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肺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

本病(臟腑之病)

諸氣膹郁,(肺主氣。)諸痿,(肺為五臟華蓋,故五臟之痿皆屬於肺。)氣短,咳嗽,上逆,(同經。)咳唾膿血,(肺癰也。)不得臥,(肺藏魄也。)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同經。)

標病(經絡之病)

灑淅寒熱,(肺主皮毛。)傷風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同經。)

白話文:

肺部儲存魄,屬性為金,統管全身的原始氣力,負責感知,掌管哭泣,以及皮毛的健康。

本病(臟腑疾病)

各種氣滯不順,(肺主管氣。)各種萎縮病狀,(肺是五臟中的保護罩,所以五臟的萎縮病狀都歸屬於肺。)呼吸短促,咳嗽,氣往上衝,(同樣經脈。)咳出濃痰或血液,(這是肺部疾病。)無法躺下睡覺,(肺儲存魄。)小便頻繁且急迫,尿失禁,無法控制。(同樣經脈。)

標病(經絡疾病)

忽冷忽熱,(肺主管皮毛。)感冒後自發性出汗,肩背疼痛並感覺寒冷,手臂前方疼痛。(同樣經脈。)

2. 治法解

本經所言補瀉寒熱,治病之法已該。但經以針言,後世針法失傳,以用藥代之。本草所論補瀉寒熱用藥之式,正與經意相合,詳註於後,以代治法解。

氣實瀉之

肺主氣。實者,邪氣之實也,故用瀉,下分四法。

瀉子:水為金之子,瀉膀胱之水,則水氣下降,肺氣乃得通調。

澤瀉(入膀胱利小便。)葶藶(大能下氣,行膀胱水。)桑皮(下氣行水。)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從小便出。)

除濕:肺氣起於中焦,胃中濕痰凝聚,其氣上注於肺,去胃中濕痰,正以清肺。

半夏(除濕化痰,和胃健脾。)白礬(爆濕追涎,化痰墜濁。)白茯苓(利竅除濕,瀉熱行水。)薏苡仁(甘益胃,土勝水,淡滲濕。)木瓜(斂肺和胃,去濕熱。)橘皮(理氣燥濕,導滯消痰。)

瀉火:肺屬金畏火。火有君相之別,君火宜清,相火有從逆兩治,氣實只宜逆治。

粳米(色白入肺,除煩清熱。)石膏(色白入肺,清熱降火。)寒水石(瀉肺火、胃火,治痰熱喘嗽。)知母(清肺瀉火,潤腎滋陰。)訶子(斂肺降火,泄氣消痰。)

通滯:邪氣有餘,壅滯不通,去其滯氣,則正氣自行。

枳殼(破氣行痰。)薄荷(辛能散,冷能清,搜肝氣,抑肺盛。)生薑(辛溫發表,宣通肺氣。)木香(升降諸氣,泄肺疏肝。)厚朴(辛溫苦降,下氣消痰。)杏仁(瀉肺解肌,降氣行痰。)皂莢(通竅吐痰,入肺、大腸。)桔梗(入肺瀉熱,開提氣血,表散寒邪。)蘇梗(下氣消痰,祛風定喘。)

氣虛補之

正氣虛,故用補,下分三法。

補母:土為金母,補脾胃,正以益肺氣。

甘草(補脾胃不足。)人參(益土生金,大補元氣。)升麻(參耆上行,須此引之。)黃耆(壯脾胃,補肺氣。)山藥(入肺歸脾,補其不足。)

潤燥:補母是益肺中之氣,潤燥是補肺中之陰。金為火刑則燥,潤燥不外瀉火。瀉實火則用苦寒,瀉虛火則用甘寒。

蛤蚧(補肺益精,定喘止嗽。)阿膠(清肺滋腎,補陰潤燥。)麥冬(清心潤肺,強陰益精。)貝母(瀉火散結,潤肺清痰。)百合(潤肺安心,清熱止嗽。)天花粉(降火潤燥,生精滑痰。)天冬(清金降火,滋腎潤燥。)

斂肺:久嗽傷肺,其氣散漫,或收而補之,或斂而降之,宜於內傷,外感禁用。

烏梅(斂肺澀腸,清熱止渴。)粟殼(斂肺澀腸,固腎止嗽。)五味子(收斂肺氣,消嗽定喘。)白芍(安脾肺,固腠理,收陰氣,斂逆氣。)五倍子(斂肺降火,生津化痰。)

本熱清之

清熱不外瀉火潤燥,前分虛實,此分標本寒熱,意各有注,故藥味亦多重出。

清金:清金不外滋陰降火,甘寒苦寒隨虛實而用。

黃芩(苦入心,寒勝熱,瀉上焦中焦實火。)知母(苦寒瀉火。)麥冬(甘寒潤肺。)梔子(苦寒瀉心肺邪熱。)沙參(甘寒補肺,滋五臟之陰。)紫菀(潤肺瀉火,下氣調中。)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

白話文:

在這段古文裡,講述的是中醫治療方法的解析。內容提到,根據古籍記載的補瀉寒熱療法,原本是用針灸治療,但後世針灸技藝逐漸失傳,轉而用藥物替代。接下來的藥材應用,與古籍的原意相符,詳細解釋如下:

當體內氣息過剩時,需進行「瀉」的治療。

  • 肺主宰氣息,當氣息過剩,指的是邪氣過多,因此需要「瀉」來治療。具體有四種方式:
  • 瀉子:水為金的子,通過瀉膀胱的水氣,使水氣下降,肺氣得以調節。
  • 除濕:肺氣源自中焦,胃中的濕痰聚積會影響肺,去除胃中濕痰有助於清理肺部。
  • 瀉火:肺屬金,害怕火,對於不同的火,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 通滯:邪氣過多導致阻塞,需清除阻滯,讓正氣得以流通。

當體內氣息不足時,需進行「補」的治療。

  • 補母:土為金母,通過補脾胃,可以增強肺氣。
  • 潤燥:補母是增加肺氣,潤燥是滋養肺陰。金被火燒會變得乾燥,潤燥實際上是在減緩火勢。
  • 斂肺:長時間咳嗽損傷肺部,氣息散亂,需要收斂或補充肺氣。

當體內有熱時,需進行「清」的治療。

  • 清金:清金主要是滋陰降火,根據虛實情況選擇甘寒或苦寒的藥物。

當體內有寒時,需進行「溫」的治療。

  • 溫肺:土為金母,肺怕燥,脾怕濕,若清肺過度,先受傷的是脾氣,這時溫肺應先溫脾胃。

當表面有寒時,需進行「散」的治療。

  • 解表:表是指皮毛,屬於太陽,邪氣初入體內時會感覺到寒,尚未轉為熱,需用藥物幫助身體抵抗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