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卷上 (6)
卷上 (6)
1. 心經第五
(是經起於極泉穴,終於少衝穴。)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心經從極泉穴開始,到少衝穴結束。它起源於心臟,經過心系,穿過橫膈膜連接小腸。一部分經絡從心系向上,經過咽喉,連接到眼睛。另一部分則直接從心系向上,經過肺部,再從腋窩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過手太陰心經之後,到達肘關節內側,繼續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到達手掌後側銳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到達小指尖。如果這條經絡有問題,就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要喝水、手臂麻痺等症狀。
心經主要負責治療心臟病變導致的目黃、脅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麻痺、手掌發熱疼痛等症狀。針對這些病症,如果病情嚴重就應該瀉火,如果體虛就應該補虛,如果發熱就應該快速治療,如果寒涼就應該緩慢治療,如果病情下沉就應該灸療。如果既不嚴重也不虛弱,就可以用經脈療法治療。判斷病情嚴重與否,可以觀察寸口脈和人迎脈的跳動程度:如果寸口脈的跳動比人迎脈快兩倍,就是病情嚴重;如果寸口脈的跳動比人迎脈慢,就是體虛。
2. 經絡解
心系有二,其一上通於肺;其一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心通五臟系也。手腕下胛為銳骨。
手少陰經受足太陰脾之交,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系。以上二脈,一下行,一上行,皆伏行於內者也。其直者,出行於外,亦經脈也。
從心系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穴,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銳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小腸。蓋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白話文:
人體的心系有两条,其中一条向上连接到肺,另一条则从肺叶向下延伸,弯曲向后,与脊柱内部的细小经络相连,最终与肾相通,正好位于第七节骨之间。这是因为心脏与五脏六腑都有联系。手腕下方的肩胛骨是锐骨。
手少阴经接受足太阴脾经的交接,起始于心脏,沿着任脉的外侧运行,属于心系,向下穿过膈肌,位于肚脐上两寸的位置,与小肠相连。它的分支从心系离开任脉的外侧,向上运行,沿着咽喉,与眼睛的经脉相连。这两条经脉,一条向下运行,一条向上运行,都隐藏在体内。而直线运行的经脉则是在体表运行,也是经脉的一部分。
从心系向上到达肺脏的交界处,经络从腋窝处出来,到达极泉穴,从极泉穴向下沿着胳膊内侧后缘运行,经过手太阴心主经的两条经脉之后,经过青灵穴,向下到达肘内侧,到达少海穴,从少海穴向下沿着胳膊内侧后缘运行,经过灵道、通里穴,到达手掌后方锐骨的末端,经过阴郄、神门穴,进入手掌内侧,到达少府穴,沿着小指尖端的少冲穴而终止,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这是因为心脏是君主之官,地位尊贵于其他脏器,所以它与其他经脉的交接和传递,不需要分支来完成。
3.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深,自靈道通里而達,過陰郄神門而迎,抵於少府,少衝可尋。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有九個穴位,包括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以及少府,最後到少衝穴結束。從極泉穴開始,經過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最終到達少府穴,最後在少衝穴可以找到它。
4. 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五分容,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在少陰心的經絡路徑中,從腋下筋間的脈絡進入胸部,青靈穴位於肘上三寸處,少海穴在肘後五分的位置,靈道穴在手掌背後一寸半,通裏穴與腕後一寸相同位置,陰郄穴在腕後方半寸,神門穴位於手掌背面的尖骨隆起處,少府穴在節後勞宮穴的直線下方,小指內側則是少衝穴的位置。
5. 病證解
嗌乾,脈上行挾嗌也。心痛,本臟之腑。其餘心痛,皆包絡痛也。渴而欲飲,心火內炎也。目黃,脈系目系也。脅痛,脈出腋下也。臑臂後廉痛,脈循臑臂後廉也。掌中熱痛,脈入掌內也。
心為五臟之主,邪不能幹,除真心痛外,所載皆經絡中病。此下即有本病,亦包絡之病,非本臟病也。況經絡相連,病證多同,故《內經》雖各詳經絡,而本草所載,兩經合一。今遵《內經》,仍各分一經。至於標本用藥,俱載包絡經中,心經不必另載。
白話文:
喉嚨乾渴,脈象上行並牽連喉嚨。心臟疼痛,是心臟本身的病症。其他部位的心痛,都是包絡經的病痛。口渴想喝水,是心火內熱。眼睛發黃,是脈絡和眼睛相連。脅肋疼痛,脈絡從腋下出來。胳膊後側疼痛,脈絡沿著胳膊後側行進。手掌發熱疼痛,脈絡進入手掌。
心臟是五臟之主,邪氣無法直接侵犯,除了真正的心臟疼痛以外,其他所記載的都是經絡中的病症。這些病症中,雖然有本臟的病症,但更多的是包絡經的病症,並非本臟的病症。而且經絡互相連接,病症也多有相同,所以《內經》雖然詳細闡述各個經絡,但本草書中卻將兩個經絡合而為一。現在遵循《內經》,仍然將兩個經絡分開。至於標本用藥,都記載在包絡經中,心經就不必另外記載了。
6. 小腸經第六
