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自敘
自敘
1. 自敘
余少時立志於儒,因祖母病篤,延醫罔效,深以不知醫理即不能事親為憾,遂肄醫讀《內經》諸書。乃知天人合一之道,本與儒通。其理微,其法妙,愈加考覈,愈覺艱深。初尚半明半昧,繼則將信將疑,幾有望洋之嘆。竊以醫之為道,外感內傷為證治兩大關鍵,去其所本無,復其所固有。
儒如是,醫亦如是,可兩言而盡之。蓋六淫外襲,身中氣血日失和平,有汗、吐、下、和之治,是去其所本無也。若七情暗傷,身中氣血日就虧耗,有滋填培補之治,是復其所固有也。然不知十二經絡,不辨虛實表裡寒熱溫涼,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舉手便錯。三十餘年來,恆潛心於此辨究,如履虎尾,如涉春冰,不敢以人命為嘗試。
白話文:
我年少時立志於儒學,但因祖母病重,延請醫生卻無效,深深感到不懂醫術便無法照顧親人的遺憾,因此便開始學習醫術,研讀《黃帝內經》等醫書。
我漸漸明白天人合一之道,其實與儒學相通。醫學之道深奧微妙,越是研究,越是感到艱深難懂。起初我似懂非懂,後來又半信半疑,幾乎有望洋興嘆之感。
我認為醫術之道,外感內傷是證治的兩大關鍵,治病就是要去除病因,恢復原本的健康狀態。
儒學如此,醫學亦然,可用兩句話概括。外邪侵襲,導致體內氣血失衡,需用汗、吐、下、和等方法來去除病因,這就是去除病因;而七情傷身,導致體內氣血虧損,則需要滋補、培補等方法來恢復健康,這就是恢復原本狀態。
然而,若不懂十二經絡,不辨虛實表裡寒熱溫涼,就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錯誤。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潛心鑽研醫學,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不敢拿人命做實驗。
惟謹守規矩之中,不矜奇,亦不炫異。謂我拙者聽之,笑我迂者亦聽之,終其身日以寡過自期。平居用藥,悉遵本草用藥式。熟讀黃帝《靈樞·經脈篇》及諸穴分寸歌,日加探索,爰集成經絡解、病證解、治法解各十二篇,並繪成十二經圖、十二腑臟圖。作者謂聖,述者謂明,即僅云述,余亦何敢。
不過編釋一冊,願後之子孫能儒則儒,否則欲學為醫,亦當如余之由儒習醫,兢兢惕惕,先討論乎是書,奉為指歸,然後參讀古聖賢各家注集。庶幾脈證相參,經絡既明,用藥自有把握。行見危者安,困者亨,登斯人於仁壽之域。是則予之所厚望也,子孫其守藏之勿替。
道光二十八年歲在戊申仲冬日高郵趙術堂觀瀾氏自敘
白話文:
我謹守醫學規矩,不追求奇特,也不炫耀異術。即使有人笑我愚笨,說我迂腐,我也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終生以減少過失為目標。平常用藥,都嚴格按照本草書的用藥方法。我熟讀黃帝《靈樞·經脈篇》和各種穴位歌訣,每天不斷探究,最終整理成經絡解、病證解、治法解各十二篇,並繪製了十二經圖、十二腑臟圖。古人稱聖人為聖,稱記載者為明,我僅是記載前人的智慧,不敢自稱聖明。
我編寫這本書,希望後代子孫能夠像我一樣,先學習儒家經典,然後再學習醫術,並以兢兢業業的態度,首先研讀這本書,將其作為指引,再參考古聖賢各家注解。這樣才能做到脈證相合,經絡明晰,用藥也更有把握。希望未來能用醫術幫助病人擺脫危難,解除困苦,讓他們都能享受到健康長壽的生活。這是我的厚望,子孫們一定要好好保存這本書,不能讓它失傳。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年冬月,高郵趙術堂觀瀾氏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