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萸湯

W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1%
心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5%
三焦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吳萸湯

整體功效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主治

冬三月,噎塞反胃者。

冬季三個月,由於寒邪侵襲,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胸膈脹悶、嘔吐不止的症狀。

方解

吳茱萸辛溫,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陳皮苦溫,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人參甘平,能大補元氣,益氣健脾;草荳蔻辛溫,能行氣開胃,消食化痰;升麻辛苦,能升舉陽氣,解表散寒;黃耆甘溫,能補氣固表,利尿消腫;薑黃辛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白僵蠶辛溫,能散寒止痛,化痰止咳;當歸甘辛,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澤瀉甘淡,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甘草甘平,能緩急和中,調和諸藥;木香辛溫,能行氣止痛,醒脾開胃;青皮苦辛,能行氣破氣,消食化痰;半夏辛溫,能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麥芽甘溫,能消食化積,和胃止嘔。

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適用於冬季三個月,由於寒邪侵襲,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胸膈脹悶、嘔吐不止的症狀。若患者有胃熱、口臭、便秘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文獻參考

《傷寒論》:「冬三月,噎塞反胃者,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噎膈,吳茱萸湯主之。」

傳統服藥法


吳萸、陳皮、人參、草蔻、升麻、黃耆、薑黃、僵蠶、當歸、澤瀉、甘草、木香、青皮、半夏、麥芽。
外助陽氣,內消陰火,閉藏固密。

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辛溫,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陳皮苦溫,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人參甘平,能大補元氣,益氣健脾;草荳蔻辛溫,能行氣開胃,消食化痰;升麻辛苦,能升舉陽氣,解表散寒;黃耆甘溫,能補氣固表,利尿消腫;薑黃辛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白僵蠶辛溫,能散寒止痛,化痰止咳;當歸甘辛,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澤瀉甘淡,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甘草甘平,能緩急和中,調和諸藥;木香辛溫,能行氣止痛,醒脾開胃;青皮苦辛,能行氣破氣,消食化痰;半夏辛溫,能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麥芽甘溫,能消食化積,和胃止嘔。

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冬季三個月,由於寒邪侵襲,導致胃氣上逆,出現胸膈脹悶、嘔吐不止的症狀。若患者有胃熱、口臭、便秘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吳萸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四。 組成:吳萸、陳皮、人參、草蔻、升麻、黃耆、薑黃、僵蠶、當歸、澤瀉、甘草、木香、青皮、半夏、麥芽。 主治:外助陽氣,內消陰火,閉藏固密。主治:冬三月,噎塞反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