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治法解

實火瀉之

木旺生火,火有餘則為實,故用瀉。

瀉膽:相火有餘則膽實,瀉火所以瀉膽也。

龍膽草(益肝膽而瀉火。)牛膝(瀉膽,除腦中熱。)豬膽(瀉肝膽之火。)生蕤仁(消火散熱,治目赤腫痛。)生酸棗仁(生用酸平,療膽熱。)黃連(瀉火益肝膽,豬膽汁炒。)苦茶(瀉熱消痰。)

虛火補之

肝腎虧弱,相火易虛,故用補。

溫膽:膽虛則寒,故宜溫補,補氣補血,所以溫之也。

白話文:

實火瀉之

木旺生火,火有餘則為實,故用瀉。

當木氣旺盛時,就會生發出火氣。如果火氣過盛,就會形成實火,這時就需要用瀉法來治療。

瀉膽:相火有餘則膽實,瀉火所以瀉膽也。

相火是人體的內火,如果相火過盛,就會導致膽火旺盛,造成膽實。瀉火就是為了瀉膽,使膽火下降。

龍膽草(益肝膽而瀉火。)牛膝(瀉膽,除腦中熱。)豬膽(瀉肝膽之火。)生蕤仁(消火散熱,治目赤腫痛。)生酸棗仁(生用酸平,療膽熱。)黃連(瀉火益肝膽,豬膽汁炒。)苦茶(瀉熱消痰。)

  • 龍膽草:可以滋養肝膽,同時也具有瀉火功效。
  • 牛膝:可以瀉膽,並能消除腦中的熱氣。
  • 豬膽:能瀉肝膽之火。
  • 生蕤仁:可以消火散熱,治療眼睛紅腫疼痛。
  • 生酸棗仁:生用能平肝,治療膽熱。
  • 黃連:能瀉火,滋養肝膽,可以用豬膽汁炒制。
  • 苦茶:能瀉熱消痰。

虛火補之

肝腎虧弱,相火易虛,故用補。

肝腎虧虛,就容易導致相火不足,形成虛火。這時就需要用補法來治療。

溫膽:膽虛則寒,故宜溫補,補氣補血,所以溫之也。

膽虛則容易導致寒氣,所以需要溫補。溫補可以補益氣血,溫暖膽臟。

人參(甘溫補氣,正氣旺則心肝靜。)細辛(辛益肝膽。)半夏(補肝潤腎,除濕化痰。)當歸(和血養血。)炒蕤仁(補肝明目。)炒棗仁(專補肝膽,炒熟療膽虛不眠。)地黃(補陰生血。)

本熱平之

不言本寒者,已具溫膽條中,省文也。

除火:瀉膽條中亦多降火之藥,但火兼虛實,前言其實,此兼言其虛。

黃芩(瀉實火,仲景柴胡湯用為少陽里藥。)黃連(解見前條。)芍藥(瀉肝火,能於土中瀉木。)連翹(除少陽氣分實熱。)甘草(入涼劑則瀉邪火。)

白話文:

人參味甘性溫,可以補益元氣,正氣充足了,心肝自然就會安定下來。細辛性辛味溫,可以滋補肝膽。半夏可以補益肝腎,潤澤乾燥,去除濕氣,化解痰液。當歸可以調和血液,滋養血液。炒過的蕤仁可以補肝明目。炒過的棗仁專門補益肝膽,炒熟了可以治療膽虛導致的失眠。地黃可以補益陰血,滋生血液。

這裏所說的是熱證,至於寒證,已經在溫膽條中說過了,為了簡潔,就不再重複了。

治療火證的方法:瀉膽條中也提到了很多降火的藥物,但火證兼有虛實,前面已經說過了實證,這裡就講一下虛證。

黃芩可以瀉除實火,張仲景在柴胡湯中就用它作為少陽經裏面的藥物。黃連的功效解說請見前文。芍藥可以瀉肝火,因為木克土,所以在土中可以瀉木。連翹可以去除少陽經氣分部的實熱。甘草加入涼性的藥物中,可以瀉除邪火。

鎮驚:肝藏魂,有熱則魂不安而膽怯,重以止怯,所以鎮之也。

黑鉛(鎮心安神。)水銀(主天行熱疾,安神鎮心。)

標熱和之

不言標寒者,少陽半表,所主在筋,邪入於筋,較肌肉更深,則寒變為熱。

和解:和法較解肌更輕。

柴胡(足少陽表藥。)芍藥(瀉肝火,入肝經血分。)黃芩(足少陽里藥。)半夏(發表開鬱。)甘草(入汗劑則解肌。)

白話文:

