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氣血凝滯」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氣血凝滯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證候,是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凝聚成塊的病理狀態。氣血凝滯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疼痛:氣血凝滯會導致局部疼痛,疼痛的性質多為刺痛、脹痛或鈍痛。
  • 腫脹:氣血凝滯會導致局部腫脹,腫脹的部位多為肌肉、關節等部位。
  • 麻木:氣血凝滯會導致局部麻木,麻木的部位多為肢體末端。
  • 瘀斑:氣血凝滯會導致皮膚出現瘀斑,瘀斑的顏色多為紫色或青色。
  • 脈象:氣血凝滯的脈象多為弦細或沉澀。

氣血凝滯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治療氣血凝滯的主要方法,常用的中藥有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
  • 行氣止痛:行氣止痛可以緩解氣血凝滯引起的疼痛,常用的中藥有香附、延胡索、川芎等。
  • 消腫散結:消腫散結可以消除氣血凝滯引起的腫脹,常用的中藥有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

氣血凝滯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常見證候,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濟生集》:「氣血凝滯而作痛脹者,調經飲或四物湯加延胡,香附,木香。
  • 2.《醫醫偶錄》:「氣血凝滯而作痛脹者,調經飲或四物湯加延胡、香附、木香。

溫經湯

  • 1.《孕育玄機》:「溫經湯,治寒氣客於血室致氣血凝滯,臍腹作痛,其脈沉緊。

獨活寄生湯

  • 1.《類編朱氏集驗醫方》:「_獨活寄生湯_,治風濕相搏於腰背,氣血凝滯,牽引疼痛,手足搐搦。

還少丹

  • 1.《濟陽綱目》:「_還少丹_,大補真氣虛損,肌體瘦瘁,目暗耳鳴,氣血凝滯,脾胃怯弱,飲食無味,並皆治之。

仙方活命飲

  • 1.《沈氏尊生書》:「故用黃連消毒飲。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故用仙方活命飲。並以甘溫之劑,
  • 2.《雜病源流犀燭》:「【頭瘍症治】,陳文治曰:腦疽初起,宜黃連消毒飲。腫硬作痛,繼以仙方活命飲一二劑。蓋此病原屬虛火,按之脈數而濡,乃濕熱壅盛,故用黃連消毒飲。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故用仙方活命飲。並以甘溫之劑,補益陽氣,托裡而潰腐之,不宜用苦寒傷其胃氣,反致不得腐化。
  • 3.《保嬰撮要》:「熱毒瘡瘍,因食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若腫骨作痛,氣血凝滯也,用仙方活命飲。口渴便秘,熱毒內蘊也,用四順清涼飲,佐以如聖餅。腫硬色赤,熱毒凝聚也,用活命飲,佐以隔蒜灸。腫焮不消,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不成膿,或成膿不潰,氣血虛也,用八珍湯。
  • 4.《証治準繩‧幼科》:「因食膏梁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若腫腎作痛,氣血凝滯也,用仙方活命飲。口渴便秘,熱毒內蘊也,用四順清涼飲,佐以如聖餅。腫硬色赤,熱毒凝聚也,用活命飲,佐以隔蒜灸。腫焮不消,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不成膿或成膿不潰,氣血虛也,用八珍湯。潰而肉赤不斂,脾血虛也,用四物參朮。
  • 5.《續名醫類案》:「繼以八珍散加黃耆、五味、麥冬,月餘膿潰而愈。夫苦寒之藥,雖治陽症,尤當分表裡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然焮腫赤痛,尺脈數,按之則濡,乃膀胱濕熱壅盛也,故用黃連消毒散,以解毒除濕。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不行而作也,遂用仙方活命飲,以散結消毒破血。

五皮散

  • 1.《醫燈續焰》:「_和劑五皮散_,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 2.《胎產心法》:「_五皮散_,治產後風濕傷脾,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脹氣喘。
  • 3.《婦科秘書》:「_五皮散_,治產後風濕傷脾,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脹,氣喘。
  • 4.《奇效良方》:「治風濕客邪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喘促。
  • 5.《傅青主女科歌括》:「_五皮散_,治產後風濕客傷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浮虛,四肢腫脹氣喘。
▼ 展開更多

失笑散

  • 1.《濟陰綱目》:「一婦人經水來,比常度過多不止,遂用澀藥止之,致腹作痛,此乃氣血凝滯也,用失笑散二服而愈。
  • 2.《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經水來比常度過多不止,遂服澀藥止之,致腹作痛。此乃氣血凝滯也,用失笑散二服而愈。

復元活血湯

  • 1.《沈氏尊生書》:「)右痛由痞塞者(宜沉香導氣散。)跌撲肋痛,由氣血凝滯者(宜復元活血湯。

補心湯

  • 1.《醫學入門》:「外塗藜蘆膏,陰戶突,因勞力者,血虛,四物湯加龍骨;氣虛,補中益氣湯。陰中生蟲䘌如小蛆者,乃濕熱甚而心氣又郁,氣血凝滯而生,宜藿香養胃湯,補心湯、古硫鯉丸。外用生艾汁調雄黃末,燒煙燻之,更用雄黃銳散納陰中。陰中生細蟲,癢不可忍,食入臟腑即死,令人發寒熱,與癆證相似。
  • 2.《女科經綸》:「李氏按:陰中生蟲䘌如小蛆者,乃濕熱甚而心氣又郁,氣血凝滯而生,宜藿香養胃湯、補心湯、硫鯉丸,外用艾煎汁,調雄黃末燒薰之。又以蛇床子煎湯頻洗,同梓樹皮焙末,入枯礬、麝香少許,敷之立效。

三痹湯

  • 1.《大方脈》:「治患諸痹,形氣虛者,服小續命湯;氣血實者,服二痹湯。俱隨症加味。治三痹初起,用木通湯,隨症加味;冶三痹氣血凝滯,服三痹湯。治五痹不已,乘虛入臟,留連日久者,服獨活寄生湯(俱見祛風門)。治胞痹,用五苓散加附子。治腸痹,用五苓散加蒼朮(見利濕門)。
  • 2.《大方脈》:「_三痹湯_,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痹。
  • 3.《醫方集解》:「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經曰:風寒濕三者雜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
  • 4.《成方切用》:「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

復元通氣散

  • 1.《張氏醫通》:「復元通氣散,治閃挫氣血凝滯。腰脅引痛。
  • 2.《馬培之醫案》:「_三方復元通氣散_,治閃挫氣血凝滯,腰脅引痛。

癲狂夢醒湯

  • 1.《醫林改錯》:「癲狂一症,哭笑不休,詈罵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氣不接,如同作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