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自敘

回本書目錄

自敘

1. 自敘

余少時立志於儒,因祖母病篤,延醫罔效,深以不知醫理即不能事親為憾,遂肄醫讀《內經》諸書。乃知天人合一之道,本與儒通。其理微,其法妙,愈加考覈,愈覺艱深。初尚半明半昧,繼則將信將疑,幾有望洋之嘆。竊以醫之為道,外感內傷為證治兩大關鍵,去其所本無,復其所固有。

儒如是,醫亦如是,可兩言而盡之。蓋六淫外襲,身中氣血日失和平,有汗、吐、下、和之治,是去其所本無也。若七情暗傷,身中氣血日就虧耗,有滋填培補之治,是復其所固有也。然不知十二經絡,不辨虛實表裡寒熱溫涼,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舉手便錯。三十餘年來,恆潛心於此辨究,如履虎尾,如涉春冰,不敢以人命為嘗試。

惟謹守規矩之中,不矜奇,亦不炫異。謂我拙者聽之,笑我迂者亦聽之,終其身日以寡過自期。平居用藥,悉遵本草用藥式。熟讀黃帝《靈樞·經脈篇》及諸穴分寸歌,日加探索,爰集成經絡解、病證解、治法解各十二篇,並繪成十二經圖、十二腑臟圖。作者謂聖,述者謂明,即僅云述,余亦何敢。

不過編釋一冊,願後之子孫能儒則儒,否則欲學為醫,亦當如余之由儒習醫,兢兢惕惕,先討論乎是書,奉為指歸,然後參讀古聖賢各家注集。庶幾脈證相參,經絡既明,用藥自有把握。行見危者安,困者亨,登斯人於仁壽之域。是則予之所厚望也,子孫其守藏之勿替。

道光二十八年歲在戊申仲冬日高郵趙術堂觀瀾氏自敘

白話文:

[自敘]

我年輕時原本立志於儒家學問,然而祖母患病嚴重,雖請醫生診治卻無明顯效果,這讓我深深感到不懂醫理就不能更好地侍奉親人,因此開始學習醫學,閱讀《內經》等書。後來我瞭解到,天人合一的道理,與儒家學說相通。其中的道理微妙,方法精妙,越是深入研究,越覺得其內容深奧難懂。起初我對這些知識半懂不懂,接着對所學產生將信將疑的態度,幾乎有種面對大海感嘆自己渺小的感覺。我認爲,醫學之道,外感和內傷是治療的兩大關鍵,去除那些本不應存在的問題,恢復身體原有的平衡。

儒家如此,醫學也是如此,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當六淫(風、寒、溼、暑、燥、火)從外部侵襲人體,體內的氣血逐漸失去平衡,這時有汗、吐、下、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去除那些本不應存在的問題。如果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暗中損害人體,體內的氣血日漸虧損,這時有滋養、補充的治療方法,這就是恢復身體原有的平衡。然而,如果不瞭解十二經絡,無法辨別虛實、表裏、寒熱、溫涼,哪怕一點點偏差,也會導致極大錯誤,一出手就會犯錯。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潛心研究這些,就像走在虎尾上,又像踏在春天的薄冰上,不敢拿人的生命做實驗。

我始終謹守規則,不追求奇特,也不炫耀與衆不同。認爲我笨拙的人隨他們說,嘲笑我迂腐的人我也聽之任之,我終其一生都期望自己能減少過失。平時用藥,全都遵循《本草綱目》的用藥方式。熟讀黃帝《靈樞·經脈篇》以及各種穴位的尺寸歌,每天加以研究,最終編集成經絡解析、病症解析、治療方法解析各十二篇,並繪製了十二經圖、十二臟腑圖。創造者被稱爲聖人,傳承者則被譽爲明智,即使只是傳承,我也自問不敢當。

我不過編寫了一冊書,希望後代子孫如果能學儒就學儒,否則想學醫的話,也應該像我一樣,從儒學轉而學醫,戰戰兢兢,謹慎小心,首先研讀這本書,將其作爲指導,然後再參考古聖賢各家的註解和集註。這樣,脈象和病症相互參證,經絡明瞭之後,用藥自然會有把握。可以預見,危急的病人會得到安寧,困頓的人會變得順利,能夠幫助這些人達到仁壽的境界。這是我的深切期望,子孫們請務必珍藏這本書,不要讓它遺失。

道光二十八年歲在戊申仲冬日高郵趙術堂觀瀾氏自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