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肺經第一

(是經起於中府穴,終於少商穴。)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肺經從中府穴開始,到少商穴結束。它從中焦出發,向下連接大腸,再沿著胃口向上,穿過橫膈膜,屬於肺臟,經過肺系,橫穿腋窩,沿著上臂內側向下,經過心經前方,到肘部,沿著前臂內側向上,經過腕骨下方,進入寸口,向上經過魚際,從大拇指尖端出來。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走,經過第二指內側,從指尖端出來。如果這個經絡不通暢,就會導致肺部脹滿、喘咳、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會兩手相握、神志不清,這就是臂厥。

肺經主治肺部的疾病,例如咳嗽、呼吸困難、口渴、胸悶、上臂內側疼痛、手掌發熱。如果氣盛有餘,則會肩背疼痛、風寒感冒、出汗、小便頻繁。如果氣虛,則會肩背疼痛、呼吸短促、小便顏色異常。針對這些病症,氣盛則瀉氣,氣虛則補氣,熱則用寒涼藥物,寒則用溫熱藥物,氣陷則用灸法,不虛不實則用經絡治療。氣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氣虛時,寸口脈反倒比人迎脈小。

2. 經絡解

中焦者,中脘也。胃口,胃之上脘也。絡猶兜也。循,巡也。膈,心下膈膜也。肺系,喉嚨也。肩下脅上曰腋。膊下對腋處為臑。臑盡處為肘。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本節之後,其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端,杪也。支者,如木之有枝,以其自直行之脈而旁行之也。脈之直行者為經,旁行者為絡。臂骨盡處為腕。

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者,以穀氣入胃,其精微之氣上注於肺脈也。下絡大腸,以肺與大腸相表裡也。轉巡胃之上口屬之於肺,即從肺系橫出腋下,蓋由胸中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下循臑內,歷天府、俠白行於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主包絡兩經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既下肘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

白話文:

中焦就是胃的部位,胃口則是胃的上方。絡就像兜一樣,循的意思是巡行。膈指的是心臟下面的隔膜,肺系就是喉嚨。肩下肋骨上方叫做腋,胳膊下面對著腋窩的地方叫做臑,臑的末端就是肘。肘以下就是臂。廉指的是角落。手腕前動脈就是寸口,大拇指第一節後面的隆起肉叫做魚,魚際就是魚中間的穴位。端指的是末端。支就像樹木有枝一樣,是指從直行的經脈分出旁行的分支。脈直行的叫做經脈,旁行的叫做絡脈。胳膊骨的末端就是手腕。

手太陰肺經的脈氣起源於中焦,藉由穀氣進入胃,其精微之氣上注於肺脈。向下連接大腸,因為肺和大腸相表裡。然後沿著胃的上口循環回到肺,也就是從肺系橫穿腋下,從胸中的中府、雲門穴穿出腋窩,沿著手臂內側往下走,經過天府、俠白,行於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兩經的前方,下入肘中,到達尺澤穴。再向下從肘中沿著手臂內側上骨的下方,經過孔最、列缺,進入寸口,到達經渠、太淵,然後向上到魚際。

又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止。其支者,從腕後之列缺穴,交於手之陽明經,以至於商陽穴,又隨商陽而上行也。

白話文:

再沿著魚際穴道,出現在大拇指的末端,然後到達少商穴停止。其一枝分叉,從腕部後方的列缺穴開始,交會至手的陽明經路線,最後到達商陽穴,接著跟隨商陽穴往上行進。

3. 肺經諸穴歌

手太陰,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下尺澤,孔最見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有十一個穴位。中府穴、雲門穴、天府穴依次排列,接著是俠白穴,再往下是尺澤穴,孔最穴位於列缺穴下方,經渠穴和太淵穴相接,然後是魚際穴,最後抵達少商穴,其形狀如韭葉。

4. 分寸歌

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一寸許,雲門璇璣旁六寸,巨骨之下二寸數,天府腋下三寸求,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橫文,孔最腕上七寸取,列缺腕側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主,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節後散脈舉,少商大指端內側,相去爪甲韭葉許。

白話文:

太陰肺經的經脈起於中府穴,位於鎖骨下緣,距肩峰下一寸處。

雲門穴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處。

璇璣穴位於雲門穴外側六寸處。

巨骨穴位於肩胛骨下角下方二寸處。

天府穴位於腋窩下三寸處。

俠白穴位於肘關節上五寸處。

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

孔最穴位於腕橫紋上七寸處。

列缺穴位於腕背側,橈骨莖突外側一寸半處。

經渠穴位於腕橫紋上,寸口脈搏處。

太淵穴位於橈骨莖突外側,掌後橫紋的起始處。

魚際穴位於拇指與食指之間,第一掌骨橈側。

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末節橈側,指甲根角處。

各穴位之間的距離,大約等於指甲與韭葉的寬度。

5. 病證解

動者,動穴也。以各經之穴動,則知其病也。所生病,本經自病也。諸病,他經合病也,或由本經而累及他經,或由他經而干犯本經,皆是也。氣盛,邪氣之盛也。氣虛,正氣之虛也。統自病、合病、氣盛、氣虛四項,而病情約略殆盡,其間每項各舉數證以見意。他經亦有止言自病、合病二項,不復詳言盛虛諸病者,蓋即此可以類推也。

