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吐涎」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吐涎是一種古代疾病,其原因有很多,包括:
- 口腔疾病:例如牙周病、口腔潰瘍等,都可能導致口吐涎。
- 消化系統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等,也可能導致口吐涎。
- 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腦中風等,也可能導致口吐涎。
- 其他原因:例如藥物副作用、精神疾病等,也可能導致口吐涎。
口吐涎的症狀包括:
- 口水不自主地流出嘴巴。
- 口水過多,導致嘴巴周圍濕黏。
- 說話困難,因為口水會干擾發音。
- 吞嚥困難,因為口水會阻塞食道。
如果有口吐涎的症狀,建議儘早就醫,找出病因並接受治療。
口吐涎的治療方法因病因而異,可能包括:
- 口腔護理:例如刷牙、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
- 藥物治療:例如抗生素、消炎藥、止吐藥等,可以治療口腔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
- 手術治療:例如胃食道逆流手術、帕金森氏症手術等,可以治療某些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口吐涎是一種古代疾病,但在現代醫學的治療下,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有口吐涎的症狀,建議儘早就醫,找出病因並接受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逆湯
- 1.《仁術便覽》:「即四逆湯,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症惡寒,四肢厥冷,吐瀉,引衣自蓋,蜷臥,沉重,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脈沉遲,或至無脈者。」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陶節庵四逆湯_,(又名回陽救急湯)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症,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汗,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
- 3.《傷寒廣要》:「回陽救急湯。治直中真寒證。初起無頭痛。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宜用。」
當歸散
- 1.《濟陰綱目》:「_當歸散_,治產後中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瘈瘲。(此即愈風湯法)」
- 2.《証治準繩‧女科》:「_當歸散_,治婦人產後中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
- 3.《女科證治準繩》:「_當歸散_,治婦人產後中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
- 4.《胤產全書》:「_當歸散_,治婦人產後中風,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瘛瘲。」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_回陽救急湯_,即四逆湯附加減法。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則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無力。」
五苓散
- 1.《奉時旨要》:「石頑曰:積聚氣窒,心腹㽲痛,大七氣湯以鐵落飲煎服。飲癖成塊在脅腹間,口吐涎沫清水,六君子湯合五苓散。酒癖肌黃食少,大七氣紅酒煎服。瘕氣無定處,用散聚湯,若攻刺心腹,上下如雷鳴,木香通氣散。肉積,四味阿魏丸。石瘕用和血通經湯,不愈,見晛丸,虛則補之。」
附子理中湯
- 1.《萬病回春》:「其症或口吐涎沫,重則四肢僵直,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之,稍醒後,隨用附子理中湯。若不急治,舌短囊縮而死矣。」
六君子湯
- 1.《奉時旨要》:「石頑曰:積聚氣窒,心腹㽲痛,大七氣湯以鐵落飲煎服。飲癖成塊在脅腹間,口吐涎沫清水,六君子湯合五苓散。酒癖肌黃食少,大七氣紅酒煎服。瘕氣無定處,用散聚湯,若攻刺心腹,上下如雷鳴,木香通氣散。肉積,四味阿魏丸。石瘕用和血通經湯,不愈,見晛丸,虛則補之。」
補中益氣湯
- 1.《養生四要》:「病者憎寒熱,面青,唇黃,舌本強,不能言,飲食無味,體重肌痛,口吐涎沫,其病在脾,宜服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丸。」
溫膽湯
- 1.《醫學摘粹》:「〔癇證提綱〕,卒倒無知口吐涎,四肢牽引怪聲傳,尿遺口噤須何藥,溫膽湯投是妙煎。」
續命湯
- 1.《千金翼方》:「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視身通黃口吐涎汁尚可治,灸脾俞百壯,急服續命湯。目下青手足青,不可復治。」
五積散
- 1.《奇效良方》:「治小兒中寒腹痛,手足厥冷,寒顫口噤暈悶,口吐涎,不能啼哭。」
瀉青丸
- 1.《兒科萃精》:「此證屬腑熱,多因急驚祛風下痰不淨,久而致成是證,發熱自汗,仰臥面赤,牙關噤急,或啼叫不已,口吐涎沫,如風兼熱者,古法主龍膽湯(方見噤口),肝經熱者,古法主瀉青丸(方見急驚風)。」
瀉黃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夏月吐乳,手指發熱,作渴飲冷,口吐涎水,余謂胃氣熱,廉泉開而涎出也,用瀉黃散而愈。後復嘔吐,另用克滯之劑,口渴飲湯,流涎不已,余謂胃氣虛寒,不能攝涎也,用理中丸而愈。」
回陽救急湯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陶節庵四逆湯_,(又名回陽救急湯)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症,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汗,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
- 2.《退思集類方歌註》:「(陶節庵《傷寒六書》),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冷,引衣自蓋,蜷臥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無脈,或沉遲無力。」
- 3.《醫宗說約》:「厥陰證脈又沉,溫下同前一樣論。舌卷囊縮並消渴,四肢厥冷乍還溫,煩滿便實多屬熱,六一順氣可旋吞;口吐涎沫四肢冷,嘔逆不渴腹痛硬,此是厥陰真寒證,回陽救急湯已整。少陰厥陰治略同,二湯用去人能省。」
- 4.《馮氏錦囊秘錄》:「即四逆湯加減。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倦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無力。」
- 5.《成方切用》:「(節庵自注云:即四逆湯。),治三陰中寒,初病身不熱,頭不痛,惡寒戰慄,四肢厥冷,引衣自蓋,蜷臥沉重,腹痛吐瀉,口中不渴。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無脈,或脈沉遲無力。(初病無身熱頭痛,是無表邪,邪不在陽也。惡寒厥逆,是寒中於里,陽氣不宜於四肢也。」
▼ 展開更多
滾痰丸
- 1.《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此肝經有熱,眼目赤腫,鼻氣急,口吐涎痰,先服滾痰丸;後用寒水石方、四黃散治之,切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