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序
序
1. 序
余自服官以來,三令興化,每接士大夫,必詢其人之孝友者及仁厚端謹者,期以為風俗倡。又以其地數有水患,人多病濕,思得良醫起其病,眾咸以雙湖趙君對。已而因微疾,見其人恂恂然恭且謹。及其論脈絡分寸,如洞見五臟癥結,冠一時歧黃家。乃知君故高郵人,家於興為醫,以活人為志,江淮間足跡殆遍。
性謙慎,好施予,樂於為善。內行尤淳篤,事二親克孝。遇病且貧者就醫,必贈以藥。雖大寒暑,治病弗輟。兼以其暇成《醫學指歸》一書,俾後之學醫者識經絡原委焉。夫以所見於君者如彼,所聞於人者如此,其孝而好善也,信矣!其仁厚端謹而工醫也,信矣!余因望興人而並及於僑興之人,君乃其尤粹者,故於君歸道山時,余有「實心為善」之額貺之。近聞令子以君行實請旌於朝,余亦以令興久,編輯《興志》將成書,載君於流寓傳。
白話文:
我自從擔任官職以來,三番兩次推行教化,每次接待士大夫,必定詢問他們家中孝順友愛、仁厚端正謹慎的人,期盼他們成為社會風俗的表率。又因為當地常有水患,百姓多患濕病,我渴望找到良醫為百姓治病,大家一致推薦雙湖的趙君。後來我因小病,親眼見他態度恭謹,十分謙遜。當他診脈時,彷彿洞悉五臟六腑的病症,可謂當代醫學界翹楚。得知他原本是高郵人,後遷居興化行醫,以救死扶傷為志,足跡遍佈江淮一帶。
他性格謙虛謹慎,樂於施予,喜歡行善事。私生活更是淳樸誠懇,對雙親極為孝順。遇到貧病患者求醫,必定贈藥。即使大寒暑,也從不停止救治病人。閒暇之餘,他還撰寫了《醫學指歸》一書,讓後來的學醫者了解經絡的原理。
根據我親眼所見,以及從他人所聞,他的孝順與樂善好施,是真實無疑的!他的仁厚端正謹慎和精湛醫術,也是真實無疑的!我因此期望興化人,也包括遷居興化的人,都能像趙君一樣品德高尚。因此,在他離世時,我特地題字「實心為善」以紀念他。最近聽說他的兒子以趙君的善行請朝廷旌表,我也因為在興化任職多年,編輯《興志》一書將要完稿,因此將趙君的事蹟記載在流寓傳中。
然則君志在活人,君之書又志在貽後學以活人,讀其書者亦可悟折肱之微意也。夫因是書就刊,悉君之生平,而樂為之序。
欽加知州銜知興化縣事靈石梁園棣拜撰
昔范文正公文章德業為有宋一代完人,少時嘗曰:「吾不能為良相,必為良醫。」蓋良相治國,良醫治病,事異而心與理則同也。顧不察夫經絡脈息,不足以言醫。即察夫經絡脈息,而不審證之寒熱虛實,辨藥之君臣佐使,亦斷不能醫。醫豈易言哉!雙湖先生隸高郵,居興化,篤行君子也。
少攻舉業,誦輒不忘。事親孝,逮養大母。大母病,隨侍湯藥,苦無善治者,遂專心習醫,精研脈理。自《靈樞》、《素問》以及景岳諸家審證、立方、製藥之法,確有心得。吾鄉龔意舲太守,向宰興化,曾為余言先生品粹醫精,竊心慕之,而未一面也。己亥館泰署,始識荊。
白話文:
然而您志在救治病人,您的書也志在傳授後學以救治病人,讀您書的人也能明白「折肱之痛」的深意。因此,我為了讓您的生平事蹟廣為人知,特地寫下這篇序言。
范文正公的文章和品德是宋朝一代的完人,年輕時曾說:「我不能做良相,必做良醫。」因為良相治理國家,良醫治病,雖然事情不同,但用心和道理是一樣的。但僅僅了解經絡脈息,還不足以稱得上醫生。即使了解了經絡脈息,如果不審慎地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辨別藥物的君臣佐使,也絕不能治病。醫術豈是容易的事!雙湖先生是高郵人,住在興化,是品行高尚的君子。
