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序 (3)
序 (3)
1. 序
語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吾友趙君雙湖,純乎孝者也。幼因侍祖母疾,棄舉業習醫,盡通其術,著手則效,活人無算,聲名藉藉江淮間。生平好陰行善,多仁人長者之行。鰥寡孤獨之賴以舉火者,日數十家。寓乎醫以施濟焉,孰非孝行所推哉。今以孝旌於朝。令嗣小湖復梓是書問世。君之醫與孝傳,小湖之醫之孝亦俱傳。吾欽其人,樂為敘梗概云。
咸豐元年九月上浣世愚弟鄭鑾拜敘
生人者天也,然寒暑不正,雨暘不時,則病人者亦天。天病人而不能治人病,惟醫體天好生之心,以補其缺憾。人之一身,殆初生於天,後生於醫乎?醫代天工,天報醫必厚。乃扁鵲以伎見殃,倉公坐法當刑,其故何也?竊謂醫必伎與心兼良,乃可稱良醫而受福報。伎劣人憎,心慝天譴。
醫之心非必好利而草菅人命,始為不良也,驕吝未除,則濟人弗廣,而已足自殺其軀。越人誚中庶子「以管窺天」,淳于不為人治病,病家多怨,察其心似未免驕吝,宜乎伎高賈禍。太史公引《老子》,慨「美好者,不祥之器」,豈其然哉!雙湖趙先生,蓋伎與心兼良者。籍高郵,僑寓吾興,深於《素問》、《靈樞》諸書,以醫鳴三十年,名動江淮間。
懼世醫之不辨虛實表裡寒熱溫涼也,著《醫學指歸》二卷。先生卒後,令子小湖將授梓,乞祚撰敘。祚自慚譾陋,未讀《內經》,何敢敘先生之書。惟觀今之名醫,趾高氣盛,不耐煩勞;又或秘惜禁方,弗肯示人。而先生謙退不伐,視疾兢兢然恐有錯誤,日治百餘人,自朝至夜分始罷,寢食或廢,未嘗憚煩。且天性篤孝,當事請旌於朝。
貧而好施,邑中窮嫠,恃以衣食者甚眾。窶人就療,輒贈藥物。茲復述其所得,輯為一書,欲登斯人仁壽之域。不驕不吝,非良於伎,而尤良於心者耶。藝精而人不忌,身歿而子克家。天之所以報先生者,顯其名,昌其後,視扁鵲輩奚啻過之。昔樂天謂夢得詩「在在處處有靈物陰護」,祚謂是編亦然,必傳於世無疑也,故樂為之序。
咸豐元年歲在辛亥閏八月上浣學山李福祚頓首撰
吾友雙湖先生所遺《醫學指歸》一書,其子小湖暨諸昆季付之梓而公諸世,囑宜敘,宜不知醫,何敘為?然先生所以業醫之故,惟宜知之且悉。初至興也,年十有七,即與交。見所閱醫書,通目即稔。宜嘗勸讀儒書,先生曰:「儒書明理儘性以盡人之性,醫書亦然。曩者先祖妣及先妣病,延醫診治,久藥不瘳。
竊嘆己不知醫,致使大人彌留床蓐。又嘗見有父母者,往往因小疾而誤於方劑,卒至殞身失養,恨不知酌良劑以活之,俾其親得終餘年。醫之習也,緣是故耳。」宜因知先生之醫為事親計也,且為凡事親者計也。古云孝弟為仁之本,先生一生盡孝而外,行仁之事不能枚舉,宜乎大江南北聲名藉甚。
白話文:
[序] 有句古話說:「作為子女的人,不可以不懂醫術。」我的朋友趙雙湖先生,是一個極度孝順的人。他年輕時因為要照顧生病的祖母,放棄了科舉考試,轉而學習醫術,最終精通醫學,每次出手治療都能見效,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在江淮一帶享有盛名。他一生喜愛默默地做好事,具備許多仁慈和長者的行為。每天都有數十家貧困、孤苦無依的人依靠他來維持生活。他通過醫術來幫助他們,這豈不是孝順行為的延伸呢?現在,朝廷表彰他的孝行。他的兒子小湖再次將這本書出版,向世人展示。趙先生的醫術和孝行,以及小湖的醫術和孝行,都將被傳頌。我非常尊敬他們,樂意寫下這些概述。
鹹豐元年九月上浣世愚弟鄭鑾拜敘
人的生命是由上天賜予的,然而,當天氣不正常,冷暖不定,人們就會生病,這也是天的安排。上天讓人們生病,卻無法自己治療疾病,只有醫生能體會上天愛護生命的初衷,來彌補這個不足。一個人的一生,可能最初由上天創造,但後來的生命質量卻受到醫生的影響。醫生代替上天的工作,上天必定會給予醫生豐厚的回報。然而,扁鵲因為醫術高超而遭到災難,倉公因法律被判處刑罰,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醫生必須醫術精湛且心地善良,才能稱為良醫並得到上天的祝福。如果醫術拙劣,人們會討厭他;如果心術不正,上天也會懲罰他。
