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分寸歌

大趾內側起隱白,節後陷中求大都,太白內側核骨下,節後一寸公孫呼,商丘內踝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陰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機朝,膝下內側陰陵泉,血海膝臏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取,動脈應手越筋間,衝門期下尺五分,府舍期下九寸判,腹結期下六寸八,大橫期下五寸半,腹哀期下方二寸,期門肝經穴道現,巨闕之旁四寸五,卻連脾穴休胡亂,自此以上食竇穴,天溪胸鄉周榮貫,相去寸六無多寡,又上寸六中府換,大包腋下有六寸,淵液腋下三寸絆。

白話文:

從大腳趾內側開始,找到隱白穴,再往後,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可找到大都穴。太白穴則位於腳掌內側,核骨下方。在關節後方一寸的地方,就是公孫穴的位置。商丘穴則在內踝骨的凹陷中可以找到。而踝骨上方三寸的位置,就是三陰交穴。踝骨上方六寸是漏谷穴。在踝骨上方五寸處,則是地機穴。膝蓋下方內側的陰陵泉穴。血海穴則位於膝蓋韌帶上方的內側。箕門穴在大腿內側,如同魚腹的部位,且能感受到動脈跳動。衝門穴在箕門穴下方約一尺五寸的位置。府舍穴則是在衝門穴下方九寸處。腹結穴在府舍穴下方六寸八分的位置。大橫穴在腹結穴下方五寸半的位置。腹哀穴則在期門穴下方二寸。期門穴是肝經的穴位。巨闕穴旁邊四寸五分的位置,則是脾經的穴位,要特別小心不要弄混了。從這裡往上,就是食竇穴的位置。天溪、胸鄉、周榮等穴位都貫穿於此,彼此之間距離約一寸六分左右。再往上一寸六分的位置,就是中府穴。大包穴則位於腋下六寸處。淵液穴則在腋下三寸的位置。

2. 病證解

舌本強,脈連舌本也。食則嘔,脾不能化食也。胃脘痛,脈絡胃也。腹脹,脈入腹也。善噫,脾氣厥逆於胃也。得後與氣則快,脾氣下泄也。身體重,脾主肌肉也。以上或經病、或絡病、或臟病,皆脾經自病也。舌本痛,甚於強也。體不能動,甚於重也。食不下,不但嘔也。

心煩、心痛,脈注心中,亦合心經病也。溏瘕泄,脾不實也。水閉,脾病連腎也。黃疸,脾病本色外現也。不能臥,腎病干脾也。強立股膝腫、足大趾不用,皆經病。以上合病也。不言氣盛、氣虛,省文也。

白話文:

[病症解釋]

舌頭活動不便,因為脈絡連接著舌根。吃東西就吐,是因為脾臟無法正常消化食物。胃部疼痛,因為脈絡貫穿胃部。腹部脹大,因為脈絡進入腹部。常打嗝,是脾氣在胃中逆流。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暢,是脾氣下行的表現。全身沉重,因為脾臟主管肌肉。以上無論是經絡問題、脈絡問題或是臟腑疾病,都是脾臟本身的問題。

舌頭根部疼痛,比活動不便更嚴重。身體無法移動,比沉重更嚴重。無法吞嚥食物,不只是嘔吐的問題。

心情煩躁、心臟疼痛,因為脈絡直通心臟,也和心臟本身疾病相關。拉肚子,是脾臟功能虛弱。小便困難,是脾臟疾病影響到腎臟。黃疸,是脾臟疾病導致膚色變黃。無法安睡,是腎臟疾病影響脾臟。站立時大腿、膝蓋腫脹、大腳趾無力,都是經絡疾病。以上都是合併病症。文中未特別提到氣血旺盛或虛弱,為了簡化文句。

]

3.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脾藏志,屬土,為萬物之母,主營衛,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臟腑之病)