他年輕時就專攻科舉,讀書後便能牢記不忘。侍奉父母孝順,一直照顧祖母到老。祖母生病時,他一直陪伴在側,服侍湯藥,卻苦於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於是專心學習醫術,精研脈理。從《靈樞》、《素問》到景岳等醫家審證、立方、製藥的方法,他都有深刻的理解。我們鄉里龔意舲太守,曾經擔任興化知縣,曾告訴我先生醫術精湛,我一直心生敬佩,卻未曾見面。直到己亥年在泰州官署,才得以認識他。
越辛丑,余來承乏興邑文正書院,交益密,每病治無不愈。甲辰返里病篤,諸醫斂手。偶檢先生舊方,一服即痊。後詢其故,先生謂病有本有標,此適合隔一隔二治法也,其精審詳密類如此。先生天性肫摯,善承先志,拯困恤嫠,樂善不倦。歿後,郵、興兩邑纂列乘志,籲大吏請旌孝行。
而諸哲嗣能讀遺書,蜚聲藝苑。長君小湖,前徽克紹,四方就診,無異昔時。今春余病累旬,屢醫弗效。長君適自外歸,數帖霍然,淵源洵有自也。頃以先生手輯《醫學指歸》屬序,讀之鉤元提要,縷析條分,益信品粹醫精,龔公諒非虛語。嘗至盂城,泛珠湖,登文遊臺,穆然想見前哲之流風。
白話文:
辛丑年,我來到興邑文正書院任教,與先生交往密切,每次生病都得到先生醫治,藥到病除。甲辰年回鄉後,我病重,眾多醫生束手無策。偶然翻閱先生舊方,服下一剂便痊癒。後來詢問先生的治病道理,先生說病有本有標,此病適合隔一隔二的治療方法,先生的精準詳密正是如此。先生天性真誠,善於繼承先人志向,救助困苦,撫慰寡婦,樂於行善,從不疲倦。先生去世後,郵、興兩邑將先生的事迹記載在地方志中,並向官府請求表彰先生的孝行。
而先生的後輩子孫都能繼承先生的遺志,在藝術領域聲名遠播。長子小湖,承襲父親的醫術,四方求診者絡繹不絕,與先生生前無異。今春我病了幾個月,多次求醫無效。長子恰巧從外地回來,幾帖藥後,我便痊癒了,醫術淵源確實來自先生。最近我為先生手輯的《醫學指歸》寫序,讀後發現書中綱舉目張,條分縷析,更加確信先生精湛的醫術,龔公所言非虛。曾到盂城,泛舟珠湖,登上文遊臺,心中不禁想起先生的風範。
而興邑有得勝湖,又昔賢文正公蒞治之邦也,先生自號雙湖,其有慕文正公「良相良醫」之說,擇其一以濟人乎?東坡先生謂范公仁義禮樂、孝弟忠信,為有德者必有言,先生出是編以證世,墨沈沾溉,臻斯民於仁壽,則良醫直與良相同功矣,是為序。
時咸豐元年辛亥閏八月下澣韻溪愚弟蔡春泉頓首拜
白話文:
興邑有個得勝湖,也是文正公曾經治理的地方。先生自號雙湖,是否也像文正公一樣,想成為「良相良醫」,選擇其中一項來幫助世人呢?東坡先生說范公仁義禮樂、孝弟忠信,有德者必有言。先生出版這本書來證明世道,墨跡浸潤,讓百姓享有仁慈與長壽,良醫與良相功績相等。
時咸豐元年辛亥閏八月下澣韻溪愚弟蔡春泉頓首拜。
語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吾友趙君雙湖,純乎孝者也。幼因侍祖母疾,棄舉業習醫,盡通其術,著手則效,活人無算,聲名藉藉江淮間。生平好陰行善,多仁人長者之行。鰥寡孤獨之賴以舉火者,日數十家。寓乎醫以施濟焉,孰非孝行所推哉。今以孝旌於朝。令嗣小湖復梓是書問世。君之醫與孝傳,小湖之醫之孝亦俱傳。吾欽其人,樂為敘梗概云。
咸豐元年九月上浣世愚弟鄭鑾拜敘
生人者天也,然寒暑不正,雨暘不時,則病人者亦天。天病人而不能治人病,惟醫體天好生之心,以補其缺憾。人之一身,殆初生於天,後生於醫乎?醫代天工,天報醫必厚。乃扁鵲以伎見殃,倉公坐法當刑,其故何也?竊謂醫必伎與心兼良,乃可稱良醫而受福報。伎劣人憎,心慝天譴。
白話文:
俗話說:「做人子,不可不知醫。」我的朋友趙君雙湖,是個孝順之人。他年輕時為了照顧生病的祖母,放棄學業學習醫術,精通醫理,醫術精湛,治病救人無數,名聲遠播江淮一帶。他一生樂善好施,幫助許多孤寡貧困的人,每日都有十多戶人家靠他接濟。他將醫術用於施恩濟世,這不正是孝行的展現嗎?如今他因孝行被朝廷褒獎,他的兒子小湖也將他的醫書出版問世。趙君的醫術與孝心傳承,小湖的醫術與孝心也同樣傳承。我敬佩他,特地寫下這段文字以記錄他的事迹。
