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五味子性味酸、溫。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麥門冬性甘、微苦、寒。主治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治肺燥乾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乾口燥、便秘。
川牛膝性甘、微苦、平。主治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症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菟蕬子性辛甘、平。主治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用於陽痿遺精、尿有餘瀝、遺尿尿頻、腰膝酸軟、目昏耳鳴、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茴香性辛、溫。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花椒性辛溫,主治溫中止痛、除濕止瀉、殺蟲止癢。用於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蛔蟲腹痛、嘔吐泄瀉、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齲齒牙痛、陰癢帶下、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天門冬性味甘、苦、寒。主治滋陰、潤燥、清肺、降火。 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痿、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
肉蓯蓉性甘,溫,鹹。主治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主腎陽虛衰、精血不足之陽痿、遺精、白濁、尿頻餘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月經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秘。
杜仲性甘、微辛、溫。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餘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等症。
山茱萸性味酸、性微溫。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巴戟天性辛甘、溫。主治補腎助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腰膝酸軟、風濕肢氣
加味坎離丸, 出處:《醫統》卷四十八。 組成:川黃柏8兩(2兩酒浸,2兩鹽水浸,2兩人乳浸,2兩蜜水浸,曬乾,炒褐色),知母8兩(鹽酒浸,炒),當歸4兩,川芎4兩,白芍藥4兩(酒浸1日,曬乾),熟地黃8兩(用白茯苓4兩打碎,砂仁2兩,3味同入絹袋中,好酒2瓶煮乾,去茯苓、砂仁,止用地黃)。 主治:生精養血,升水降火。主治:虛損。
加味坎離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二。 組成:人參2兩,五味子(去梗)1兩,麥門冬2兩,牛膝(酒浸)2兩,黃耆(蜜炙)1兩,菟絲子(酒浸,成餅用)2兩,小茴香(鹽炒)2兩,當歸(酒浸)2兩,白茯苓(去皮)2兩,木香1兩,川椒(去目合口,微炒)、黃柏(酒浸,炒)4兩,天門冬(去心)5兩,肉蓯蓉(酒浸)2兩,山茱萸(去核)2兩,杜仲(炒斷去絲)2兩,巴戟(去皮,酒浸)2兩。 主治:下滋腎水,上降心火,中補脾土,除風,添精補髓,強陰壯陽,殺九蟲,通九竅,補五臟,益精氣,止夢遺,身輕體健,延年增夀。主治:酒色過度,勞心費力,精耗神衰,心血少而火不能下降,腎氣衰而水不能上升,脾土無所滋養,漸至飲食少進,頭目昏花,耳作蟬聲,腳力痠軟,肌膚黃瘦,遍身疼痛,吐痰咳嗽,胃脘停積,夢遺盜汗,泄瀉,手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