢受傷的痛苦會影響到心臟。即使病人身體強壯,瘀血容易散開,可以按時痊癒,手法也不能亂用。如果病人體質虛弱,一旦受傷,情況就很難控制,如果手法再出錯,就更難挽回了,這就是為什麼更要謹慎的原因。

要進行正骨,必須心明眼快、手法靈巧。既要了解病情,又要善用手法,這樣才能有效治療。因為手是血肉之軀,它的靈活運用,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念來控制高低快慢、輕重開合,從而達到疏通病人氣血瘀滯、消除皮肉腫痛、鬆解筋骨攣縮、撫慰情緒的痛苦。這和用器具來進行拘束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手法實在是正骨最重要的環節。

2. 摸法

《醫宗金鑒》曰∶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柔,筋歪筋整,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裡虛實,並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僕,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後根據法治之。

白話文:

《醫宗金鑒》說:摸,是用手仔細觸摸受傷的地方,來判斷是骨頭斷裂、骨頭碎裂、骨頭歪斜或端正、骨頭軟或硬、筋柔軟、筋歪斜或端正、筋斷裂或移位、筋粗大或翻轉、筋寒冷或發熱,以及身體內外虛實的情況,還有傷患是新發生的還是舊有的。先摸清是跌倒摔傷、扭傷、還是撞擊傷,然後根據情況來治療。

3. 接法

《醫宗金鑒》曰∶接者,謂使已斷之骨,合攏一處,復歸於舊也。凡骨之跌傷錯落,或兩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亂,或岐而傍突,相其情勢,徐徐接之,使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後而兼用之,是在醫者之通達也。

白話文:

所謂「接」,就是指讓已經斷裂的骨頭,重新合攏在一起,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凡是骨頭因為跌倒或撞擊而造成錯位、分離成兩段、斷裂並塌陷、碎裂散開,或是斷裂後突出旁邊等情況,要先觀察其狀況,然後慢慢地將它們接合,使斷裂的骨頭重新連接起來,塌陷的骨頭恢復隆起,碎裂的骨頭恢復完整,突出的骨頭恢復平整。可以使用手法來接骨,也可以使用器具來輔助,或者先用手法再用器具,靈活運用這些方法,這就考驗醫師的通達程度了。

4. 端法

《醫宗金鑒》曰∶端者,或用兩手一手,擒定應端之處,酌其輕重,或從下往上端,或向上托,或直端、斜端也。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持久,而骨縫即合,仍須不偏不倚,庶愈後無長短不齊之患。

白話文:

《醫宗金鑒》說:所謂「端」,是指用兩手或單手,抓住需要調整的部位,斟酌力道輕重,可以由下往上推端,也可以向上托起,或是直接端正、斜向端正。大概是說,骨頭錯位離開原位,必須用手法將其調整回位,這樣就不需要耗費很長時間,骨頭間的縫隙就能夠閉合。還必須確保調整後骨頭位置不偏不倚,這樣才能避免癒合後出現長短不齊的問題。

5. 提法

《醫宗金鑒》曰∶提者,謂陷下之骨,提出如舊也。其法非一,有用兩手提者,有用繩高處提者,有提後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傷之輕重淺深,然後施治。倘重者輕提,則病莫能愈;輕者重提,則舊患雖去,而又增新患矣。

白話文:

所謂「提法」,指的是將凹陷的骨頭,向上提回原來的位置。這個方法有很多種,有用雙手直接提的,有用繩子從高處拉起的,也有提起來後再用器具輔助固定,避免再度凹陷的。必須要根據傷勢的輕重深淺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果傷勢很重卻輕輕地提,病就無法痊癒;如果傷勢很輕卻用力地提,雖然舊傷好了,卻又會增加新的傷害。

6. 按摩法

《醫宗金鑒》曰∶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此法蓋為皮膚筋傷,但腫硬麻木,而骨未斷折者設也。或因跌僕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鬱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白話文:

《醫宗金鑒》說:「按」的意思是用手往下壓,「摩」的意思是慢慢地揉搓。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皮膚和筋受傷,出現腫脹、僵硬、麻木,但骨頭沒有斷裂的情況。也適用於跌倒或扭傷導致骨頭接縫錯位,氣血鬱積不通,造成腫痛的情況。這時應該用按摩的方法,按壓經絡,使鬱結的氣流通暢;揉摩腫脹的地方,散開瘀血和結塊,這樣病痛就可以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