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清朝趙術堂所著的《醫學指歸》,是一部完成於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的重要中醫學著作。本書不僅系統闡述了中醫的學術體系,更飽含作者趙術堂先生深厚的學養與仁者情懷,其寫作動機源於感念親疾、決心研醫以盡孝,視醫道與儒學同源,皆為明理盡性之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醫道與人倫關懷的緊密結合。

《醫學指歸》全書據介紹共分10卷,但從其內容結構來看,核心編排為上、中、下三篇,內容涵蓋了中醫學最核心的三大領域:基礎理論、診斷方法與治療手段。這種條理分明的編排方式,為後世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入門與深入路徑,體現了系統性的學術脈絡。

本書的上篇,集中探討中醫的基石——基礎理論。從巨觀的層面,闡述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陰陽五行學說,這是中醫理解宇宙、自然與人體關係的基礎框架。陰陽作為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五行作為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及其相生相剋關係,被用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繼而,上篇深入講解了人體內部的臟腑經絡系統。臟腑是人體主要的器官,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與體表的通道。書中闡述了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的循行與作用,揭示了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部分如何相互協調、共同維持生命活動的內部機制。最後,此篇探討了中醫的生理與病理觀。生理是指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表現,病理則是指疾病狀態下的異常現象。中醫認為生理與病理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理解其相互關係是認識疾病本質的基礎。上篇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為後續的診斷與治療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篇則轉向中醫的臨床實踐,詳述中醫診斷的精要。診斷是中醫辨識疾病、判斷病情、確定治療方案的關鍵步驟。《醫學指歸》在中篇重點介紹了中醫最基本的診察方法——望聞問切。望診通過觀察患者的神色、體態、舌象等外在表現來獲取資訊;聞診包括聽患者的聲音、呼吸以及聞身體的氣味;問診是通過詢問病史、症狀、生活習慣等來了解病情;切診則主要通過切按脈搏來體察臟腑氣血的盛衰與病邪性質。這四種診法相互補充、印證,以全面收集病情資訊。在此基礎上,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如何運用四診所得的資訊,結合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這八綱來進行辨證。八綱是中醫對疾病進行宏觀分類與歸納的診斷要點,通過八綱辨證,可以對複雜多變的病情進行綱領性的判斷,明確疾病的性質、部位、邪正關係。作者在自序中特別強調辨證的精微與重要性,告誡後學醫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舉手便錯,足見其對診斷準確性與嚴謹性的高度重視。中篇的內容體現了中醫診斷學從現象到本質、從局部到整體的思維方式。

下篇則聚焦於「如何治病」,介紹了多樣化的中醫治療方法。治療是中醫實踐的最終目的,旨在恢復人體的健康平衡。書中涵蓋了中醫臨床常用的三大類治療手段:內服、外治和針灸。內服法是將中藥通過辨證配伍製成湯劑、丸劑、散劑等供患者口服,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通過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失衡狀態,調理臟腑氣血。外治法是將藥物或特定療法應用於體表,如膏藥敷貼、藥液洗浴、藥物熏蒸等,常用於治療局部病症或作為內服法的輔助,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針灸療法則是中醫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通過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進行針刺或艾灸,來調節經絡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作者在自序中概括其治療思想為「去其所本無,復其所固有」,即對於外感邪氣等體內本不應有的致病因素予以祛除(如汗、吐、下、和法),對於情志損傷等導致的氣血虧虛等正氣不足予以恢復與培補(如滋填培補法)。下篇內容不僅教授具體的治療技術,更闡明了中醫治療的核心思想與原則。

從趙術堂先生的自序及其友人所撰序言可見,他不僅是一位醫術精湛的醫者,更是一位品德高尚、仁厚好善的君子。他少時立志儒學,因親人疾病而轉而習醫,將醫學視為實踐孝道與仁愛的方式,認為醫道與儒學一樣,都是明理盡性、濟世活人的學問。他為醫兢兢業業,不敢以人命為嘗試,治病謹守規矩,不追逐奇特,不炫耀異術,展現了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仁慈謙遜,樂善好施,對貧困病患常常贈藥治療,其醫德與孝行受到時人高度讚譽,甚至身後被請旌於朝。這本《醫學指歸》正是他數十年潛心辨究、小心求證的成果,是他「志在活人」的具體體現。書中對基礎理論的闡述、診斷方法的精講以及治療手段的歸納,都建立在他深厚的理論功底與豐富的臨床經驗之上。

綜上所述,《醫學指歸》作為一部清代中後期的中醫經典,體現了當時中醫學術發展的水平。它結構清晰、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並重,涵蓋了中醫基礎、診斷、治療的各個環節。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傳承了醫學知識,更融入了趙術堂先生高尚的醫德與嚴謹的治學精神,為後學醫者樹立了榜樣。其對辨證論治精微性的強調,對治療原則「去其所本無,復其所固有」的闡釋,以及對經絡、診斷要點的系統梳理,都使其成為學習和研究傳統中醫學的重要參考文獻。此書由其子遵其遺志付梓,更是為了將其學術思想與濟世情懷廣傳後世,期盼能「臻斯民於仁壽」,其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