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附 (1)
附 (1)
1. 附
2. 奇經八脈歌
督脈起自下極腧,並於脊裡上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為陽脈海都綱要。
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喉承漿里,陰脈之海妊所謂,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與任督本於陰會,三脈並起而異行。
陽蹺起自足跟里,循外踝上入風池。
陰蹺內踝循喉嗌,本足陰陽脈別支。
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郄。
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郄金門穴。
帶脈周迴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所謂奇經之八脈,維繫諸經乃順常。
白話文:
【督脈】開始於人體最低部的穴位(下極腧),並沿著脊椎內部向上至風府穴,再經過腦、額、鼻,最終進入齦交穴,是陽性脈絡的重要主幹,有如大海般的深廣。
【任脈】起源於人體最底部的中極穴下方,往上穿過腹部,沿著喉部到達承漿穴,被視為女性懷孕時的重要脈絡,也就是陰脈之海。【衝脈】由胞宮開始,沿著脊椎中線行走,從腹部開始,會合咽喉,連接口脣。在女性身上,衝脈成為月經來潮的通道,即血室。衝脈和少陰腎經相伴而行,與任脈、督脈同樣起源於會陰穴,但行走路徑不同。
【陽蹺脈】從腳跟開始,沿著外踝向上至風池穴。
【陰蹺脈】則從內踝開始,沿著喉嚨,它是足部陰性和陽性脈絡的分支。
【陰維脈】起始於所有陰脈的交會處,發源於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
【陽維脈】起始於所有陽脈的交會處,起源於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
【帶脈】環繞腰部,會合於足少陽膽經的維道穴。 以上所述的奇經八脈,對人體的其它脈絡具有維繫的作用,使其運作正常。
3. 穴同名異類
一穴二名
後頂(一名交沖),強間(一名大羽)
竅陰(一名枕骨),腦戶(一名合顱)
曲鬢(一名曲發),腦空(一名顳顬)
顱囟(一名顱息),聽宮(一名多所聞)
瘈脈(一名資脈),素髎(一名面正)
水溝(一名人中),承漿(一名懸漿)
廉泉(一名舌本),風府(一名舌本)
上星(一名神堂),絲竹空(一名目髎)
睛明(一名淚孔),巨髎(一名巨窌)
肩井(一名膊井),淵液(一名泉液)
臑會(一名臑髎),大椎(一名百勞)
命門(一名屬累),風門(一名熱府)
巨闕(一名心募),期門(一名肝募)
腎俞(一名高蓋),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
天窗(一名窗籠),天鼎(一名天頂)
天突(一名天瞿),扶突(一名水穴)
天池(一名天會),人迎(一名五會)
缺盆(一名天蓋),俞府(一名輸府)
玉堂(一名玉英),神關(一名氣舍)
四滿(一名髓府),腹結(一名腸窟)
衝門(一名上慈宮),氣衝(一名氣街)
橫骨(一名曲骨端),輒筋(一名曲骨端)
陰都(一名食宮),陽輔(一名分肉)
水分(一名分水),水突(一名水門)
會陽(一名利機),會陰(一名屏翳)
商陽(一名純陽),太淵(一名太泉)
三間(一名少谷),二間(一名間谷)
陽谿(一名中魁),合谷(一名虎口)
少衝(一名經始),三里(一名手三里)
少澤(一名小吉),少海(一名曲節)
陽池(一名別陽),天泉(一名天濕)
蠡溝(一名交儀),支溝(一名飛虎)
中都(一名中郄),中封(一名懸泉)
陰包(一名陰胞),三陽絡(一名通門)
委中(一名血郄),陰交(一名橫戶)
漏谷(一名太陰絡),懸鐘(一名絕骨)
血海(一名百蟲窠),地機(一名脾舍)
下廉(一名下巨虛),上廉(一名上巨虛)
伏兔(一名外句),陰市(一名陰鼎)
照海(一名陰蹺),太谿(一名呂細)
崑崙(一名下崑崙),金門(一名梁關)
附陽(一名付陽),飛揚(一名厥陽)
環跳(一名臏骨),僕參(一名安邪)
湧泉(一名地衝),申脈(一名陽蹺)
一穴三名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
