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歸》~ 卷上 (9)
卷上 (9)
1.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胃屬土,主容受,為水穀之海。
本病(臟腑之病)
噎膈反胃,(有火則噎膈,無火則反胃。中滿腫脹,同經。)嘔吐,(聲物俱出,胃寒熱皆然。)瀉痢,(濕熱下行於腸。)霍亂腹痛,(脾胃俱病。消中善飢,同經。)不消食,(脾不為胃用。)傷飲食,(胃病累脾。)胃管當心,痛支兩脅。(木剋土,兼少陽病也。)
標病(經絡之病)
發熱蒸蒸,身前熱,身後寒,(同經。)發狂譫語,(必兼登高棄衣諸證,身熱四肢實,故屬標病。)咽痹,(咽,胃系也。)上齒痛,(脈入齒。)口眼喎斜,(脈挾口,且過睛明穴也。)鼻痛鼽衄,(同經。)赤皶。(脈起交頞。)
白話文: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胃屬於土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容納及接收食物,被稱作水穀之海。
在臟腑層面的疾病如下:
噎膈反胃:如果有火氣會導致噎膈,若無火氣則會反胃。中間部位飽脹或腫脹,也是相同經絡的問題。 嘔吐:聲音與物質同時排出,無論胃部是寒還是熱都會發生此情況。 瀉痢:濕熱向下影響到腸道。 霍亂及腹痛:這表示脾胃都生病了。容易感到餓且快速消耗食物,也屬於同一經絡的問題。 消化不良:因為脾不能幫助胃運作。 飲食傷害:胃的疾病影響到了脾。 胃痛會延伸到心臟位置,並延伸至兩側脅部。(肝剋制脾,這同時也是少陽病的特徵。)
在經絡層面的疾病如下:
發熱且身體前部熱,後部冷,這屬於同一經絡的問題。 發狂且胡言亂語,必定伴隨攀爬高處和脫衣等行為,身熱且四肢堅硬,因此歸屬於經絡層面的病狀。 咽喉疼痛,因為咽喉是胃的連接部分。 上排牙齒疼痛,因為經絡進入到牙齒。 口眼歪斜,因為經絡經過口邊,且通過睛明穴。 鼻子疼痛、鼻塞或流鼻血,這屬於同一經絡的問題。 面部紅斑,因為經絡起始於額頭交界處。
2. 治法解
胃實瀉之
胃主容受,然太實則中焦阻塞,上下不通,故用瀉,下分二法。
濕熱:熱盛則濕者化而為燥,故用下法。
大黃(盪滌腸胃,下燥結,去瘀熱。)芒硝(潤燥軟堅,盪滌腸胃。)
飲食:重者用下,輕者用消。
巴豆(去臟腑沉寒,下冷積。)神麯(化水穀,消積滯。)山楂(消食磨積,化油膩滯。)阿魏(入脾胃,消肉積。)硇砂(消食破瘀,治肉積。)鬱金(下氣破血。)三稜(破血消積。)輕粉(劫痰涎,消積滯。)
胃虛補之
土喜沖和,或熱或寒,皆傷正氣、耗津液,故用補,下分二法。
濕熱:氣虛濕勝,濕勝熱生,去濕即所以去熱,熱去而正氣自生。
蒼朮(燥胃除濕。)白朮(燥濕和中。)半夏(除濕化痰。)茯苓(滲濕行水。)橘皮(導滯消痰。)生薑(調中暢胃,開痰下食。)
寒濕:脾中之陽氣不足。則胃中之津液不行。補陽乃以健脾,亦以燥胃,故寒去而濕出,乃能上輸津液,灌溉周身。
乾薑(逐寒邪,燥脾濕,除胃冷。)附子(補真陽,逐寒濕。)草果(健脾暖胃,燥濕祛寒。)官桂(補命門火,抑肝扶脾。)丁香(溫胃補腎。)肉果(理脾暖胃,逐冷祛痰。)人參(補陽氣,扶脾土。)黃耆(補中益氣,壯脾強胃。)
本熱寒之
不言本寒者,治寒濕之法,已見上條也。
降火:土生於火,火太過則土焦,降心火乃以清胃熱。
石膏(足陽明經大寒之藥。)地黃(苦寒入心。瀉丙火。)犀角(瀉心火,清胃熱。)黃連(瀉心火,厚腸胃。)
標熱解之
邪入陽明則病在肌肉,寒變為熱,故不言標寒。
解肌:陽明主肌肉,邪及肌肉,已不在表,故用解不用發。
升麻(表散風寒,足陽明引經藥。)葛根(入陽明經,開腠發汗。)豆豉(發汗解肌,調中下氣。)
白話文:
【治療方法解析】
