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卷上 (5)
卷上 (5)
1.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大腸屬金,主變化,為傳送之官。
本病(臟腑之病)
大便閉結,泄痢下血,裡急後重,疽痔,脫肛,腸鳴而痛。(以上諸證,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本腑病,補經所未備。)
標病(經絡之病)
齒痛,喉痹,頸腫,口乾,(俱同經。)咽中如梗,(咽非本經,脈入缺盆循胃脈外,近於咽。)鼽衄,目黃,手大指次指痛,(俱同經。)宿食發熱,(宿食在內,發熱在外,故為標病。)寒慄。(同經。)
白話文:
大腸與金相應,在人體中負責食物的轉化與吸收,被視為消化系統中的「傳送官」。
根本病症(臟腑疾病)
大腸疾病可能呈現為便祕、腹瀉帶血、直腸部位緊迫感及排便困難、瘡瘍、痔瘡、肛門脫垂、腸道響聲伴隨疼痛等症狀。(上述這些症狀,可能是虛弱或實熱,或是寒冷或燥熱,都屬於大腸本身的疾病,是補充原本經絡理論未涵蓋的部分。)
標示病症(經絡疾病)
牙痛、喉嚨痛、頸部腫脹、口渴、咽喉有異物感、鼻塞流血、眼睛黃疸、拇指和食指疼痛、食物殘留導致發熱、寒顫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與大腸相關經絡連接的區域產生問題。)
2. 治法解
腸實瀉之
大腸主出糟粕,邪氣有餘,壅滯不通,則為實,故用瀉,下分兩法。
熱:熱結於腸,大便不通,寒以下之。
大黃(盪滌腸胃,下燥結,去瘀熱。)芒硝(潤燥軟堅,盪滌實熱。)芫花(盪滌留癖飲食,寒熱邪氣。)牽牛(瀉氣分濕熱,通大腸氣秘。)巴豆(開竅宣滯,斬關奪門。)郁李仁(下氣行水,破血潤燥。)石膏(清熱降火。)
氣:氣實則壅,行氣破氣,則滯自下。
枳殼(破氣行痰,消痞脹,寬腸胃。)木香(泄肺氣,實大腸,治瀉痢後重。)橘皮(理氣燥濕,下氣消痰。)檳榔(瀉氣行痰,攻堅去脹,治大便氣秘。)
腸虛補之
大腸多氣多血,氣血不足則虛,故用補,下分五法。
氣:補氣不外下文升陽降濕二法。此所謂氣,疑指風言。蓋風為陽氣,善行空竅,風氣入腸,則為腸鳴、瀉泄諸證。故藥只舉皂莢一味,正以其入腸而搜風也。
皂莢(辛溫性燥,入肺、大腸,搜風除濕。)
燥:燥屬血分,金被火傷,則血液枯燥,養血所以潤燥也。
桃仁(行血潤燥,通大腸氣秘。)麻仁(潤燥滑腸。)杏仁(潤燥消積,通大腸氣秘。)地黃(瀉丙火,清燥金,補陰涼血。)乳香(消氣活血,通十二經。)松子(治大便虛秘。)當歸(補血潤燥,滑大腸。)肉蓯蓉(補精血,滑大腸。)
濕:土為金母,脾虛濕勝,則水穀不分,下滲於大腸而為瀉泄。燥脾中之濕,所以補母也。
白朮(補脾燥濕。)蒼朮(燥胃強脾,除濕散郁。)半夏(和胃健脾,除濕化痰。)硫黃(大熱純陽而疏利大腸,治老人虛秘。)
陷: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胃中清陽之氣陷入下焦,升而舉之,如補中益氣、升陽除濕之法是也。
升麻(升陽氣於至陰,引甘溫藥上行。)葛根(輕揚升發,能鼓胃氣上行。)
脫:下陷不已,至於滑脫,澀以止之,所以收斂正氣也。
龍骨(澀腸固精。)白堊(澀腸止利。)訶子(收脫止瀉,澀腸斂肺。)粟殼(斂肺澀腸。)烏梅(斂肺澀腸。)白礬(性澀而收,燥濕止血。)赤石脂(收濕止血,固大小腸。)禹餘糧(重澀固下。)石榴皮(澀腸止利泄。)
本熱寒之
大腸屬金,惡火。肺火下移大腸,每多無形之熱,故宜寒之。清熱:實熱則瀉,虛熱則清。前言其實,此言其虛,省文也。秦艽(燥濕散風,去腸胃熱。)槐角(苦寒純陰,涼大腸。)地黃(瀉火清金,涼血止血。)黃芩(寒勝熱,瀉肺火。)