禾髎(一名長顪,一名禾窌。)
客主人(一名上關,一名客主。)
瞳子髎(一名前關,一名太陽)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遍肩。)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膻中(一名亶中,一名元見。)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𩨗。)
上脘(一名上管,一名胃脘。)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
中府(一名府中俞,一名肺募。)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
白話文:
穴位同名異稱
一個穴位有兩個名稱:
- 後頂穴,又稱交沖穴。
- 強間穴,又稱大羽穴。
- 竅陰穴,又稱枕骨穴。
- 腦戶穴,又稱合顱穴。
- 曲鬢穴,又稱曲發穴。
- 腦空穴,又稱顳顬穴。
- 顱囟穴,又稱顱息穴。
- 聽宮穴,又稱多所聞穴。
- 瘈脈穴,又稱資脈穴。
- 素髎穴,又稱面正穴。
- 水溝穴,又稱人中穴。
- 承漿穴,又稱懸漿穴。
- 廉泉穴,又稱舌本穴。
- 風府穴,又稱舌本穴。
- 上星穴,又稱神堂穴。
- 絲竹空穴,又稱目髎穴。
- 睛明穴,又稱淚孔穴。
- 巨髎穴,又稱巨窌穴。
- 肩井穴,又稱膊井穴。
- 淵液穴,又稱泉液穴。
- 臑會穴,又稱臑髎穴。
- 大椎穴,又稱百勞穴。
- 命門穴,又稱屬累穴。
- 風門穴,又稱熱府穴。
- 巨闕穴,又稱心募穴。
- 期門穴,又稱肝募穴。
- 腎俞穴,又稱高蓋穴。
- 中膂內俞穴,又稱脊內俞穴。
- 天窗穴,又稱窗籠穴。
- 天鼎穴,又稱天頂穴。
- 天突穴,又稱天瞿穴。
- 扶突穴,又稱水穴。
- 天池穴,又稱天會穴。
- 人迎穴,又稱五會穴。
- 缺盆穴,又稱天蓋穴。
- 俞府穴,又稱輸府穴。
- 玉堂穴,又稱玉英穴。
- 神關穴,又稱氣舍穴。
- 四滿穴,又稱髓府穴。
- 腹結穴,又稱腸窟穴。
- 衝門穴,又稱上慈宮穴。
- 氣衝穴,又稱氣街穴。
- 橫骨穴,又稱曲骨端穴。
- 輒筋穴,又稱曲骨端穴。
- 陰都穴,又稱食宮穴。
- 陽輔穴,又稱分肉穴。
- 水分穴,又稱分水穴。
- 水突穴,又稱水門穴。
- 會陽穴,又稱利機穴。
- 會陰穴,又稱屏翳穴。
- 商陽穴,又稱純陽穴。
- 太淵穴,又稱太泉穴。
- 三間穴,又稱少谷穴。
- 二間穴,又稱間谷穴。
- 陽谿穴,又稱中魁穴。
- 合谷穴,又稱虎口穴。
- 少衝穴,又稱經始穴。
- 三里穴,又稱手三里穴。
- 少澤穴,又稱小吉穴。
- 少海穴,又稱曲節穴。
- 陽池穴,又稱別陽穴。
- 天泉穴,又稱天濕穴。
- 蠡溝穴,又稱交儀穴。
- 支溝穴,又稱飛虎穴。
- 中都穴,又稱中郄穴。
- 中封穴,又稱懸泉穴。
- 陰包穴,又稱陰胞穴。
- 三陽絡穴,又稱通門穴。
- 委中穴,又稱血郄穴。
- 陰交穴,又稱橫戶穴。
- 漏谷穴,又稱太陰絡穴。
- 懸鐘穴,又稱絕骨穴。
- 血海穴,又稱百蟲窠穴。
- 地機穴,又稱脾舍穴。
- 下廉穴,又稱下巨虛穴。
- 上廉穴,又稱上巨虛穴。
- 伏兔穴,又稱外句穴。
- 陰市穴,又稱陰鼎穴。
- 照海穴,又稱陰蹺穴。
- 太谿穴,又稱呂細穴。
- 崑崙穴,又稱下崑崙穴。
- 金門穴,又稱梁關穴。
- 附陽穴,又稱付陽穴。
- 飛揚穴,又稱厥陽穴。
- 環跳穴,又稱臏骨穴。
- 僕參穴,又稱安邪穴。
- 湧泉穴,又稱地衝穴。
- 申脈穴,又稱陽蹺穴。
一個穴位有三個名稱:
- 絡卻穴,又稱強陽穴,又稱腦蓋穴。
- 禾髎穴,又稱長顪穴,又稱禾窌穴。
- 客主人穴,又稱上關穴,又稱客主穴。
- 瞳子髎穴,又稱前關穴,又稱太陽穴。
- 頰車穴,又稱機關穴,又稱曲牙穴。
- 聽會穴,又稱聽河穴,又稱後關穴。
- 肩髃穴,又稱中肩井穴,又稱遍肩穴。
- 脊中穴,又稱神宗穴,又稱脊俞穴。
- 膻中穴,又稱亶中穴,又稱元見穴。
- 鳩尾穴,又稱尾翳穴,又稱𩩲𩨗穴。
- 上脘穴,又稱上管穴,又稱胃脘穴。
- 中脘穴,又稱太倉穴,又稱胃募穴。
- 氣海穴,又稱脖胦穴,又稱下肓穴。
- 氣穴,又稱胞門穴,又稱子戶穴。
- 中府穴,又稱府中俞穴,又稱肺募穴。
- 勞宮穴,又稱五里穴,又稱掌中穴。
- 大赫穴,又稱陰維穴,又稱陰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