諸濕腫脹,痞滿,(即經中腹脹,得後與氣則快,不能臥,食不下諸證。)噫氣,(同經。)大小便閉,(即水閉。)黃疸,(同經。)痰飲,(脾不為胃行津液。)吐瀉霍亂,(脾胃同病。)心腹痛,(同經。)飲食不化。(脾不健運。)

標病(經絡之病)

身體膚腫,重困嗜臥,(同經。)四肢不舉,(脾主四肢。)舌本強痛,足大趾不用,(同經。)九竅不通,(脾為萬物母,主營衛,脾病則諸臟俱病,九竅在外,故為標病。)諸痙項強。(脈行人迎,挾喉。)

白話文: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脾臟儲存意志,屬性象徵土地,被視為萬物的根本,負責調節人體營養和防禦系統,影響口味,掌控肌肉和四肢的健康。

根本病症(臟腑層面的疾病)

所有因濕氣過重導致的浮腫、脹滿,包括腹部脹大,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緩,以及無法躺下、食慾不振等症狀。打嗝,與經典醫書所述相同。大小便不暢,也就是水分代謝障礙。黃疸,亦如經典所記載。水液代謝失調導致的痰飲,因為脾臟無法幫助胃部正常運作。嘔吐、腹瀉及霍亂,是脾胃兩者同時出問題。胸腹疼痛,與經典描述相符。食物消化不良,因為脾臟運化功能不佳。

表面病症(經絡層級的疾病)

全身皮膚浮腫,感到沉重疲憊,只想躺著休息,這與經典醫書所述一致。四肢無力,因為脾臟主管四肢。舌頭根部僵硬疼痛,大腳趾活動受限,這些也是經典醫書所提。九個感官孔道阻塞,由於脾臟是萬物之母,負責營養和防禦系統,一旦脾臟生病,其他臟器也會跟著出問題,而九竅在體表,所以成為表面病症。各種抽搐、頸部僵硬,因為氣血循環於人迎穴附近,並緊鄰喉嚨。

4. 治法解

土實瀉之

脾胃俱為倉廩之官,而脾主運化,脾氣太實,則中央杼軸不靈,故用瀉,下分三法。

瀉子:金為土之子,土滿則肺氣壅遏,瀉肺氣所以消滿。

訶子(泄氣消痰,開胃調中。)防風(瀉肺,散頭目滯氣。)桑皮(瀉肺行水,下氣消痰。)葶藶(下氣行水,大能瀉肺。)

吐:經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痰血食積壅塞上焦,湧而去之,其勢最便,故用吐法。胃實不言吐者,胃主容受,脾主消化,積雖在胃,而病生於脾也。

豆豉(能升能散,得鹽則吐。)梔子(苦寒瀉火,吐虛煩客熱。)蘿蔔子(長於利氣,能吐風痰。)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瓜蒂(吐風熱痰涎,上膈宿食。)鬱金(行氣破血,輕揚上行,同升麻服能吐。)齏汁(吐諸痰飲宿食。)藜蘆(吐上膈風涎。)苦參(瀉火燥濕,祛風逐水。

)赤小豆(行水散血,清熱解毒。)鹽湯(能湧吐。)苦茶(瀉熱清痰,下氣消食,濃茶能引吐。)

下:下法不止去結除熱,凡驅逐痰水皆是也。蓋脾惡濕,脾病則濕勝,土不足以制水,每生積飲之證,故與腸胃、三焦下熱結之法稍異。

大黃(瀉血分實熱,下有形積滯。)芒硝(盪滌實熱,推陳致新。)青礞石(體重沉墜,下氣利痰。)大戟(瀉臟腑水濕。)續隨子(下積飲,治水氣。)芫花(去水氣,消痰癖。)甘遂(瀉隧道水濕。)

土虛補之

土為萬物之母,而寄旺於四時。土虛則諸臟無所稟承,故用補,下分三法。

補母:土生於火,益心火所以生脾土也。

桂心(苦入心經,益陽消陰。)茯苓(安心益氣,助陽補脾。)