本寒溫之
金寒水冷,每多下利清穀,故用溫。
溫里:溫里亦所以補虛,前補虛條中未之及,亦省文也。
乾薑(去臟腑沉寒痼冷。)附子(大熱純陽,通十二經絡,治一切沉寒。)肉果(澀大腸,止冷痢虛瀉。)
標熱散之
不言標寒者,邪入陽明,已變為熱,且手陽明經脈在上,非寒邪所幹。
白話文:
【治療方法解析】
當腸道過於充實時,我們會使用瀉法來處理。
大腸負責排出身體的廢物,若邪氣過盛,導致腸道堵塞,就會形成實證,此時會使用瀉法,進一步可分為兩種情況:
- 熱:熱邪聚集在腸道,造成大便阻塞,我們會用寒性藥物來解決。
- 大黃:清除腸胃中的廢物,消除燥熱。
- 芒硝:潤滑腸道,去除實熱。
- 芫花:清除腸道中積存的食物與飲水,調節寒熱。
- 牽牛:排除氣分的濕熱,促進大腸順暢。
- 巴豆:開通腸道,幫助排便。
- 郁李仁:下氣利水,破血潤燥。
- 石膏:清熱降火。
- 氣:氣滯過盛,會導致腸道堵塞,我們會使用行氣或破氣的藥物來疏通。
- 枳殼:破氣化痰,消除脹滿,寬腸胃。
- 木香:調節肺氣,強化大腸,治療瀉痢。
- 橘皮:調理氣機,燥濕下氣。
- 檳榔:下氣化痰,消脹止祕。
若腸道虛弱,則需補充能量。
大腸氣血雙豐,若氣血不足,則需補充,具體有五種方法:
- 氣:補氣通常採用提升陽氣、降低濕度的策略。
- 皁莢:辛溫燥性,搜風除濕,適用於腸道風氣過盛的情況。
- 燥:燥屬於血分,金屬被火傷害,導致血液乾燥,滋養血液有助於潤燥。
- 桃仁:活血潤燥,通暢大腸。
- 麻仁:潤燥滑腸。
- 杏仁:潤燥消積,通暢大腸。
- 地黃:清燥火,滋陰涼血。
- 乳香:調氣活血,通達全身。
- 松子:改善大便虛祕。
- 當歸:補血潤燥,滑腸。
- 肉蓯蓉:滋補精血,滑腸。
- 濕:脾虛濕重,水谷難分,下滲大腸導致瀉泄。去除脾濕有助於補充能量。
- 白朮:補脾燥濕。
- 蒼朮:燥胃強脾,除濕散鬱。
- 半夏:和胃健脾,除濕化痰。
- 硫黃:大熱純陽,適合老年人虛祕。
- 陷:清氣位於下方,易產生餐後瀉泄。將胃部清陽之氣向上提升,如補中益氣、提升陽氣去除濕氣的方法。
- 升麻:提升陽氣至極陰處,引導溫和藥物上行。
- 葛根:輕揚上升,鼓勵胃氣上行。
- 脫:若下陷不止,出現滑脫,我們會使用收斂方法來穩定正氣。
- 龍骨:收斂腸道,固精。
- 白堊:收斂腸道,止瀉。
- 訶子:收斂止瀉,收腸斂肺。
- 粟殼:收肺固腸。
- 烏梅:收肺固腸。
- 白礬:收斂止血,燥濕。
- 赤石脂:收濕止血,固腸。
- 禹餘糧:重斂固下。
- 石榴皮:收腸止瀉。
對於本身過熱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寒性藥物來調節。
大腸屬金,不耐熱。肺部熱邪下移到大腸,常伴隨無形熱邪,因此宜用寒性藥物。
- 秦艽:燥濕散風,清除腸胃熱。
- 槐角:苦寒純陰,涼大腸。
- 地黃:清火涼金,涼血止血。
- 黃芩:寒勝熱,清肺火。
對於本身過寒的情況,我們會使用溫性藥物。
金屬寒,水寒過重,常見清利清穀,因此需用溫性藥物。
- 乾薑:去除臟腑深層寒氣。
- 附子:大熱純陽,通達十二經絡,治一切寒症。
- 肉果:收斂大腸,止冷痢虛瀉。
對於表面過熱,我們會使用散熱方法來處理。
由於陽明經脈位於上部,不是寒邪的主要影響範圍,我們會專注於散熱。
- 石膏:體重能清熱,氣輕能解肌。
- 白芷:散風除濕,通竅汗表,陽明經主藥。
- 升麻:表散風邪,亦入陽明經。
- 葛根:開腠汗,解肌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