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肺經第一
(是經起於中府穴,終於少商穴。)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起始於中府穴,終止於少商穴。
肺經,也就是手太陰肺脈,起源於中焦部位,往下連接大腸,再回到胃口循環,穿過膈肌連接到肺部,從肺部的相關組織延伸,橫向穿出腋下,然後沿著上臂內側下行,位於少陰和心主之前,經過肘部,沿著前臂內側的尺骨下方,進入寸口,向上到達魚際,沿著魚際線,最終出現在大拇指的末端。其中一條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延伸至食指內側,最終也出現在指尖。
如果這條經絡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肺部腫脹、呼吸困難且伴有咳嗽,胸口疼痛,嚴重時甚至會使雙手交叉並感到昏眩,這就是所謂的臂厥。
這條經絡主要管理肺部疾病,包括咳嗽、上氣、喘息、口渴、心煩、胸悶、前臂內側疼痛和厥冷,以及手掌發熱。如果肺氣過旺,可能會出現肩膀背部疼痛、怕風怕冷、容易出汗、中風、頻尿且尿量少等症狀。若肺氣虛弱,則可能出現肩膀背部冷痛、氣短、尿色改變等情況。對於這些病症,肺氣過旺要施以泄法,肺氣虛弱要施以補法;熱證要快速針刺,寒證要長時間留針;若是經絡深陷或下陷,要使用艾灸治療。在既非肺氣過旺亦非肺氣虛弱的情況下,可以依賴經絡治療。肺氣過旺時,寸口的脈象會比人迎大三倍;肺氣虛弱時,寸口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小。
3. 經絡解
中焦者,中脘也。胃口,胃之上脘也。絡猶兜也。循,巡也。膈,心下膈膜也。肺系,喉嚨也。肩下脅上曰腋。膊下對腋處為臑。臑盡處為肘。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本節之後,其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端,杪也。支者,如木之有枝,以其自直行之脈而旁行之也。脈之直行者為經,旁行者為絡。臂骨盡處為腕。
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者,以穀氣入胃,其精微之氣上注於肺脈也。下絡大腸,以肺與大腸相表裡也。轉巡胃之上口屬之於肺,即從肺系橫出腋下,蓋由胸中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下循臑內,歷天府、俠白行於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主包絡兩經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既下肘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
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止。其支者,從腕後之列缺穴,交於手之陽明經,以至於商陽穴,又隨商陽而上行也。
白話文:
中焦指的是腹部中央的位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脘。胃口,指的是胃的上部。"絡"就像一個兜子,包裹著身體。"循"指的是巡行,膈是心臟下方的膈膜。肺係指的是喉嚨部位。肩膀下,脅骨上的位置稱為腋下。胳膊下,正對腋下的地方叫做臑。臑的盡頭是肘部。肘部以下的部分則被稱為手臂。"廉"指的是角落。手腕前方有動脈的地方被稱為寸口。大拇指根部,肉比較突出的位置被統稱為魚,而魚際是這個區域的一個穴位名稱。"端"指的是末端。"支"就像樹木的枝條一樣,它是指從主脈分出的旁支。直行的脈絡稱為經脈,而旁出的則稱為絡脈。手臂骨的盡頭就是腕部。
手太陰肺經的脈絡起源於中焦,因為食物進入胃中後,其中的精華氣息會向上流入肺部脈絡。然後向下連接大腸,這是因為肺和大腸在功能上是相互配合的。接著繞過胃的上口,連接到肺部,再從肺部橫向穿出腋下,這是由胸部的中府、雲門等穴位穿出腋下,沿著臑的內側下行,經過天府、俠白等穴位,在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主包絡兩經的前面行走,再向下進入肘部,抵達尺澤穴。走過肘部後,再沿著手臂內側的骨頭下方行走,經過孔最、列缺等穴位,進入寸口的經渠、太淵等穴位,再向上到達魚際。
再沿著魚際,伸出到大拇指的末端,到達少商穴,脈絡就在此停止。其中有一個分支,從手腕後方的列缺穴開始,與手的陽明經相交,一直延伸到商陽穴,再跟隨著商陽穴向上行走。
4. 肺經諸穴歌