氣:氣屬陽,陽氣旺,則濕不停而脾能健運。

人參(大補元氣,益土生金。)黃耆(補中氣,壯脾胃。)升麻(升陽氣,補衛氣,脾胃引經藥。)葛根(升胃氣,兼入脾經。)甘草(補脾胃不足。)陳皮(調中快膈,脾胃氣分之藥。)藿香(入脾經去惡氣。)葳蕤(補中益氣,治風濕。)砂仁(和胃醒脾,快氣調中。)木香(疏肝和脾,三焦氣分藥。)扁豆(調脾暖胃,消暑除濕。)

血:脾統血,喜溫而惡寒。寒濕傷脾,則氣病而血亦病。甘溫益脾,則陽能生陰,所以和血而補血也,與他臟養血之法不同。

白朮(甘溫和中,同血藥用則補血。)蒼朮(甘溫辛烈,燥胃強脾。)白芍(瀉肝安脾,為太陰行經藥。)膠飴(溫補脾,甘緩中。)大棗(甘溫補中,入脾經血分。)乾薑(辛溫燥濕,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木瓜(伐肝理脾,調營衛,利筋骨。)烏梅(酸澀而溫,脾肺血分之藥。)蜂蜜(甘溫補中,調和營衛。)

本濕除之

不言寒熱者,實兼寒熱也,下分二法。

燥中宮:脾惡濕,燥濕所以健脾。脾喜溫,故只言寒濕,不言濕熱,且濕去而熱自除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解析]

土地實則需疏通

脾胃同為身體儲存及處理食物的部位,其中脾負責轉化與輸送。若脾氣過盛,會導致身體運作不順,因此需採用疏通法,具體可分為三種方式。

疏通其子:金屬土的子孫,當土過盛,肺氣就會受到壓抑,疏通肺氣有助於消除過剩的情況。

使用訶子(能調節氣息,消除痰液,開胃調節中焦)、防風(能疏散肺部,清除頭目間的滯氣)、桑皮(能疏導肺氣,排水消痰)、葶藶(能下氣排水,大力疏通肺部)。

催吐:經典中說,對於上部的問題,應讓其向上排出。當痰、血、食物堆積阻塞上焦,讓其向上湧出是最方便的方式,因此會使用催吐法。即使胃部並未提及催吐,但胃負責接受,脾負責消化,即使積累在胃,但問題源於脾。

使用豆豉(能上升與散發,加鹽後能引起嘔吐)、梔子(苦寒性質,能消滅虛煩的熱氣)、蘿蔔子(擅長利氣,能催吐風痰)、常山(引發嘔吐,排水,去除舊痰與積水)、瓜蒂(能催吐風熱痰液與上隔的宿食)、鬱金(能行氣破血,輕盈上行,與升麻一同服用能引起嘔吐)、酸菜汁(能吐出各種痰飲與宿食)、藜蘆(能吐出上膈的風涎)、苦參(能消滅熱氣,去除濕氣,驅風排水)。

排下:排下法不僅是去除結塊與熱氣,所有排除痰水的方法都屬於此範疇。脾惡濕,脾生病則濕氣過盛,土無法控制水,常會產生積水的症狀,因此與腸胃、三焦排下熱結的方法略有不同。

使用大黃(能疏通血分的實熱,去除有形的積滯)、芒硝(能清除實熱,促進新陳代謝)、青礞石(體重向下沉,能下氣利痰)、大戟(能疏通臟腑的水濕)、續隨子(能去除積水,治療水氣)、芫花(能去除水氣,消除痰癖)、甘遂(能疏通隧道的水濕)。