醫者的心不一定因為貪圖利益而草菅人命纔算是不好,只要心中尚存傲慢和吝嗇,就不能廣泛地救助他人,最終也會自殺其身。扁鵲嘲笑中庶子「以管窺天」,淳于不願為人治病,病人家屬多有抱怨,觀察他們的心態,似乎難免有些傲慢和吝嗇,因此他們的醫術雖然高超,卻招致災禍。司馬遷引用《老子》的話,感慨「美好的事物,往往是不祥的東西」,難道真是這樣嗎!趙雙湖先生,就是一個醫術和心地都很好的人。他來自高郵,在我的地方居住,深入研究《素問》、《靈樞》等醫書,以醫術聞名三十年,名動江淮一帶。
他擔心世上的醫生無法區分虛實、表裡、寒熱、溫涼,於是撰寫了《醫學指歸》兩卷。先生去世後,他的兒子小湖準備出版此書,請求我寫序。我自愧學識淺薄,未曾讀過《內經》,怎敢評論先生的書。但是,我看到現在的名醫,趾高氣揚,傲慢自大,不能忍受繁重的工作;有的醫生保守祕方,不肯公開。而趙先生卻謙遜退讓,從不炫耀自己的醫術,對待疾病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犯錯,每天治療一百多人,從早到晚,直到深夜才停止工作,有時甚至連睡覺和吃飯都顧不上,從不嫌煩。而且他天生孝順,曾向朝廷申請表彰。
他雖然是個窮人,但喜歡幫助別人,城裡的窮苦婦女,大多靠他維持生計。窮人來求醫,他總是免費送藥。如今,他又把他一生的經驗整理成書,希望幫助更多的人延年益壽。他不傲慢,不吝嗇,不僅醫術高超,心地更善良。他醫術高超,人們不會嫉妒他,他去世後,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上天對先生的回報,是讓他名聲顯赫,後代繁榮,遠超扁鵲等人。昔日白居易說元稹的詩「處處有靈物暗中保護」,我也認為這本書也是如此,必定會流傳於世,毫無疑問,因此樂於為它寫序。
鹹豐元年歲在辛亥閏八月上浣學山李福祚頓首撰
我的朋友趙雙湖先生遺留下一本《醫學指歸》,他的兒子小湖和他的兄弟們將它出版,公之於世,並囑咐我寫序。我不懂醫術,怎麼寫序呢?然而,我瞭解先生學習醫術的原因,所以我可以詳細地告訴大家。他十七歲來到這裡,我們就成為了朋友。我看他閱讀醫書,一目瞭然。我曾經建議他讀儒家的書籍,他說:「儒家的書籍講解道理,盡力去實現人的本性,醫書也是如此。過去,我的祖先和母親生病,請醫生診治,用了很久的藥都沒有好轉。我暗暗感嘆自己不懂醫術,導致親人長期臥病在牀。我又見過許多做父母的人,因為小病而誤服藥物,最終導致死亡,失去親人的撫養,悔恨自己不知道選擇良藥來救治他們,讓他們的親人得以安享晚年。我學習醫術,就是為了這些原因。」因此我知道,先生學習醫術是為了照顧親人,同時也是為了所有需要照顧親人的人。古人說孝順和友愛是仁義的根本,先生一生除了盡孝之外,做了許多仁慈的事情,無法一一列舉,他在大江南北的聲名遠播。
在他去世後,上至官員紳士,下至鄉村愚婦,無不向他的靈柩鞠躬,眼淚橫流。追溯他生病的根源,是因為春夏之交,瘟疫流行,先生忙於救人,連續數十個晝夜都未能安心休息,因此精神耗盡。他知道自己無法治癒,便告誡兒子們說:「我勞累數十年,沒留下什麼,只留下這本書。這本書是我祖先命令我謹慎編輯而成,留給你們用於醫學上的參考。」翻閱書中的內容,都是根據《神農本草》、《黃帝內經》的理論寫作的。《禮記》說:「醫生如果不三代相傳,就不服用他的藥物。」這本書一出版,將會有很多人受益。啊!先生遵循父親的命令,把書留給兒子,兒子又推廣父親的意願,公開這本書給人們,這也是以孝順繼承孝順的意思吧!有人說我和先生交往已久,何不詳細地敘述他的孝行。我回答說:很快天恩會表彰他的孝行,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何必在此詳細列舉他的事跡,才能傳頌後世。
鹹豐元年歲次辛亥仲秋上浣世愚弟劉春宜頓首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