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卷下 (1)
卷下 (1)
1. 膀胱經第七
(是經起於睛明穴,終於至陰穴。)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膀胱經,從眼睛內側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到頭頂。一部分從頭頂到耳上角,一部分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出來向下經過頸部,沿著肩膊內側,貼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柱,連接到腎臟,屬於膀胱經。還有一部分從腰部往下,貼著脊椎,穿過臀部,到達膝窩。還有一部分從肩膊內側左右分開,往下穿過肩胛骨,貼著脊椎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從後側下緣到達膝窩,再往下穿過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腳踝骨,到達小腳趾外側。
如果膀胱經不通暢,就會出現頭痛、眼睛像要掉出來、脖子像是被拉扯、脊椎疼痛、腰部像要折斷、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像打結、小腿像是裂開,這就是踝厥。膀胱經還主管著筋骨的疾病,像是痔瘡、瘧疾、狂躁症、頭頂、後腦勺、脖子疼痛、眼睛發黃流眼淚、鼻塞流鼻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膝蓋、小腿、腳都疼痛、小腳趾使不上力。
治療這些病症,要根據情況來決定是瀉火還是補氣,是加速血液循環還是減緩血液循環,是溫暖經絡還是冷卻經絡,是灸熱還是溫熱。判斷虛實可以用人迎脈和寸口脈的強弱來判斷,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強兩倍以上,就是實證,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弱,就是虛證。
2. 經絡解
頭頂上為巔,腦後為項,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膝後屈處為膕,股外為髀,捷骨之下為髀樞,腓腸為踹。
足太陽之脈,受手太陽之交,起目內眥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於頂上之百會。其支者,從巔至百會,抵耳上角。以上一經脈、一絡脈,上行於頭者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絡卻、玉枕入絡腦,復出下項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循肩膊內,挾脊兩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於大杼、風門諸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
其支別者,從腰中循腰髖,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其支別者,為挾脊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又循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下貫踹內,歷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側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頭頂最上端叫做巔,腦後叫做項,肩後下方叫做肩膊,脊椎骨叫做脊,臀部上方的橫骨叫做腰,脊柱兩側叫做膂,腰部髖骨兩側叫做機,機後方叫做臀,膝蓋後方彎曲的地方叫做膕,大腿外側叫做髀,膝蓋骨下方叫做髀樞,小腿肚叫做踹。
足太陽經脈,受手太陽經脈的影響,從眼角內側的睛明穴開始,向上經過額頭,沿著攢竹穴,經過神庭穴,再經過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穴,從通天穴斜行左右,在頭頂的百會穴交會。其中一條分支,從巔穴到百會穴,到達耳朵上方的角。以上是一條經脈和一條絡脈,向上行於頭部。主幹部分,從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進入腦部,再從腦後出來,向下經過項部,到達天柱穴,又從天柱穴向下沿著肩膊內側,與脊柱兩側各相隔一寸半,向下行至大杼穴、風門穴等俞穴,從這裡到達腰部,進入膂部,與腎經相連,最終到達膀胱。