鎮驚:肝臟藏著魂魄,如果肝臟有熱,魂魄就會不安定,表現出膽怯,用鎮驚藥物可以止住怯意,所以稱為鎮驚。

黑鉛(可以鎮心安神。)水銀(可以治療天行熱疾,安神鎮心。)

標熱和之

沒有說標寒的,是因為少陽經屬於半表半里,主要影響筋,邪氣侵入筋,比侵入肌肉更深,所以寒邪會轉變為熱邪。

和解:和解的方法比解肌更溫和。

柴胡(屬於足少陽經的表藥。)芍藥(可以瀉肝火,進入肝經的血分。)黃芩(屬於足少陽經的里藥。)半夏(可以發表開鬱。)甘草(作為發汗藥物可以解肌。)

2. 肝經第十二

(是經起於大敦穴,終於期門穴。)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僅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肝足厥陰經脈解說:

經脈循行:

肝足厥陰經脈,起源於大腳趾趾甲根部毛髮交界處,向上沿著腳背內側緣走行,離內踝骨一寸,再向上八寸,與脾足太陰經脈交匯後,繼續沿著大腿內側緣,進入陰部,經過生殖器,到達小腹,與胃經相連,並聯繫肝臟和膽囊,向上穿過橫膈膜,分佈於胸脅肋骨,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耳後,與眼部相連,再向上至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

分支:

其中一支從眼部向下沿著面頰內側,環繞嘴唇內側。

另一支則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連接肺部。

病症:

若肝足厥陰經脈有病,則會出現腰痛,不能彎腰或仰頭,男性易患睪丸下降,女性則易患小腹腫脹,嚴重者還會出現咽喉乾燥,面容蒼白無血色。

主治:

肝足厥陰經脈主治肝臟所引起的疾病,例如胸部脹滿、嘔吐、腹瀉、睪丸下降、小便閉塞等。

治療方法:

對於上述病症,根據病情的盛衰虛實,採用瀉法、補法、疾法、留法、灸法等治療方法。

辨證:

盛者: 寸口脈(手腕橈側)的脈搏,比人迎脈(頸部兩側)大一倍。

虛者: 寸口脈僅比人迎脈稍小。

3. 經絡解

三毛後橫紋為叢毛。目內深處為系。頏顙,咽顙也。

足厥陰脈受足少陽膽之交,起於大趾叢毛之大敦,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衝抵內踝前一寸之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上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絡於膽,又自期門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行頰裡,交環於唇口之內。

其又支者,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上注肺,下行至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肺經也。

白話文:

三根毛髮之後的橫紋叫做叢毛。眼睛深處叫做目系。頏顙,就是咽喉的位置。

足厥陰脈接受足少陽膽經的交接,起源於大腳趾叢毛處的大敦穴,沿著腳背上緣向上走,經過行間穴、太衝穴,到達內踝前一寸的中封穴,上行至踝骨,經過三陰交穴,歷經蠡溝穴、中都穴,再向上行一寸,從太陰經後方穿出,沿著大腿內側上緣向上,經過膝關節、曲泉穴,循著股內側的陰包穴、五里穴、陰廉穴,進入陰毛中,左右兩條經脈在此交匯,環繞著生殖器,到達小腹,向上沿著章門穴,到達期門穴的位置,連接胃經,屬於肝經,向下連結膽經,又從期門穴向上穿過隔膜,分佈於胸脅肋骨,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頏顙,連接目系,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分支從目系向下行至頰部內側,與嘴唇內側的經脈交匯環繞。

另一分支從期門穴連接肝經的地方分出來,穿過隔膜,向上進入肺經,向下行至中脘穴的分支處,與手太陰肺經相交。

4. 肝經諸穴歌

足厥陰,一十三穴終。起大敦於行間,循太衝於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陽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里,陰廉乃發;尋羊矢於章門,期門可攻。

白話文:

足厥陰經共有十三個穴位。從大敦穴開始,沿行間穴,再經過太衝穴至中封穴,接著是蠡溝與中都的交匯點,膝陽穴與曲泉穴的所在位置。進入陰包穴在五里處,當陰廉穴啟動;搜尋羊矢穴在章門附近,期門穴可以作為治療目標。

5. 分寸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行間大趾縫中存,太衝本節後二寸,跟前一寸號中封,蠡溝踝上五寸是,中都踝後七寸中,膝關犢鼻下二寸,曲泉曲膝盡橫紋,陰包膝上方四寸,氣衝三寸下五里,陰廉衝下有二寸,羊矢衝下一寸許,氣衝卻是胃經穴,鼠鼷之上一寸主,鼠鼷橫骨端盡處,相去中行四寸止,章門下脘旁九寸,肘尖盡處側臥取,期門又在巨闕旁,四寸五分無差矣。