(是經起於少澤穴,終於聽宮穴。)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小腸經脈起源於小指末端,沿著手外側向上腕部,穿過腕骨,直上沿著手臂骨下方,從肘部內側兩條筋之間穿出,向上沿著肩膀後外側,從肩關節處穿出,繞過肩胛骨,交匯於肩部,進入鎖骨上窩,連繫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到達胃部,歸屬於小腸。其中一支脈絡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向上至面頰,到達眼角,再進入耳中。另一支脈絡則分岔至面頰上,到達鼻樑,再至眼內角,斜向連接顴骨。
如果這條經脈活動不正常,就會出現咽喉疼痛、頷部腫脹、無法回頭、肩膀像被拔一樣、手臂像被折斷一樣等症狀。它主管體液,因此生病時會出現耳聾、目黃、頰腫、頸部、頷部、肩膀、手臂、肘部、手臂外側後方疼痛等症狀。治療這些疾病時,要根據病情的盛衰虛實寒熱來採取瀉、補、疾、留、灸等方法。如果病症較盛,人迎脈的跳動速度會比寸口脈快一倍以上;如果病症較虛,人迎脈的跳動速度則會比寸口脈慢。
7. 經絡解
腕下兌骨為踝,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目外角為銳眥,目下為䪼,目內角為內眥。
手太陽受手少陰心經之交,脈起於小指少澤穴,穴由是循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內側兩筋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自交肩下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其支者,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斜絡於顴,而交於足太陽經也。
白話文:
手腕下方與小指相對的骨頭叫做踝骨,脊椎兩旁的肌肉叫做膂,膂的上面兩側的骨頭叫做肩解,肩解往下形成扁平的骨頭叫做肩胛骨,眼睛外側的角落叫做銳眥,眼睛下方叫做䪼,眼睛內側的角落叫做內眥。
手太陽經接受手少陰心經的交接,經脈起源於小指的少澤穴,從少澤穴開始沿著小指外側往上循行,經過前谷、後谿穴,到達手腕,穿過踝骨,經過陽谷、養老穴,向上沿著手臂骨的下緣直行,分出一支從肘關節內側兩條筋之間穿出,經過小海穴,向上沿著手臂外側的邊緣行進,經過手陽明、少陽經的外側,向上到達肩膀,循行經過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穴位,最終到達大椎穴,左右兩側經脈在大椎穴交匯,從肩部交匯處往下進入鎖骨上窩,沿著肩膀方向往腋窩行進,到達膻中穴的分支部位,與心臟相連,再沿著胃部循行,穿過橫膈膜,經過上脘穴到達胃部,往下行進,在任脈的外側,距離肚臍上方兩寸的位置與小腸相連。
手太陽經的支脈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往上行進,經過天窗、天容穴到達面頰,到達顴髎穴,向上到達眼睛外側的銳眥,經過瞳子髎穴,再進入耳朵,沿著聽宮穴而終止。另一支脈沿著面頰往上行進,到達䪼,再到達眼睛內側的內眥,經過睛明穴,斜行連接到顴骨,與足太陽經交匯。
8. 小腸經諸穴歌
小腸穴,十九中。路從少澤,步前谷後谿之隆;道遵腕骨,觀陽谷養老之崇。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值臑俞兮過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髎,曷造聽宮。
白話文:
小腸經的穴位共有十九個。行走的路徑從少澤穴開始,接著經過前谷穴和後谿穴。遵循腕骨的方向,可以找到陽谷穴和養老穴。在小海穴找到支正穴,與肩貞穴相連。在臑俞穴經過天宗穴,再經過秉風穴和曲垣穴。肩外俞穴和肩中俞穴位於肩部外部,天窗穴和天容穴則可以看到天空。如果不經過顴髎穴,就不能到達聽宮穴。
9. 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覓,節後捏拳取後谿,腕骨腕前骨陷側,兌骨下陷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骨解,臑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風后骨中,秉風髎外舉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後一寸從,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後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端量,聽宮耳端大如菽,此為小腸手太陽。
白話文:
小腸手太陽經穴位置解說:
小指末端外側為少澤穴,
前臂尺骨橈側腕關節前緣覓取前谷穴,
握拳時小指側腕橫紋後方取後谿穴,
手腕處尺骨莖突與橈骨莖突之間凹陷處為陽谷穴,
陽谷穴向上約一寸處為養老穴,
手腕背側向上量取五寸處為支正穴,
肘尖外側下方五分處為小海穴,
肩胛骨下緣兩骨之間凹陷處為肩貞穴,
肩胛骨下緣外側大骨下方凹陷處為臑俞穴,
肩胛骨脊柱側後方凹陷處為天宗穴,
天宗穴外側上方骨縫處為秉風穴,
秉風穴外側一寸處為秉風髎穴,
肩關節後方凹陷處為曲垣穴,
肩胛骨後緣外側一寸處為外俞穴,
肩關節上方兩寸處大椎穴旁為大杼穴,
扶突穴後方凹陷處為天窗穴,
耳垂後方凹陷處為天容穴,
顴骨下方凹陷處為顴髎穴,
耳廓後下方耳垂前方,大小如黃豆的凹陷處為聽宮穴,
以上為小腸手太陽經穴位,共計14個。
10. 病證解
嗌痛,脈循胃系也。頷腫,脈循頸上頰也。肩痛,脈出肩解也。臑難舉,脈循臑也。耳聾,脈入耳也。目黃,脈入內、外眥也。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皆經脈所過之地。以上言經病,未言腑病;言本經病,未言合病,然亦可類推也。
白話文:
嗓子痛,脈絡循行於胃部;下巴腫,脈絡循行於頸部和臉頰;肩膀痛,脈絡從肩膀關節處穿出;胳膊難舉,脈絡循行於上臂;耳朵聾,脈絡進入耳朵;眼睛黃,脈絡進入眼角內外;臉頰腫、脖子、下巴、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後側疼痛,都是經脈經過的地方。以上所述是經脈病變,還沒有說到臟腑病變;是說本經病變,還沒有說到合病,但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