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首

回本書目錄

卷首

1. 卷首

十二經絡圖象

白話文:

「在書籍的開頭部分,有描述人體十二經絡的圖示與形象解說。」然而,"十二經絡圖象"本身並無具體詳細的文字描述,它更可能是指一系列用來說明或描繪中醫學上所認定的十二條主要經絡的插圖或圖表。在中醫理論中,這些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2. 手太陰肺經圖

3. 肺臟圖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附脊第三椎。

考尺寸、斤兩、升斗古今異同:古之一尺,與今之木工曲尺相等;古之一兩,今之七分六釐;古之一升,今之六勺七抄。余仿此。

白話文:

肺部的重量是三斤三兩,它由六片主要的葉片和兩個側邊類似耳朵的部分組成,總共八個部分,位於脊椎的第三節附近。

考察古代與現代在尺寸、重量和容量單位上的差異:古代的一尺,與現代木工使用的彎尺長度相同;古代的一兩,相當於現代的七分六釐;古代的一升,則等於現代的六勺七抄。其餘的換算方式依此類推。

4. 手陽明大腸經圖

5. 大腸腑圖

大腸重三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寸半,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白話文:

大腸的重量是三斤十二兩,其長度為二丈一尺,寬度有四寸,直徑則約一寸半。它位於肚臍右側,呈現迴旋堆疊的形態,共有十六個彎曲部分,可以容納一斗的穀物及七升半的水。

大腸的上端開口實際上就是小腸的下端出口。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大腸在人體中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及其容量。並指出大腸和小腸之間的連接關係。

6. 足陽明胃經圖

7. 胃腑圖

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白話文:

胃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它的形狀蜿蜒曲折,可以伸縮,全長有二尺六寸,寬度最寬可達一尺五寸,直徑則為五寸,能夠容納的食物量為二斗,水分則可容納一斗五升。

8. 足太陰脾經圖

9. 脾臟圖

脾重二斤二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白話文:

脾臟的重量是二斤二兩,它的形狀扁而寬,大約寬三寸,長五寸,並且附有半斤的脂肪組織。

10. 手少陰心經圖

11. 心臟圖

心形如未敷蓮花,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白話文:

心臟的形狀就像尚未開放的蓮花,其重量大約是十二兩。在心臟中有七個孔洞與三個小突起,它能容納約三合的精華液體。心臟的位置是在脊椎的第五節椎骨旁邊。

12. 手太陽小腸經圖

13. 小腸腑圖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白話文:

小腸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其長度為三丈二尺,寬度約為二寸半,直徑則接近八分又略多一些。它的位置偏左,並且呈現十六段的彎曲堆疊結構。小腸可以容納的食物量為二斗四升,而水分容量則達到六升又略多於三合。

14. 足太陽膀胱經圖

15. 膀胱腑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廣二寸半。

膀胱有下口無上口上系小腸津溺由小腸下焦滲入。

白話文:

[膀胱腑圖]

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其長寬約為九寸,能容納的尿量大約是九升九合,最寬處約有二寸半。

膀胱只有下方的出口而沒有上方的入口,它與小腸相連。尿液是由小腸下部的區域滲入膀胱的。

16. 足少陰腎經圖

17. 腎臟圖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兩,附脊十四椎,當臍下兩旁,前後與臍平。

白話文:

人體內有兩個腎臟,形狀類似豇豆,總重量大約是一斤一兩。它們位於身體脊椎的第十四節兩側,具體位置是在肚臍下方兩側,從前後看,它們與肚臍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18. 心包絡經圖

19. 心包絡腑圖

心包絡即膻中,宜配心臟。《脈訣》配諸尺中,應心主而為相火,誤矣。《內經》昭然。

白話文:

心包絡就是指的膻中部位,應該與心臟相配合。《脈訣》一書將其配於尺中的位置,認為它應屬於心主,是相火的存在,這是錯誤的理解。《內經》裡有明確的說明。

心包絡指的是人體的膻中部位,應該和心臟一起看。在一本叫《脈訣》的書裡,把心包絡放在尺中的地方,認為它屬於心主,是相火的一種,但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在《內經》這本書裡,對此有清楚的解釋。

20. 三焦經圖

21. 三焦腑圖

22. 足少陽膽經圖

23. 膽腑圖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藏精汁三合,狀如瓶。

白話文:

膽囊位於肝臟的淺區之中,其重量大約是三兩三銖,能儲存約三合的膽汁,形狀看起來像一個瓶子。

24. 足厥陰肝經圖

25. 肝臟圖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附脊第九椎。

白話文:

肝臟的重量大約是四斤四兩,它在結構上左邊有三葉,右邊有四葉,總共有七葉,肝臟的位置靠近脊椎的第九節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