如肺脹滿致膨膨而喘急咳嗽,此臟病也。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經絡病也。缺盆雖大腸所經之地,而絡脈交於大腸,仍肺之經絡也,故皆為肺生之病。以下為咳為喘,病與上同,而與上氣、渴、煩心等病並舉,則他經所累也。胸滿亦與脹滿相同,脹滿專以肺言,此則兼諸氣之膹郁也。

白話文:

身體的穴位,只要有動靜,就能察知疾病。疾病的根源,通常來自經絡本身。而其他的病症,則是來自其他經絡的影響,可能是本經的病症累及其他經絡,也可能是其他經絡干犯了本經,都是可能的。氣盛代表邪氣過盛,氣虛代表正氣不足。從自病、合病、氣盛、氣虛四個方面,就能大致了解病情的狀況。每個方面都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其他的經絡,雖然只提到自病和合病,沒有詳細說明氣盛氣虛,但道理是一樣的,可以類推。

例如,肺脹滿,導致呼吸急促、咳嗽,這是肺臟本身的疾病。缺盆(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會兩手相交而神志不清,這是肺經的病症。雖然缺盆是大腸經經過的地方,但肺經的絡脈也與大腸經相交,所以這些病症都是肺經所生。接下來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和上述病症相同,但同時也出現上氣、口渴、心煩等症狀,這就是其他經絡影響的結果。胸滿和脹滿類似,脹滿專指肺部的病症,而胸滿則包括了所有氣機鬱結的病症。

臑臂內痛,亦本經之病,與上兩手掣痛無異,而與厥、掌中熱並言,則心與心主之所累及也。肩背疼痛,氣盛氣虛皆同,而所因異也。汗出中風,肺主皮毛故也。小便數而欠與溺色變,皆腎與膀胱之病,母病累及子也。少氣不足以息,本臟病也。以上所敘諸證甚詳,其有未備者,更以本草標本諸病參看。

白話文:

手臂內側疼痛,也是經脈病變,和兩手抽筋疼痛一樣,但同時出現厥冷、手掌發熱,則表明心臟和心主功能受損。肩膀和背部疼痛,無論是氣盛或氣虛,都是因為原因不同所致。出汗後中風,是因為肺主皮毛的關係。小便頻繁、量少、顏色改變,都是腎臟和膀胱的病變,母親的疾病影響到兒子。呼吸短促,氣息不足,是臟腑本身的病變。以上所述各種症狀非常詳細,若有未盡之處,可參考本草藥典和標本病症。

6.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肺藏魄,屬金,總攝一身元氣,主聞,主哭,主皮毛。

本病(臟腑之病)

諸氣膹郁,(肺主氣。)諸痿,(肺為五臟華蓋,故五臟之痿皆屬於肺。)氣短,咳嗽,上逆,(同經。)咳唾膿血,(肺癰也。)不得臥,(肺藏魄也。)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同經。)

標病(經絡之病)

灑淅寒熱,(肺主皮毛。)傷風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同經。)

白話文:

肺臟藏魄,屬金,負責統攝全身元氣,主司嗅覺,掌管哭泣,主管皮膚和毛髮。

這類疾病(臟腑之病)

各種氣鬱積不舒,(肺主氣。)各種痿症,(肺為五臟的華蓋,所以五臟的痿症都屬於肺。)呼吸短促,咳嗽,氣逆上衝,(同經。)咳出膿血,(肺癰。)無法平躺,(肺藏魄。)小便頻繁且量少,尿失禁。(同經。)

這些症狀(經絡之病)

反覆發作的寒熱,(肺主皮毛。)傷風後容易出汗,肩背疼痛發冷,手臂前側疼痛。(同經。)

7. 治法解

本經所言補瀉寒熱,治病之法已該。但經以針言,後世針法失傳,以用藥代之。本草所論補瀉寒熱用藥之式,正與經意相合,詳註於後,以代治法解。

氣實瀉之

肺主氣。實者,邪氣之實也,故用瀉,下分四法。

瀉子:水為金之子,瀉膀胱之水,則水氣下降,肺氣乃得通調。

澤瀉(入膀胱利小便。)葶藶(大能下氣,行膀胱水。)桑皮(下氣行水。)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從小便出。)

