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十二上 (4)
卷十二上 (4)
1. 金露散
治目赤,腫痛,翳障諸疾。
天竺黃(新香者),海螵蛸(不必浸洗),月石(二兩),硃砂(飛),爐甘石(片子者佳煅童便淬七次飛淨八錢),為極細末,瓷瓶收貯。每用時旋取數分,研入冰片少許,諸目疾皆妙。
若治外內眥障,取一錢許,加珍珠八釐,(須放豆腐中蒸熟用。)膽礬三釐,若爛弦風眼,每一錢,加銅綠飛丹各八釐。如赤眼腫痛,每一錢,加乳香沒藥各五釐。
白話文:
治療眼睛紅腫、疼痛、翳障等各種疾病。
使用天竺黃(選用新鮮有香氣的)、海螵蛸(不用浸泡洗滌)、月石(二兩)、硃砂(研磨成粉)、爐甘石(選用片狀的較好,煅燒後用童子小便淬火七次,研磨成粉,取八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裝在瓷瓶中保存。每次使用時取出少量,加入少許冰片一起研磨,對於各種眼疾都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要治療眼內外眥部的翳障,取一錢左右的藥粉,加入珍珠粉八釐(需要放在豆腐中蒸熟後使用)、膽礬三釐。如果治療爛弦風眼,每一錢藥粉加入銅綠粉和飛丹各八釐。如果治療眼睛紅腫疼痛,每一錢藥粉加入乳香和沒藥各五釐。
2. 補陽湯
治青白目翳。(陽不勝其陰,則生目翳。所謂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乃陰埃障日之象也。)
人參,黃耆(炙),白朮(炒),茯苓,甘草,陳皮,柴胡,羌活,獨活,防風,知母(炒),當歸(酒洗),生地(酒洗),熟地,白芍(酒炒),澤瀉,肉桂(去皮)
參朮苓草,黃耆陳皮,甘溫益氣之品也,固所以補陽。羌獨柴防,辛溫散翳之品也,亦所以升陽。二地歸芍,知母澤瀉,乃陰分之藥。亦所以濟夫羌防柴獨,使不散其真陽爾。用肉桂者,取其辛熱。熱者火之象,可以散陰翳。辛者金之味,可以平肝木。蓋眼者,肝木之竅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治療眼睛出現青白色翳障的狀況。(這是因為陽氣無法勝過陰氣,所以產生眼睛的翳障。所謂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就會導致全身九竅不通暢,就像陰霾遮蔽了太陽一樣。)
藥方組成包含:人參、炙黃耆、炒白朮、茯苓、甘草、陳皮、柴胡、羌活、獨活、防風、炒知母、酒洗當歸、酒洗生地、熟地、酒炒白芍、澤瀉、以及去皮肉桂。
其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黃耆、陳皮這些藥材都是性味甘溫、能補益氣的藥物,主要作用是增強陽氣。羌活、獨活、柴胡、防風這些藥材都是性味辛溫、能散開翳障的藥物,也有提升陽氣的作用。而生地、熟地、當歸、白芍、知母、澤瀉這些藥材則是屬於滋養陰分的藥物,它們的作用是輔助羌活、獨活、柴胡、防風這些藥,使它們不會過度耗散真正的陽氣。使用肉桂,是取它辛熱的藥性。熱屬火,可以驅散陰翳;辛屬金,可以平抑肝木。因為眼睛是肝臟在體表的開竅處。
3. 益陰腎氣丸
(東垣),治腎虛,目暗不明。
方見卷二上補養門六味地黃丸附方
精生氣,氣生神。故腎精一虛,則陽光獨治。陽光獨治,則壯火食氣,無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故用生熟地黃歸梢五味山萸澤瀉丹皮味厚之屬,以滋陰養腎。(滋陰則火自降。養腎則精自生。)山藥所以益脾,而培萬物之母。茯神所以養神,而生明照之精。
柴胡所以升陽,而致神明之氣於精明之窠也。(孫思邈云:中年之後,有目疾者,宜補不宜瀉,可謂開萬世之朦矣。東垣此方其近之。)
白話文:
(益陰腎氣丸)
這個方子出自李東垣,是用來治療腎虛引起的眼睛昏花、視力模糊。
這個方子的組成和用法,可以參考《卷二》上面「補養門」中「六味地黃丸」的附方。
精可以化生為氣,氣又可以化生為神。所以,腎精一旦虛弱,陽氣就會獨自亢盛。陽氣過盛,就像旺盛的火會消耗氣,導致沒有足夠的氣來滋養神,人就會眼睛昏花、視力模糊。所以要用能滋養陰液來制約陽氣的方法。因此,這個方子使用了熟地黃、生地黃、當歸尾、五味子、山茱萸、澤瀉、丹皮等藥物,它們都能滋陰養腎。(滋養陰液,火自然就會降下來。養腎,精自然就會產生。)山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身體的根本。茯神可以安神,產生能使眼睛明亮的精氣。
柴胡可以升提陽氣,使精神的氣機運行到眼睛,讓眼睛明亮。(孫思邈說過:中年以後,眼睛有疾病的人,應該用補益的方法,而不應該用瀉火的方法,這句話可以說是解開了千古以來對於眼疾治療的迷思。李東垣的這個方子,也接近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