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大腸經第二

(是經起於商陽穴,終於迎香穴。)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間,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大腸經起始於手的商陽穴,終止於面部的迎香穴。

具體來說,大腸經開始於大拇指旁邊的食指末端,沿著手指上緣向上走,穿過合谷穴(位於拇指與食指骨間)後,進入到手腕的兩條肌腱之間,然後沿著手臂的外側向上,經過肘部的外側,再沿著上臂的前面向上,通過肩部,穿出肩峯前方,往上通過頭頸部與頸椎相會處,接著向下進入鎖骨上方的缺盆部位,這裡連接肺部,往下穿過膈膜,最後到達大腸。

它的分支則從缺盆處向上延伸至頸部,穿越面頰,進入下齒齦,再從口中繞回,夾著嘴脣,交會在人中位置,左右互交,最後上升夾住鼻孔。

如果這條經絡發生問題,可能會引起牙齒疼痛、頸部腫脹。而由大腸經主管的津液失調導致的疾病可能包括:眼睛發黃、口乾、鼻塞出血、咽喉痛、肩部和上臂前側疼痛、以及食指疼痛且活動不便。若經絡氣血過剩,則會使得經脈經過的地方出現紅腫熱痛;反之,若經絡氣血不足,則會感到寒冷,並伴有顫抖。

對於這些因大腸經問題引發的病症,如果病情嚴重,可以採用針刺放血的方法治療;如果病情輕微,則可以採用針灸補益的方法。若是局部熱症,可以快速針刺以散熱;若是局部冷症,則要讓針頭留在穴位較長時間以增加溫暖。對於那些凹陷或下垂的穴位,可以使用艾灸來治療。對於既非過盛亦非過虛的情況,則應按照經絡本身的特徵來進行治療。一般而言,如果身體氣血過盛,則人迎脈(頸部的脈搏)會比寸口脈(腕部的脈搏)強大三倍;反之,如果身體氣血過虛,則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弱。

2. 經絡解

大指次指者,手大指之次指,即第二指,名食指也。循指之指,正次指也。合谷,虎口穴也。肩端兩骨間為髃骨。肩𩨹上際處為天柱骨。缺盆,足陽明胃經穴也。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

手陽明經之脈,受手太陰之交,遂起於次指之端。循次指之商陽、二間、三間之上廉,出合谷穴,在兩骨之間。又上陽谿穴,即兩筋之間。又循臂之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循臑外之前廉,歷肘髎、五里、臂臑,以上肩之肩髃穴。又出髃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復下膈,當天樞之外,會屬於大腸。其支者雖自偏歷而入,又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復出夾口兩吻,相交於人中之內,左脈往右,右脈往左,上挾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胃經也。

白話文:

[經絡解析]

大拇指旁邊的第二根手指,也就是我們常稱的食指。沿著食指的線路,就是正正的食指。合谷,這是位於虎口位置的穴位。肩端兩塊骨頭之間的叫做髃骨。在肩部上方的邊緣處,則被稱為天柱骨。缺盆,這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頭和脖子連接的部分叫做頸。耳朵下方彎曲的地方叫做頰。

手陽明經的脈絡,承接了手太陰的交匯後,開始於食指的末端。沿著食指的商陽、二間、三間等位置往上,穿過合谷穴,這是在兩塊骨頭之間的穴位。再向上到陽谿穴,這是在兩條筋肉之間的穴位。接著沿著手臂的上側,經過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等穴位,進入到肘部外側的曲池穴。再沿著上臂的前側,經過肘髎、五里、臂臑等穴位,一直到肩部的肩髃穴。再從髃骨的前側穿過,沿著巨骨穴,上至天柱骨的會合處,最後與大椎穴相會。