另一條分支,從腰部沿著腰髖,向下與脊柱相鄰,經過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向下貫穿臀部,到達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委陽穴,進入膕窩的委中穴。另一條分支,是與脊柱兩側第二行的各穴位,相隔三寸,從天柱穴向下,從肩膊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胛膂部,經過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秩邊穴,向下經過尻臀,到達髀樞穴,再沿著髀樞穴的內側,承扶穴的外側一寸五分處向下,與前面進入膕窩的經脈相合,向下沿著合陽穴,貫穿踹內側,經過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跗陽穴,從外踝後方的崑崙穴、僕參穴、申脈穴、金門穴出來,沿著京骨、束骨、通谷穴,到達小趾外側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
3. 膀胱經諸穴歌
足太陽,六十三。睛明攢竹,詣曲差五處之鄉;承光通天,見絡卻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風門開兮肺俞當。厥陰心膈之俞,肝膽脾胃之臟。三焦腎兮大腸小腸,膀胱俞兮中膂白環。自從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髎,在腰四空以相將。會陽居尻尾之側,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分二椎之旁。
三椎魄戶,四椎膏肓。神堂譩譆兮膈關,魂門兮陽綱,意舍兮胃倉。肓門志室,秩邊胞肓。承扶浮郄與委陽,殷門委中而合陽。承筋承山到飛揚,跗陽崑崙至僕參。申脈金門,探京骨之場;束骨通谷,抵至陰小趾之旁。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共有六十三個穴位。
從眼睛的睛明穴開始,經過攢竹穴,向上沿著眉骨到達額頭,再向下經過曲差穴,一共五個穴位。
接著經過承光穴、通天穴,然後與足少陽膽經交匯於玉枕穴附近。
再向上經過天柱穴,然後到達大杼穴,這裡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匯的地方。
繼續往下走,經過風門穴、肺俞穴,接著是與手厥陰心包經交匯的心俞穴。
之後經過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這些穴位分別對應著心、肝、膽、脾、胃等臟器。
接下來是三焦俞穴、腎俞穴、大腸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以及與督脈交匯的中膂穴和白環穴。
從大杼穴開始,一直到最後,所有穴位都位於脊柱兩旁,距離脊柱中線一寸半的位置。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穴位,例如上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位於腰部四個空隙處。
會陽穴位於尾骨旁邊,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終點。
足太陽膀胱經從背部開始,沿著脊柱兩側向上,經過肩胛骨,再向下經過腰部,最後到達腿部。
三椎是魄戶穴,四椎是膏肓穴。
神堂穴和譩譆穴位於胸部,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則位於腹部。
肓門穴和志室穴位於腰部,秩邊穴、胞肓穴位於臀部。
承扶穴、浮郄穴、委陽穴、殷門穴、委中穴、合陽穴位於腿部。
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跗陽穴、崑崙穴、僕參穴位於腳踝附近。
最後,經過申脈穴、金門穴、探京穴、束骨穴、通谷穴,最後到達腳的小趾外側的至陰穴。
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全部循行路線。
4. 分寸歌
足太陽兮膀胱經,目內眥角始晴明。眉頭陷中攢竹取,曲差發際上五分,五處發上一寸是,承光發上二寸半,通天絡卻玉枕穴,相去寸五調勻看,玉枕挾腦一寸三,入發二寸枕骨現,天柱陷後髮際中,大筋外廉陷中獻。
自此挾脊開寸五,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大腸十六之下椎,小腸十八膀十九,中膂內俞二十椎,白環二十一椎下當。以上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會陽陰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諸穴了。
又從脊上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譩譆膈關七,第九魂門陽綱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倉穴已分,十三肓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肓二十秩邊,背部三行諸穴勻。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從眼內角的睛明穴開始,向上沿著眉頭到眉頭凹陷處的攢竹穴,再向上到髮際邊緣上方五分處的曲差穴,接著向上到髮際上方一寸處的五處穴,再向上到髮際上方二寸半處的承光穴,然後到枕骨後下方凹陷處的玉枕穴,從玉枕穴往後沿著枕骨向上,一寸三的地方是挾腦穴,再向上兩寸到髮際邊緣處是入髮穴,繼續向上到後腦勺正中央的枕骨處,再沿著脊椎往下,在後頸部凹陷處的髮際邊緣是天柱穴,天柱穴外側凹陷處是大筋穴,大筋穴外側凹陷處是獻穴。