處理胃部過度充實的狀況,我們會使用瀉法來解決。因為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食物,但如果太過充實,會導致中焦部位阻塞,上下消化道無法順利運作,因此,我們會使用瀉法,具體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來應對。
一、對於濕熱的情況,當熱氣旺盛時,濕氣會轉化為燥熱,這時我們會採用下法,即利用藥物幫助排便,來清除體內的燥熱。例如,大黃可以清潔腸胃,消除燥熱,以及瘀熱;芒硝則有助於潤滑腸胃,使硬便軟化,從而幫助排便。
二、對於飲食引起的問題,如果症狀嚴重,我們會使用下法;如果症狀較輕,則會使用消法。例如,巴豆可用於去除體內深層的寒氣,並幫助排出冷積;神麯能幫助消化食物,消除積滯;山楂可以助消化,消除油脂類食物引起的滯留;阿魏和硇砂能消除肉類食物引起的積滯;鬱金和三稜可以幫助活血化瘀;輕粉則能幫助消除痰涎和積滯。
對於胃虛的狀況,我們會使用補法。因為脾胃喜歡溫和的環境,不管是過熱還是過寒,都會損傷正氣,消耗津液,因此,我們會使用補法,同樣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來應對。
一、對於濕熱的情況,當氣虛且濕氣過重時,濕氣會產生熱氣,所以我們會先去除濕氣,這樣也就去除了熱氣,當熱氣消失後,正氣自然就會恢復。
二、對於寒濕的情況,當脾臟中的陽氣不足時,胃中的津液就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我們會通過補充陽氣來強健脾臟,同時也能燥化胃部,這樣就能夠驅散寒氣和濕氣,進而能夠向上輸送津液,滋養全身。
對於原本就有熱氣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處理。至於原本就有寒氣的情況,處理濕寒的方法已在前面的說明中提及。
對於降火的情況,由於脾胃是由心火生成,如果心火過旺,脾胃就會受到燒灼,因此我們會通過降低心火來清熱胃熱。
最後,對於表面的熱氣,我們會選擇解熱的藥物來處理。當邪氣進入陽明經脈,疾病就會影響到肌肉,寒氣也會轉變為熱氣,所以這裡不會再提到標寒的處理方式。
對於解肌的情況,陽明經脈主要負責肌肉,當邪氣影響到肌肉時,已經不再處於表層,因此我們會選擇解法而不是發汗法。
3. 脾經第四
(是經起於隱白穴,終於大包穴。)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起始於腳大拇指的隱白穴,終止於腋下的大包穴。
足太陰脾經,開始於大趾尖端,沿著腳趾內側的肉邊緣,經過核骨後方,向上到內踝前方,再沿小腿內側往上,繞過脛骨後方,穿過肝經前方,上行至膝蓋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連結脾臟,並絡通胃腑,再向上穿透膈肌,夾住咽喉,連接舌根,散佈在舌下。其中一分支,又從胃部分出,向上穿透膈肌,注入心中。如果這條經絡發生問題,就會出現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滿,常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感覺舒緩,全身感到沉重等症狀。
主要負責脾臟相關疾病,如舌根疼痛,身體無法活動自如,吞嚥困難,心情煩躁,心下急痛,慢性腹瀉,尿量減少,黃疸,難以入眠,站立時大腿及膝蓋內側會腫脹麻木,以及腳大拇指失去功能等。對於這些病症,若病情嚴重就施以瀉法,病情虛弱就施以補法,若因熱邪所致就快速針刺,若因寒邪所致就留針,若局部凹陷就施以艾灸,若既不嚴重也不虛弱,就按經絡本身特性來治療。病情嚴重者,寸口脈搏比人迎脈大三倍;病情虛弱者,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