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益氣湯

JIA JIAN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8%
胃經 12%
腎經 10%
大腸經 9%
肝經 9%
心經 8%
三焦經 3%
膀胱經 2%
膽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生津養血的功效。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自汗盜汗等症狀,黃耆能起到補益氣血、提升免疫力、抵抗外邪的作用,從而達到益氣固表的目的。

2. 促進傷口癒合: 黃耆還具有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的功效。對於外傷或手術後,體虛容易感染者,加入黃耆可幫助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扶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固脫生津之效。對於氣虛症狀,如乏力、氣短、自汗、面色蒼白等,人參能有效提升正氣,增強體質,改善症狀。
  2. 調和藥性:加減益氣湯本身偏於溫補,人參加入後可起到調和藥性、緩和補氣的作用,避免過於燥烈,更適合體虛者服用。同時,人參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其發揮更佳的療效。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的功效。該方旨在益氣補虛,而白朮可補脾胃之氣,為益氣之本,促進氣血生化,增強機體抵抗力。
  2. 固護脾陽:白朮能溫脾陽,改善脾胃虛寒,提升脾胃運化功能。該方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白朮可固護脾陽,避免脾陽虛衰,進一步加重氣虛。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方中加入陳皮,可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氣血生化,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疏肝解鬱: 陳皮入脾、肺經,能疏肝理氣,解鬱消滯。對於氣機鬱滯所致的胸悶、心煩、胃脘脹滿等,陳皮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協同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療效。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該方主要針對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症狀,而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改善上述症狀。
  2. 和血潤燥:當歸能滋養血脈,潤澤肌膚,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皮膚乾燥、毛髮枯黃等問題。同時,當歸也能緩解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燥熱、口乾舌燥等症狀。

綜上所述,當歸在加減益氣湯中起到補血活血、和血潤燥的重要作用,有效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急止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白芍,可緩解氣虛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悸不安等症狀,並能緩解肝氣不舒引起的脅肋疼痛。

二、 斂陰止汗: 白芍還有斂陰止汗的作用,對於氣虛伴隨自汗盜汗者,白芍能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症狀。

綜上,白芍在加減益氣湯中起到緩急止痛、斂陰止汗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益氣補血,緩解氣虛症狀的效果。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升舉陽氣,益氣固表: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入肺、脾經,具有升散、解表之效。此方以益氣補虛為主,但病機多為氣虛外感,表虛不固,故加入升麻可助益氣補虛之餘,更能升舉陽氣,固表止汗,使氣血運行通暢,防止外邪入侵。
  2. 宣散風熱,止咳化痰: 若患者兼有風熱表證,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升麻亦可宣散風熱,止咳化痰。升麻能疏風解表,清熱解毒,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使風邪、熱邪外散,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寒涼或燥熱的功效。加減益氣湯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寒涼或燥熱的藥材,甘草的加入可平衡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補氣功效,提高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有補氣作用,能增強其他補氣藥材的功效,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 同時甘草還能增強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提高整體療效。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是針對水濕困脾的情況。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功效。

當患者脾虛濕困,導致氣機阻滯,出現食少乏力、肢體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時,澤瀉便可以發揮其利水滲濕的作用,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使氣機通暢,達到益氣健脾的功效。此外,澤瀉還能清熱瀉火,有助於緩解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更利於整體的調理。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和胃,助藥力: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化濕、和胃止嘔的功效。方中益氣藥多偏溫燥,易傷胃津,砂仁能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二、溫脾散寒,助益氣:砂仁亦有溫脾散寒之效,可助益氣藥溫補脾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更有效地促進氣血生化,達到益氣補虛的目的。

因此,砂仁的加入,既能緩解益氣藥的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方劑更加全面有效。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氣機,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木香亦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乏力、面色萎黃等症狀。

因此,木香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行氣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和胃,理氣消脹: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脾和胃、理氣消脹的作用。加減益氣湯以益氣補脾為主,但脾虛氣弱常伴有胃氣不和、脘腹脹滿等症。白荳蔻的加入,可溫和脾胃,理氣消脹,使益氣補脾效果更佳。
  2. 芳香化濕,健脾開胃:白荳蔻兼具芳香化濕之效,對於脾胃濕困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悶等症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提升益氣補脾的療效。

加減益氣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加減益氣湯主要用於氣虛血瘀導致的出血症狀,地榆能有效收斂止血,減少出血量。
  2. 清熱解毒: 地榆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出血或瘀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此方中加入地榆,可起到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作用,更全面地治療出血症狀。

加減益氣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益氣補虛,改善氣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在這一方劑中,罌粟殼的加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罌粟殼的主要成分是罌粟的外殼,具有輕盈的特性,可以平衡方劑的整體效果。

罌粟殼在中醫中被認為有安神鎮靜的效果,能夠幫助緩解因氣虛而引起的焦慮與不安,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此外,罌粟殼還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對於氣虛伴隨呼吸系統問題的患者,能起到良好的輔助療效。其性平,味甘,既可補益也不過於滋膩,使得這個方劑能夠廣泛適用於各類氣虛的病症。

綜上所述,罌粟殼在加減益氣湯中的使用,不僅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還增強了患者的耐受性,確保了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主治功效


加味益氣湯

加味益氣湯是傳統中藥方劑,具有補氣、固表、行氣、止瀉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便溏等症狀。

組成: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安神益智、活血、提高抗病力、增強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壓緩解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滲濕、止汗、止瀉的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消食化積、燥濕、止痛等功效。
  • 當歸:性溫、味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抗炎、抗菌、降血壓等功效。
  • 白芍:性寒、味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清熱涼血等功效。
  • 升麻:性微寒、味辛、苦,歸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甘草:性甘、平,歸心、肺、脾經,具有補氣、清熱解毒、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澤瀉:性寒、味甘,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功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白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
  • 地榆:性寒、味苦、甘,歸肝、腎經,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
  • 罌粟殼: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止瀉、止血、鎮痛、鎮靜等功效。

功效:

加味益氣湯具有補氣、固表、行氣、止瀉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便溏等症狀。

用法:

加味益氣湯一般以湯劑口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禁忌:

陰虛火旺、大便乾燥者忌用。

總結:

加味益氣湯是傳統中藥方劑,具有補氣、固表、行氣、止瀉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便溏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5分,人參5分,白朮1錢,陳皮1錢,當歸7分,白芍藥1錢,升麻3分,甘草(炙)3分,澤瀉5分,砂仁5分,木香3分,白豆蔻3分,地榆5分,御米殼(醋炒)3分。
上銼一劑。
水2盞,煎至8分,濾去滓,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痺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益氣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黃耆(蜜炒)1錢,人參1錢,白朮(去蘆)1錢,陳皮1錢,當歸1錢,升麻5分,柴胡5分,木香5分,香附7分,青皮(去瓤)7分,川芎7分,桂枝3分,甘草3分。 主治:氣虛麻木。

加減益氣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黃耆5分,人參5分,白朮1錢,陳皮1錢,當歸7分,白芍藥1錢,升麻3分,甘草(炙)3分,澤瀉5分,砂仁5分,木香3分,白豆蔻3分,地榆5分,禦米殼(醋炒)3分。 主治:痢疾日久不癒,不能起床虛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