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氣的中醫概念解析
一、胃氣的基本定義
胃氣在中醫學中具有多重意涵,為臟腑理論核心概念之一。古代醫籍如《黃帝內經》對胃氣有深刻論述,其並非單指現代解剖學的胃部功能,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生理活動系統。
二、胃氣的生理學意涵
(一)胃腑正常功能
指胃腑本身升降相宜的生理特性。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共同維持中焦氣機運作。《靈樞·五味》云:「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胃氣順降則水谷得以傳化,糟粕得以下行。
(二)胃中水谷之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指出:「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此層面的胃氣特指胃腑受納腐熟水谷後生成的精微物質,經脾運化輸佈全身,成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論》強調:「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
三、胃氣作為人體精氣的總稱
李東垣《脾胃論》提出:「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此時胃氣概念擴展至:
- 榮氣:即營氣,源於水谷精微中營養性部分
- 運氣:推動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的動力
- 生氣: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能量
- 清氣:呼吸之氣與水谷精氣結合形成
- 衛氣:防禦外邪、溫養肌表的氣
- 陽氣:對抗陰寒的生命熱能
此廣義概念突顯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核心地位。
四、胃氣的脈象表現
《素問·平人氣象論》系統論述胃氣脈象特徵:
- 基本特質:脈來從容和緩、節律均勻,顯示「有胃氣」
- 辨識要點:
- 三部九候皆顯柔和之象
- 脈勢不疾不徐
- 指下感覺流利而不澀滯
- 病變徵兆:
- 胃氣少:脈象趨於弦急或沉細
- 胃氣絕:出現「真臟脈」,如肝脈弦硬如刀刃、心脈洪大無根等
《醫宗金鑒》指出:「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本,故診脈之道,先候胃氣。」這種診斷思想反映中醫整體觀。
五、胃氣的生理作用
- 受納腐熟:初步消化飲食,轉化為食糜
- 通降傳導:推動食物下傳小腸,維持消化道通暢
- 氣血生化:與脾協同生成營衛氣血
- 滋養五臟:通過經絡輸布精微物質營養全身
- 抗病能力:胃氣充足則外邪難侵,《內經》言:「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