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匯纂》~ (27)
(27)
1. 用藥總論
凡牙斷跌磕斫傷,牙齒未動者,用芙蓉膏末撣。如齒動者,用蒺藜根燒存性為末,常揩搽之即牢。
凡割喉者,以絲線先縫內喉管,後縫外頸皮,用封口藥塗敷,外以散血膏敷貼。
凡手指跌撲打碎者,用雞子黃油潤,次撣封口藥末,外以散血膏敷貼。若咬傷者,用澤蘭散敷之。
凡胸脯骨有拳槌傷,外有腫,內有痛,外用定痛膏敷貼,內服破血利藥。
凡肚皮裂開,用麻縷為線,或捶桑白皮為線,以花蕊石散敷線,須從裡面縫,外麵皮不可縫,留以撣藥,用封口藥塗,或補肌散以雞子清調敷。
凡陰囊被人扯脫者,用雞子黃油塗,以金毛狗脊毛薄攤於上,次撣封口藥,又用散血膏凡陰囊處有青黑紫色腫者,用補肉膏敷貼,或用定痛膏加赤芍、草烏、良薑、肉桂各少許打和,用韭汁搗爛,同藥敷貼。如無韭汁,蔥汁亦可。仍服利小便藥。
凡骨碎斷或未碎斷但皮破肉損者,先用補肌散填滿瘡口,次用散血膏敷貼。如骨折者,要接骨膏敷貼夾縛。或皮破骨斷者,用補肉膏敷貼。
凡筋斷者,用楓香以金沸草搗取汁調塗,次用理傷膏敷貼。
凡用夾,須攤藥於紙上平,兩頭要帶薄搭頭,搭得不濃不礙肉。平坦者,無高低不均之患。若四岸高低不均,此上便有空缺不著肉處,即生泡。切記之。
凡敷貼接骨等膏藥,仍疼痛不止者,可加乳香、沒藥、楓香、白芷、肉桂、南星、獨活等味,各量加些於藥中敷貼,其肉溫暖,疼痛即住。如刀斧傷者,去肉桂、南星、獨活。
凡刀斧傷者,看輕重用藥。如輕者,只用補肌散撣;重者,宜用封口藥撣,緊縛住;如傷最重者,外用散血膏敷貼。
凡被杖打腫痛而未破者,先用棱針挑出黑血,若已破者不須出血,只用撒地金錢、山薄荷、地薄荷、生地黃、豬 嚀葉、澤蘭葉、血見愁,搗爛敷貼。
凡治刀斧金刃打撲,從高跌墮,皮肉破損而傷重者,中間用封口藥撣破處,或補肌散亦其四邊用截血膏箍住,使新血不來潮,此秘傳之妙訣也。凡用敷貼等草藥,皆要臨時生採新鮮者用之有效。如出遠路、討不便者,可為末用,然終不及生採者為勝。如無草藥討處,就用君臣藥接縛之。
愚按∶草藥皆本草所載,故並錄無遺。倘於窮鄉僻壤,亦可選而用之,其效一也。
白話文:
牙齒若是因跌倒撞擊等原因斷裂、鬆動,但牙齒還沒有搖動,就用芙蓉膏粉末塗在患處。如果牙齒已經搖動,就用蒺藜根燒成灰,磨成粉末,經常擦拭牙齒,這樣牙齒就會牢固。
割傷喉嚨的人,先用絲線縫合內部的喉管,然後縫合外面的頸部皮膚,塗上封口藥,外層再用散血膏敷貼。
手指被跌倒或撞擊打碎的人,用雞蛋黃油潤滑傷處,然後塗上封口藥粉末,外層再用散血膏敷貼。如果是被咬傷,就用澤蘭散敷在傷處。
胸骨被拳頭或鈍器打傷,外部腫脹,內部疼痛,外部就用定痛膏敷貼,內部服用活血化瘀的藥。
肚子破裂開來,用麻線或捶打桑樹皮製成的線,以花蕊石散塗在線上,要從內部縫合,外面的皮膚不要縫合,留著用來塗藥,用封口藥塗抹,或用補肌散用雞蛋清調和後敷上。
陰囊被人扯脫,用雞蛋黃油塗抹,再用金毛狗脊的毛薄薄地鋪在上面,然後塗上封口藥,再用散血膏。如果陰囊部位有青黑色腫脹,就用補肉膏敷貼,或者用定痛膏加上少量赤芍、草烏、良薑、肉桂,一起搗爛,用韭菜汁搗爛,和藥一起敷貼。如果沒有韭菜汁,用蔥汁也可以。同時要服用利尿的藥。
骨頭碎裂斷裂,或者沒有碎裂斷裂但皮膚破損肉也損傷,先用補肌散填滿傷口,再用散血膏敷貼。如果骨折,要用接骨膏敷貼並用夾板固定。如果皮膚破裂骨頭斷裂,就用補肉膏敷貼。
筋斷裂,用楓香加上金沸草搗汁調和後塗抹,然後用理傷膏敷貼。
用夾板的時候,要先把藥塗在紙上攤平,兩頭要帶薄邊,這樣搭起來不會太厚而壓到肉。夾板要平坦,沒有高低不平的狀況,這樣就不會因為高低不平導致有空隙而沒有貼到肉,而產生水泡。一定要記住。
敷貼接骨等膏藥,如果仍然疼痛不止,可以加入乳香、沒藥、楓香、白芷、肉桂、南星、獨活等藥材,根據情況各加一些在藥中敷貼,使患處溫暖,疼痛就會停止。如果是刀斧傷,就去掉肉桂、南星、獨活。
刀斧傷要看傷勢的輕重用藥。如果傷勢輕微,只用補肌散塗抹;傷勢較重,就用封口藥塗抹,緊緊包紮;如果傷勢最重,外層用散血膏敷貼。
被棍棒打傷腫痛但沒有破皮,先用三棱針挑出黑血,如果已經破皮就不用出血,直接用撒地金錢、山薄荷、地薄荷、生地黃、豬 嚀葉、澤蘭葉、血見愁,搗爛敷貼。
治療刀斧等利器、跌打損傷、從高處跌落等造成的皮膚破損嚴重傷害,中間用封口藥塗抹破裂處,或者用補肌散也可以。四週用截血膏圍住,使新的血液不再湧出,這是秘傳的妙訣。凡是敷貼等草藥,都要臨時採摘新鮮的來用才有效。如果出遠門,不方便採摘,可以製成粉末來用,但終究不如新鮮的藥材好。如果找不到草藥,就用君臣藥綁紮固定。
我認為:草藥都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所以都全部記錄下來。即使在偏遠鄉村,也可以選用這些藥,效果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