從獻穴開始,沿著脊柱兩側往下,每隔一寸五的地方,分別是第一椎下的大杼穴,第二椎下的風門穴,第三椎下的肺俞穴,第四椎下的厥陰俞穴,第五椎下的心俞穴,第六椎下的膈俞穴,第七椎下的肝俞穴,第九椎下的膽俞穴,第十椎下的脾俞穴,第十一椎下的胃俞穴,第十二椎下的三焦俞穴,第十三椎下的腎俞穴,第十四椎下的大腸俞穴,第十六椎下的小腸俞穴,第十八椎下的膀胱俞穴,第二十椎下的中膂俞穴,第二十一椎下的白環俞穴。
除了以上這些穴位之外,還有位於脊椎兩側靠近腰部的四個穴位:上髎、中髎、下髎、腰空穴,以及位於尾骨旁的會陽穴和陰尾穴。
另外,在脊椎兩側還有一條橫向的穴位線,從脊椎向外開三寸,第二椎下是附分穴,第三椎下是魄戶穴,第四椎下是膏肓穴,第五椎下是神堂穴,第六椎下是譩譆穴,第七椎下是膈關穴,第九椎下是魂門穴,第十椎下是陽綱穴,第十一椎下是意舍穴,第十二椎下是胃倉穴,第十三椎下是肓門穴,第十四椎下是志室穴,第十九椎下是胞肓穴,第二十椎下是秩邊穴。
又從臀下陰文取,承扶居於陷中主,浮郄扶下方六分,委陽扶下寸六數,殷門扶下六寸長,膕中外廉兩筋鄉,委中膝骨約紋里,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腳跟上七寸,穴在踹腸之中央,承山踹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跗陽外踝上三寸,崑崙後跟陷中央,僕參亦在踝骨下,申脈踝下五分張,金門申脈下一寸,京骨外側骨際量,束骨本節後陷中,通谷節前陷中強,至陰卻在小趾側,太陽之穴始周詳。
白話文:
從臀部下方陰面取穴,承扶穴位於凹陷處的主穴,浮郄穴在承扶穴下方六分,委陽穴在承扶穴下方一寸六分,殷門穴在承扶穴下方六寸,膕中穴位於外側兩條筋的交會處,委中穴位於膝蓋骨的凹陷處,從委中穴向下三寸尋找合陽穴,承筋穴位於腳跟上方七寸,穴位在小腿肚的中央,承山穴位於小腿肚下方肌肉之間,外踝上方七寸是飛揚穴,跗陽穴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崑崙穴位於腳跟後方的凹陷處,僕參穴也位於外踝骨下方,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五分,金門穴位於申脈穴下方一寸,京骨穴位於外側骨縫處,束骨穴位於腳踝骨節後方凹陷處,通谷穴位於腳踝骨節前方凹陷處,至陰穴位於小趾側邊,太陽穴的穴位至此全部講完。
5. 病證解
氣衝頭痛,脈上額絡腦也。目似脫,脈起內眥也。項如拔,脈下項也。脊痛,脈挾脊也。腰似折,脈抵腰中也。髀不可曲。脈過髀樞也。膕如結,脈入膕中也。踹如裂,脈貫踹內也。以上皆太陽經絡中病也。痔,脈貫臀也。瘧,兼少陽證也。狂癲,合陽維、陽蹺兩經病也。頭項痛,脈上額入腦下項也。
目黃淚出,脈起內眥也。鼽衄,內眥近鼻,合陽明病也。項背腰尻以下至小趾不用,皆經脈所過之地。以上或本經,或合他經,皆經病,未及腑病也,腑病載本草中。
白話文:
氣衝頭疼,脈絡從額頭上到腦部。眼睛像要脫落,脈絡從眼角內側升起。脖子像被拉扯,脈絡在脖子下方。脊椎疼痛,脈絡貼著脊椎。腰部像折斷,脈絡到達腰部中央。大腿無法彎曲,脈絡經過大腿骨的樞紐。膝蓋像打結,脈絡進入膝蓋。小腿像裂開,脈絡貫穿小腿內側。以上都是太陽經脈中的病症。
痔瘡,脈絡貫穿臀部。瘧疾,兼有少陽經的症狀。狂癲,同時屬於陽維經和陽蹺經的病症。頭部和脖子疼痛,脈絡從額頭上進入腦部,再到脖子下方。
眼睛發黃流眼淚,脈絡從眼角內側升起。鼻出血,眼角靠近鼻子的地方,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從脖子、後背、腰部、臀部到小腳趾,這些部位失去功能,都是經脈經過的地方。以上這些病症,有些是本經的病症,有些是和其他經脈共同引起的,都是經脈的病症,還沒有達到臟腑的病症,臟腑的病症記載在《本草》之中。
6.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膀胱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乃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
本病(臟腑之病)
小便淋瀝,或短數,或黃赤,或白,或遺失。(膀胱主小便,諸病皆本腑病。)或氣痛。(本腑病。)
標病(經絡之病)
發熱惡寒,(太陽主表。)頭痛腰脊強,(同經。)鼻塞,(內眥近鼻。)足小趾不用。(同經。)
白話文:
膀胱負責管理體內的津液,是貯藏尿液的地方,氣化才能排泄,所以稱為「州都之官」,各種疾病都會影響到它。
這種疾病(臟腑方面的疾病)表現為:小便滴滴答答,或是量少,或是顏色偏黃或偏紅,或是偏白,或是尿失禁。(膀胱負責小便,各種疾病都源於膀胱病變。)或者感覺到氣痛。(也是膀胱病變。)
而這種疾病在經絡上的表現為:發熱怕冷,(太陽經主管表層。)頭疼腰脊僵硬,(同屬太陽經。)鼻塞,(內眥靠近鼻子。)小腳趾無力。(同屬太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