咸豐元年九月上旬,世愚弟鄭鑾拜敘
人活著是天意,但若寒暑不調,雨水不時,生病也是天意。天讓人生病卻無法醫治,唯有醫生體察上天仁慈好生的心意,才能彌補天意的不足。人的一生,幾乎都是先由天賦予,後由醫生救治。醫生代替上天行醫,上天必然厚報醫生。然而扁鵲因醫術而招致禍患,倉公因犯法而受刑,這是為什麼呢?我私下認為,醫生必須技藝精湛,心存善意,才能稱得上是好醫生,才能得到上天的福報。醫術拙劣令人厭惡,心術不正則會遭天譴。
醫之心非必好利而草菅人命,始為不良也,驕吝未除,則濟人弗廣,而已足自殺其軀。越人誚中庶子「以管窺天」,淳于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察其心似未免驕吝,宜乎伎高賈禍。太史公引《老子》,慨「美好者,不祥之器」,豈其然哉!雙湖趙先生,蓋伎與心兼良者。籍高郵,僑寓吾興,深於《素問》、《靈樞》諸書,以醫鳴三十年,名動江淮間。
懼世醫之不辨虛實表裡寒熱溫涼也,著《醫學指歸》二卷。先生卒後,令子小湖將授梓,乞祚撰敘。祚自慚譾陋,未讀《內經》,何敢敘先生之書。惟觀今之名醫,趾高氣盛,不耐煩勞;又或秘惜禁方,弗肯示人。而先生謙退不伐,視疾兢兢然恐有錯誤,日治百餘人,自朝至夜分始罷,寢食或廢,未嘗憚煩。且天性篤孝,當事請旌於朝。
白話文:
醫生的心態,不應該為了利益而草率地对待生命,這才是真正的醫德敗壞。如果醫生心中還有傲慢和吝嗇,那麼他救助的人就會很少,甚至可能因此而自毁。越人曾嘲笑中庶子「以管窺天」,而淳于卻不願意為人治病,病家因此怨恨他,觀察他的心態,似乎也逃脫不了傲慢和吝嗇,所以他的高超醫術反而招致禍患。太史公引用《老子》的話,感嘆「美好的东西,往往是灾祸的根源」,难道不是这样吗?双湖赵先生,他的医术和心胸都是高尚的。他籍贯高邮,在兴化居住,精通《素问》、《灵枢》等医书,以医术闻名三十年,名声传遍江淮地区。
他担忧世俗医生不善于辨别虚实、表里、寒热、温凉,因此写下《医学指归》两卷。先生去世后,嘱咐儿子小湖将书刊印出版,并请求我为之撰写序言。我自愧才疏学浅,没有读过《内经》,怎敢为先生的书写序言。只是观察现在的名医,往往趾高气昂,不耐烦劳累;又或者把秘方藏起来,不肯示人。而先生则谦虚谨慎,从不夸耀,面对病人时总是战战兢兢,害怕出错,每天治疗一百多人,从早到晚不停歇,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从不感到疲劳。而且他天生孝顺,曾经为母亲的事情请求朝廷表彰。
貧而好施,邑中窮嫠,恃以衣食者甚眾。窶人就療,輒贈藥物。茲復述其所得,輯為一書,欲登斯人仁壽之域。不驕不吝,非良於伎,而尤良於心者耶。藝精而人不忌,身歿而子克家。天之所以報先生者,顯其名,昌其後,視扁鵲輩奚啻過之。昔樂天謂夢得詩「在在處處有靈物陰護」,祚謂是編亦然,必傳於世無疑也,故樂為之序。
咸豐元年歲在辛亥閏八月上浣學山李福祚頓首撰
吾友雙湖先生所遺《醫學指歸》一書,其子小湖暨諸昆季付之梓而公諸世,囑宜敘,宜不知醫,何敘為?然先生所以業醫之故,惟宜知之且悉。初至興也,年十有七,即與交。見所閱醫書,通目即稔。宜嘗勸讀儒書,先生曰:「儒書明理儘性以盡人之性,醫書亦然。曩者先祖妣及先妣病,延醫診治,久藥不瘳。
白話文:
家境貧寒卻樂於施捨,城裡窮苦的寡婦,依靠他生活的人很多。窮人來求醫,他總是贈送藥物。現在我將他所學整理成書,希望他能夠名垂青史,享有長壽。他不驕傲不吝嗇,不僅醫術高超,更重要的是心懷仁慈。他的醫術精湛,深得人心,他去世後,他的兒子也接手家業,家道興旺。這是上天對他的回報,顯揚他的名聲,讓他的後代繁榮昌盛,與扁鵲相比,他的功績更勝一籌。以前白居易稱讚元稹的詩「到處都有靈物暗中守護」,我覺得這本書也是如此,一定會流傳於世,毫無疑問。所以我樂於為它寫序。
咸豐元年,辛亥年閏八月上浣,學山李福祚敬上。
我的朋友雙湖先生留下的《醫學指歸》一書,他的兒子小湖和兄弟們想把它出版,並請求我寫序。我雖然不懂醫術,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但先生從醫的緣由,我卻很清楚,也應該讓大家知道。我初次來到興化,那時他只有十七歲,我們就相識了。我看到他閱讀醫書,一目了然,倒背如流。我曾勸他讀儒家經典,他說道:「儒家經典講究明理盡性,以盡人之性,醫書也是如此。以前我的祖父母和母親生病,找醫生診治,吃了很久的藥也不見好轉。
竊嘆己不知醫,致使大人彌留床蓐。又嘗見有父母者,往往因小疾而誤於方劑,卒至殞身失養,恨不知酌良劑以活之,俾其親得終餘年。醫之習也,緣是故耳。」宜因知先生之醫為事親計也,且為凡事親者計也。古云孝弟為仁之本,先生一生盡孝而外,行仁之事不能枚舉,宜乎大江南北聲名藉甚。
至易簀後,上至官長縉紳,下及鄉愚婦孺,無不望棺拜奠,涕泗交頤者。跡其致病之原,春夏交會,大疫流行,先生迫於救人,至數十晝夜而未安寢食,由是精神耗竭。自知不治,詔諸子曰:「吾勤勞數十年,一無所遺,惟遺此書耳。此書乃爾先祖命吾敬慎輯成,留為爾曹之志於醫者酌用。
白話文:
我深感自己醫術不精,竟讓大人病重至床邊。我也常看到許多父母,因小病誤用藥物,最終喪命,令人痛惜,我真希望當時能用正確的藥方救活他們,讓他們能陪伴家人走完餘生。醫生的職業,就是為了這樣的事才存在的。因此可以知道先生行醫,是為了親人,也為了所有有親人的人。古語云:「孝弟為仁之本」,先生一生盡孝道之外,行仁之事更是不勝枚舉,難怪他在大江南北名聲遠播。
先生去世後,從官員士紳到鄉村婦孺,都來瞻仰遺容,並傷心落淚,可見他生前受到大家的愛戴。追溯他生病的原因,是春夏交替之際,瘟疫流行,先生為了救治病人,連續數十天夜以繼日,不眠不休,結果耗盡了精力。他知道自己病重無救,便交代兒子們說:「我勤勞數十年,沒有留下什麼遺產,只留下了這本書。這本書是我先祖命我謹慎編撰的,留給你們,希望你們以後行醫時能參考。」
」閱書所載,悉本《神農本草》、《黃帝內經》以為言。《禮》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此書一出,將神明於三世者多矣。噫!先生遵父命而遺書於子,其子又能推父意而公書於人,是亦以孝繼孝之意歟!或謂子與先生交既久,盍以其孝行詳敘於此。宜曰:指日天恩表孝,綸綍煌煌,永垂不朽,亦奚事宜臚陳其事而後傳。
咸豐元年歲次辛亥仲秋上浣世愚弟劉春宜頓首敘
白話文:
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都源自於《神農本草》、《黃帝內經》。《禮記》中說:「醫者非三代之人,其藥不可服。」這本書問世之後,將會讓許多人如同神明般精通醫術。唉!先生遵從父親的遺願將醫術傳授給兒子,兒子又能繼承父親的意志將醫書公諸於世,這也是以孝道傳承孝道的意願啊!有人說您與先生交情深厚,為何不將先生的孝行詳盡敘述於此?應該說:指日可待,天恩將會表彰先生的孝行,功績輝煌,永垂不朽,何必刻意陳述這些事蹟才傳世呢?
咸豐元年辛亥年仲秋上旬,世愚弟劉春宜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