除濕:肺氣起於中焦,胃中濕痰凝聚,其氣上注於肺,去胃中濕痰,正以清肺。

半夏(除濕化痰,和胃健脾。)白礬(爆濕追涎,化痰墜濁。)白茯苓(利竅除濕,瀉熱行水。)薏苡仁(甘益胃,土勝水,淡滲濕。)木瓜(斂肺和胃,去濕熱。)橘皮(理氣燥濕,導滯消痰。)

白話文:

這篇經文講述了補瀉寒熱的治病方法,但經文主要講的是針灸,後世針法失傳,於是用藥來代替。本草中論述補瀉寒熱用藥的方式,與經文的意思相符,接下來會詳細註解,用來代替針灸的治法。

當氣虛時,需要瀉法來治療。

肺主氣,氣虛的時候,是邪氣實在了肺中,所以要使用瀉法來治療,分為以下四種方法:

瀉子:水是金的子,瀉膀胱的水,就能讓水氣下降,肺氣就能得到調節。可以使用的藥物有澤瀉、葶藶、桑皮、地骨皮。

除濕:肺氣源於中焦,胃中濕痰凝聚,氣就會上衝到肺,去除胃中的濕痰,就能清肺。可以使用的藥物有半夏、白礬、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

瀉火:肺屬金畏火。火有君相之別,君火宜清,相火有從逆兩治,氣實只宜逆治。

粳米(色白入肺,除煩清熱。)石膏(色白入肺,清熱降火。)寒水石(瀉肺火、胃火,治痰熱喘嗽。)知母(清肺瀉火,潤腎滋陰。)訶子(斂肺降火,泄氣消痰。)

通滯:邪氣有餘,壅滯不通,去其滯氣,則正氣自行。

枳殼(破氣行痰。)薄荷(辛能散,冷能清,搜肝氣,抑肺盛。)生薑(辛溫發表,宣通肺氣。)木香(升降諸氣,泄肺疏肝。)厚朴(辛溫苦降,下氣消痰。)杏仁(瀉肺解肌,降氣行痰。)皂莢(通竅吐痰,入肺、大腸。)桔梗(入肺瀉熱,開提氣血,表散寒邪。)蘇梗(下氣消痰,祛風定喘。)

白話文:

肺容易受火氣影響,火氣分為君火和相火,君火需用清熱的方法治療,相火則有從逆兩種方法,氣實者只適合逆治。

粳米能清熱,石膏、寒水石、知母、訶子都能清肺瀉火,潤肺滋陰。

邪氣過盛,阻礙氣血流通,去除滯氣,正氣就能自行恢復。

枳殼、薄荷、生薑、木香、厚朴、杏仁、皂莢、桔梗、蘇梗都能通氣消痰,宣肺利氣。

氣虛補之

正氣虛,故用補,下分三法。

補母:土為金母,補脾胃,正以益肺氣。

甘草(補脾胃不足。)人參(益土生金,大補元氣。)升麻(參耆上行,須此引之。)黃耆(壯脾胃,補肺氣。)山藥(入肺歸脾,補其不足。)

潤燥:補母是益肺中之氣,潤燥是補肺中之陰。金為火刑則燥,潤燥不外瀉火。瀉實火則用苦寒,瀉虛火則用甘寒。

蛤蚧(補肺益精,定喘止嗽。)阿膠(清肺滋腎,補陰潤燥。)麥冬(清心潤肺,強陰益精。)貝母(瀉火散結,潤肺清痰。)百合(潤肺安心,清熱止嗽。)天花粉(降火潤燥,生精滑痰。)天冬(清金降火,滋腎潤燥。)

白話文:

氣虛補之

當正氣虛弱時,就要使用補法,以下分為三種方法。

補母: 因為土為金的母親,所以補脾胃,目的是滋養肺氣。

  • 甘草(補脾胃不足。)
  • 人參(益土生金,大補元氣。)
  • 升麻(參耆上行,需要升麻引導。)
  • 黃耆(壯脾胃,補肺氣。)
  • 山藥(入肺歸脾,補其不足。)

潤燥: 補母是滋養肺氣,潤燥是補肺陰。金受火克制就會燥,潤燥主要方法就是瀉火。瀉實火用苦寒藥物,瀉虛火則用甘寒藥物。

  • 蛤蚧(補肺益精,定喘止嗽。)
  • 阿膠(清肺滋腎,補陰潤燥。)
  • 麥冬(清心潤肺,強陰益精。)
  • 貝母(瀉火散結,潤肺清痰。)
  • 百合(潤肺安心,清熱止嗽。)
  • 天花粉(降火潤燥,生精滑痰。)
  • 天冬(清金降火,滋腎潤燥。)