從大椎穴往下進入缺盆,沿著足陽明經的脈絡往外絡繞肺臟。再往下穿過膈膜,到達天樞穴的外側,與大腸相連。其分支雖然是從偏歷穴進入,但又從缺盆上行到頸部,沿著天鼎、扶突等穴位上穿過頰部,進入下齒的縫隙中。再從口中出來,夾在雙脣間,兩脈在人中穴內交會,左脈往右,右脈往左,向上夾住鼻孔,沿著禾髎、迎香等穴位,最終交會到足陽明胃經上。

3. 大腸經諸穴歌

手陽明,廿穴名。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歷合谷陽谿之俞,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髎五里之程,臂臑肩髃上於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髎唇連,迎香鼻迫。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總共有二十個穴位。從商陽穴開始,經過二間、三間穴,再通過合谷和陽谿這兩個重要的穴位,接著穿過偏歷和溫溜兩處,再接近下廉、上廉以及足三里穴,然後到達曲池、肘髎和五里穴的位置,再往上至臂臑和肩髃穴,更上方則是巨骨穴。之後,路徑轉向天鼎穴,然後繞到扶突穴,最後到達禾髎穴,這個穴點緊鄰嘴脣,而迎香穴則是在鼻子旁邊。」

4. 分寸歌

商陽食指內側邊,二間來尋本節前,三間節後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間,陽谿上側腕中是,偏歷腕後三寸安,溫溜腕後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屈骨紋頭盡,肘髎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尋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髎肩端舉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五寸,禾髎水溝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腸經穴是分明。

白話文:

商陽穴位於食指的內側邊緣,二間穴則在本節前尋找,三間穴在指節後的凹陷中找到,合谷穴位於虎口,即拇指與食指間的肌肉隆起處,陽谿穴在手腕上方的側邊,偏歷穴則在手腕後方約三寸的位置,溫溜穴在手腕後方約五寸的地方,下廉穴在曲池穴前五寸,上廉穴在曲池穴前三寸,而手三里的位置在曲池穴前二寸,曲池穴在肘部彎曲時,紋路盡頭的部位,肘髎穴則在大骨外側的邊緣,五里穴在大筋中央,從肘部向上三寸的位置,臂臑穴在肘部上方七寸的地方,肩髎穴在肩端,當手臂舉起時可以找到,巨骨穴在肩尖端上方,天鼎穴在喉嚨旁邊約四寸的地方,扶突穴在天突穴旁邊五寸,禾髎穴在水溝穴旁邊五分,迎香穴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這些都是大腸經的穴位,位置都已經明確指出。

希望這能幫到你!

5. 病證解

大腸主津液,故言津液所生病。上二證是本經自病,下諸證或本經或合他經也,皆未言及腑病,舉例以概其餘也。齒痛,脈入齒縫也。頸腫,脈上行於頸也。目黃,合太陽、少陽經病也。口乾,脈挾口也。鼽衄,脈挾鼻孔也。喉嚨,肺系,臟腑相連也。肩臑痛,脈上肩臑也。次指不用,脈起於次指也。實則熱腫,虛則寒慄,以寒熱分虛實也。

白話文:

[病症解釋],內容如下:

大腸負責管理身體的津液,所以提到的疾病都跟津液失調有關。前面兩種症狀是大腸本身發生的問題,後面的各種症狀,有的是大腸本身的問題,有的則是和其他經絡一起產生的問題,但都還沒提到大腸這個腑器官本身的疾病,只是舉幾個例子來概括其他可能的情況。

牙痛,是因為脈絡進入到牙縫裡。脖子腫大,是因為脈絡向上延伸到了脖子。眼睛發黃,這通常和太陽經和少陽經的疾病相關。嘴巴乾燥,是因為脈絡緊挨著嘴巴。鼻子出血,是因為脈絡在鼻孔周圍。喉嚨問題,因為喉嚨與肺部系統相連,而肺又與其他臟腑相連。肩膀疼痛,是因為脈絡向上延伸到了肩膀。小手指無法活動,是因為脈絡起始於小手指。如果病情加重會出現紅腫熱痛,如果病情減輕則會感到寒冷顫抖,這是根據冷熱來區分病情的輕重。

以上就是病症的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