土虛則需滋補

土是萬物之母,其旺盛於四季。土虛弱時,其他臟器無法獲得支持,因此需使用滋補法,具體可分為三種方式。

滋補其母:土由火生,增強心火可以滋養脾土。

使用桂心(苦味進入心經,增強陽氣,減少陰氣)、茯苓(安定心神,提升氣力,輔助陽氣,滋補脾胃)。

補氣:氣屬於陽,陽氣旺盛,則濕氣不會停留,脾能健康運作。

使用人參(能大力滋補元氣,增強土生金)、黃耆(能滋補中氣,壯大脾胃)、升麻(能提升陽氣,滋補防禦氣,是脾胃的引導藥)、葛根(能提升胃氣,同時進入脾經)、甘草(能滋補脾胃的不足)、陳皮(能調節中焦,加快膈肌運作,是脾胃氣分的藥)、藿香(能進入脾經,去除惡氣)、葳蕤(能滋補中焦,增強氣力,治療風濕)、砂仁(能調和胃部,喚醒脾氣,加快氣息,調節中焦)、木香(能疏肝和脾,是三焦氣分的藥)、扁豆(能調節脾氣,溫暖胃部,消除暑氣,去除濕氣)。

補血:脾主血,喜溫惡寒。寒濕傷脾,氣病也會影響血。溫暖滋補脾氣,陽氣能生成陰氣,因此能調和血液並補血,這與其他臟器養血的方法不同。

使用白朮(甘溫性質,能和諧中焦,與血藥一同使用能補血)、蒼朮(甘溫性質,辛烈味道,能燥胃強脾)、白芍(能疏肝安脾,是太陰行經的藥)、膠飴(溫暖滋補脾氣,甘甜緩和中焦)、大棗(甘溫性質,能滋補中焦,進入脾經血分)、乾薑(辛溫性質,能燥濕,能引血藥進入氣分而生成血液)、木瓜(伐肝理脾,調節營衛,利筋骨)、烏梅(酸澀溫性,是脾肺血分的藥)、蜂蜜(甘溫性質,能滋補中焦,調和營衛)。

去除濕氣

不特別提到寒熱,實際上涵蓋了兩者,具體可分為兩種方式。

燥中宮:脾惡濕,去除濕氣能健脾。脾喜溫,因此只提寒濕,未提濕熱,並且濕氣去除後,熱氣自然消除。

使用白朮(苦燥濕)、蒼朮(去除寒濕)、橘皮(理氣燥濕)、半夏(去除濕氣,化痰)、吳茱萸(燥脾除濕)、南星(燥濕除痰)、白芥子(溫中開胃,利氣豁痰)。

清潔內臟:水是濕氣的根源,排水能去除濕氣,因此治療濕氣必須利尿。

使用木通(能通膀胱,引導濕熱)、赤茯苓(能利濕熱,紅色效果更佳)、豬苓(能利濕行水)、藿香(去除惡氣,使正氣通暢,氣化後小便會順利)。

標濕滲之

脾的經絡受傷不僅限於濕氣。外部感受的濕氣對人體的影響不止於脾一經。專門針對濕氣,是為了概括其他情況。由於濕氣屬於脾,因此按其特性處理。

開鬼門:濕氣通過汗水排出,風能去除濕氣。

使用葛根(能解肌開腠)、蒼朮(能發汗除濕)、麻黃(辛溫性質,能發汗)、獨活(搜風去濕)。以上四種藥物,有的進入陽明,有的進入太陽,有的進入少陰,並非專門進入脾經。濕氣與熱氣結合,傷害肌肉,則使用陽明藥物;濕氣與風氣結合,傷害皮膚,則使用太陽藥物;濕氣與寒氣結合,傷害筋骨,則使用少陰藥物。由於濕氣在五行中寄生於多個經脈,因此會結合其他經脈的藥物。同樣地,對於其他經脈,當濕氣在太陽,則使用麻黃;濕氣在陽明,則使用葛根、蒼朮;濕氣在少陰,則使用獨活。根據這種類比推廣,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不能死板地看待,其他情況也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