白話文:

足部經絡穴位說明:

足大趾端名大敦,行間大趾縫中存。

  • 大腳趾的末端叫做大敦穴,大腳趾縫隙中是行間穴。

太衝本節後二寸,跟前一寸號中封。

  • 從腳趾根部算起,往腳背方向兩寸的地方是太衝穴,腳跟前方一寸的地方是中封穴。

蠡溝踝上五寸是,中都踝後七寸中。

  • 從腳踝向上五寸的地方是蠡溝穴,腳踝後方七寸的地方是中都穴。

膝關犢鼻下二寸,曲泉曲膝盡橫紋。

  • 膝蓋關節下方兩寸的地方是犢鼻穴,膝蓋彎曲時,橫紋盡頭的地方是曲泉穴。

陰包膝上方四寸,氣衝三寸下五里。

  • 膝蓋上方四寸的地方是陰包穴,氣衝穴向下三寸再往下五寸。

陰廉衝下有二寸,羊矢衝下一寸許。

  • 衝脈穴下方兩寸的地方是陰廉穴,衝脈穴下方一寸左右的地方是羊矢穴。

氣衝卻是胃經穴,鼠鼷之上一寸主。

  • 氣衝穴屬於胃經,位於鼠蹊部(大腿根部)上方一寸。

鼠鼷橫骨端盡處,相去中行四寸止。

  • 鼠蹊部橫骨末端,兩邊相距四寸的地方。

章門下脘旁九寸,肘尖盡處側臥取。

  • 章門穴位於下脘穴(腹部中間偏上)旁邊九寸,側臥取穴。

期門又在巨闕旁,四寸五分無差矣。

  • 期門穴位於巨闕穴(胸骨上緣)旁邊四寸五分的地方。

6. 病證解

腰痛,肝與腎通,乙癸同源也。㿉疝,脈繞陰器也。小腹腫,脈抵小腹也。嗌乾,脈循喉嚨也。面塵脫色,肝膽同病也。胸滿,脈貫膈也。嘔逆,脈挾胃也。飧泄,風火性急,不及消化也。狐疝,脈過陰器也。

白話文:

腰痛,是因為肝和腎的經絡相通,兩者源於同一個根本。

陰囊脹痛,是因為脈絡環繞在生殖器周圍。

小腹腫脹,是因為脈絡抵達小腹。

咽喉乾燥,是因為脈絡循行於咽喉部位。

臉部灰暗無光澤,表示肝和膽有共同的疾病。

胸部憋悶,是因為脈絡貫穿膈肌。

嘔吐逆氣,是因為脈絡影響胃部。

飧洩(水穀並下),是因為風火之氣性質急躁,未能充分消化食物所致。

狐疝,是因為脈絡超過了生殖器範圍。

7.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肝藏血,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臟腑之病)

諸風(肝主風木)眩運,(風火之象。)僵臥強直,驚癇,(諸風火上炎,筋脈受傷之證。)兩脅腫痛,胸肋滿痛,(肝脈貫膈布脅肋,腫痛、滿痛似屬標病,但肝為雷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則胸脅作痛皆火逆為之也,況經脈伏行之地,在內不在外,故屬之本病之類。

)疝痛,(標病中有㿗疝、小腹腫痛,而此列之本病,以腹中作痛,皆得名之為疝,非必下連睪丸也。)癥瘕,(血積為癥,氣聚為瘕。)女人經病。(血室屬於肝經。)

標病(經絡之病)

寒熱瘧,(同經。)頭痛吐涎,(脈上額,會於巔。)目赤,(脈上連目系。)面青,(脈行頰裡。)多怒,(怒必外見辭色,故為標病。)耳閉,(少陽脈入耳中,肝之表也。)頰腫,(脈行頰裡。)筋攣,(肝主筋。)卵縮,丈夫㿗疝,(脈繞陰器。)女人少腹腫痛,陰病。(脈抵小腹。)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屬五行中的木,膽火依附於肝臟,主導血液、眼睛、筋脈、呼吸和怒氣。

肝臟相關疾病可分為本病和標病。本病指的是臟腑病變,包括:諸風導致頭昏眼花、身體僵硬、抽搐、兩側脅肋腫痛、胸肋脹痛、疝痛、癥瘕和女性經期異常等。

標病指的是經絡病變,包括:寒熱瘧疾、頭痛流口水、眼睛發紅、臉色蒼白、易怒、耳朵堵塞、面頰腫脹、筋脈痙攣、睪丸萎縮、男性疝痛、女性小腹腫痛和婦科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