手太陰,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下尺澤,孔最見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上總共有十一個穴位。這些穴位依序是中府、雲門、天府。接著是俠白,然後是下尺澤,再來是孔最和列缺。之後是經渠和太淵,然後是下魚際。最後到達手指端的是少商,其形狀猶如一片細長的韭菜葉。
5. 分寸歌
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雲門璇璣旁六寸,巨骨之下二寸數,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橫文,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腕側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主,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舉,少商大指端內側,相去爪甲韭葉許。
白話文:
太陰肺經起始於中府穴,從雲門穴往下約一寸的地方。雲門和璇璣穴旁邊往外六寸的位置是另一穴位。在巨骨穴下方兩寸的地方也有一個穴位。在腋下往下的三寸處可找到天府穴。俠白穴位於肘部上方五寸的位置。在肘橫紋中央可找到尺澤穴。孔最穴則在手腕上方七寸的地方。列缺穴在手腕側面,離腕橫紋約一寸半的位置。經渠穴在寸口陷中,即手腕內側的一個凹陷處。太淵穴在手掌後方,手背橫紋的開始處。魚際穴在拇指後方,第一掌骨的末端,散脈舉的位置。少商穴在大拇指的內側端,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
6. 病證解
動者,動穴也。以各經之穴動,則知其病也。所生病,本經自病也。諸病,他經合病也,或由本經而累及他經,或由他經而干犯本經,皆是也。氣盛,邪氣之盛也。氣虛,正氣之虛也。統自病、合病、氣盛、氣虛四項,而病情約略殆盡,其間每項各舉數證以見意。他經亦有止言自病、合病二項,不復詳言盛虛諸病者,蓋即此可以類推也。
如肺脹滿致膨膨而喘急咳嗽,此臟病也。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經絡病也。缺盆雖大腸所經之地,而絡脈交於大腸,仍肺之經絡也,故皆為肺生之病。以下為咳為喘,病與上同,而與上氣、渴、煩心等病並舉,則他經所累也。胸滿亦與脹滿相同,脹滿專以肺言,此則兼諸氣之膹郁也。
臑臂內痛,亦本經之病,與上兩手掣痛無異,而與厥、掌中熱並言,則心與心主之所累及也。肩背疼痛,氣盛氣虛皆同,而所因異也。汗出中風,肺主皮毛故也。小便數而欠與溺色變,皆腎與膀胱之病,母病累及子也。少氣不足以息,本臟病也。以上所敘諸證甚詳,其有未備者,更以本草標本諸病參看。
白話文:
【病症解析】
動穴指的是,當人體各條經絡上的特定穴位出現反應或異常,我們就能據此判斷身體可能出了什麼問題。如果疾病發生在某條經絡上,這就是「自病」,表示該經絡自身出了問題。而「合病」則指的是多條經絡同時出現問題,可能是原本的經絡疾病影響到了其他經絡,或是其他經絡的疾病侵犯到了原本的經絡。"氣盛"和"氣虛"分別代表的是邪氣過旺和正氣不足的情況。把自病、合病、氣盛、氣虛這四種情況統合起來,基本上就涵蓋了所有可能的病情。對於每一種情況,我會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對於其他經絡,可能只會提到自病和合病兩種情況,而不會詳細講解氣盛和氣虛的病症,這是因為這些情況可以類推。
例如,肺部的脹滿導致胸部膨脹、呼吸急促和咳嗽,這是肺臟本身的問題。缺盆部位疼痛,嚴重時甚至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感到昏眩,這是經絡的問題。雖然缺盆是大腸經的路徑,但是由於其絡脈與大腸相連,所以它還是屬於肺經的一部分,因此這些症狀都和肺部有關。接下來的咳嗽和呼吸困難,與上述症狀相似,但與上氣、口渴、煩躁等其他經絡相關的症狀一起出現,這就是其他經絡對肺經的影響。胸滿和脹滿症狀相似,但脹滿專指肺部,而胸滿則可能涉及到其他的氣機阻滯。
手臂內側的疼痛,也是本經的病症,與前文提到的手臂抽痛無異,但若同時出現手厥冷和手掌發熱,這就是心臟和心包的影響。肩膀和背部的疼痛,無論是氣盛還是氣虛,症狀表現都是相同的,但病因不同。出汗和中風,是因為肺主司皮毛的緣故。小便頻繁和尿色變化,都是腎臟和膀胱的問題,這是母親經絡的疾病影響到了兒子經絡。呼吸短促,氣息不足,這是肺臟本身的問題。以上列舉的症狀已經很詳細了,但仍有未盡之處,可以參考《本草》中的各種病症描述來補充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