斂肺:久嗽傷肺,其氣散漫,或收而補之,或斂而降之,宜於內傷,外感禁用。

烏梅(斂肺澀腸,清熱止渴。)粟殼(斂肺澀腸,固腎止嗽。)五味子(收斂肺氣,消嗽定喘。)白芍(安脾肺,固腠理,收陰氣,斂逆氣。)五倍子(斂肺降火,生津化痰。)

本熱清之

清熱不外瀉火潤燥,前分虛實,此分標本寒熱,意各有注,故藥味亦多重出。

清金:清金不外滋陰降火,甘寒苦寒隨虛實而用。

黃芩(苦入心,寒勝熱,瀉上焦中焦實火。)知母(苦寒瀉火。)麥冬(甘寒潤肺。)梔子(苦寒瀉心肺邪熱。)沙參(甘寒補肺,滋五臟之陰。)紫菀(潤肺瀉火,下氣調中。)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

白話文:

收斂肺氣:長期咳嗽會損傷肺部,導致肺氣散漫。要麼收斂補益肺氣,要麼斂降肺氣。適合內傷,外感則不宜使用。

烏梅(收斂肺氣,澀腸止瀉,清熱止渴。)粟殼(收斂肺氣,澀腸止瀉,固腎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止咳定喘。)白芍(安撫脾肺,鞏固腠理,收斂陰氣,斂降逆氣。)五倍子(收斂肺氣,降火生津,化痰。)

熱症就用清熱藥物來治療。

清熱藥物主要作用是瀉火潤燥,前文區分虛實,這裡區分標本寒熱,各有側重,所以藥物也經常會重複使用。

清金:清金藥物主要作用是滋陰降火,甘寒、苦寒藥物依據虛實情況而選擇使用。

黃芩(苦味入心經,性寒,可以瀉去上焦和中焦的實火。)知母(苦寒瀉火。)麥冬(甘寒潤肺。)梔子(苦寒瀉去心肺的邪熱。)沙參(甘寒補肺,滋養五臟陰氣。)紫菀(潤肺瀉火,降氣調和中焦。)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

本寒溫之

金固畏火,而性本寒冷,過用清潤,肺氣反傷,故曰形寒飲冷則傷肺。

溫肺:土為金母,金惡燥而土惡濕,清肺太過,脾氣先傷,則土不能生金,故溫肺必先溫脾胃,亦補母之義也。

丁香(辛溫純陰,泄肺溫胃。)藿香(快氣和中,開胃止嘔,入手足太陰。)款冬花(辛溫純陽,溫肺理氣)檀香(調脾肺,利胸膈,引胃氣上升。)白豆蔻(溫暖脾胃,為肺家本藥。)益智仁(燥脾胃,補心腎。)砂仁(和胃醒脾,補肺益腎。)糯米(甘溫,補脾肺虛寒。)百部(甘苦微溫,潤肺殺蟲。)

白話文:

本寒溫之

金屬的特性是畏懼火,且本性偏寒,若過度使用清潤之物,容易損傷肺氣,因此古人說:「形寒飲冷則傷肺」。

溫肺:土為金之母,金屬忌燥而土忌濕,如果過度清肺,脾氣先受損,則土無法生金,所以溫肺一定要先溫脾胃,這也是補母之義。

藥物解說:

  • 丁香:性辛溫純陰,能泄肺溫胃。
  • 藿香:性快氣和中,開胃止嘔,入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
  • 款冬花:性辛溫純陽,能溫肺理氣。
  • 檀香:能調脾肺,利胸膈,引胃氣上升。
  • 白豆蔻:性溫暖脾胃,是肺家的本藥。
  • 益智仁:性燥脾胃,補心腎。
  • 砂仁:能和胃醒脾,補肺益腎。
  • 糯米:性甘溫,能補脾肺虛寒。
  • 百部:性甘苦微溫,能潤肺殺蟲。

標寒散之

不言標熱者,肺主皮毛,邪氣初入則寒,猶未變為熱也。

解表:表指皮毛,屬太陽,入肌膚則屬陽明,入筋骨則屬少陽,此解表、解肌、和解,有淺深之不同也。

麻黃(辛溫發汗,肺家要藥。)蔥白(外實中空,肺之藥也,發汗解肌,通上下陽氣。)紫蘇(發表散寒,祛風定喘。)

白話文:

標寒散之

不說「標熱」的原因是,肺主皮毛,邪氣初次入侵時會表現為寒性,尚未轉化為熱。

解表:表指的是皮毛,屬於太陽經,邪氣進入肌膚則屬於陽明經,進入筋骨則屬於少陽經。所以解表、解肌、和解,在深度上是有區別的。

麻黃(性味辛溫,具有發汗作用,是治療肺病的重要藥物。)蔥白(外實中空,也是肺經的藥物,可以發汗解肌,通暢上下陽氣。)紫蘇(具有發表散寒、祛風定喘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