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三焦經第十

(是經起於關衝穴,終於耳門穴。)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三焦手少陽經脈解說

三焦手少陽經脈,起於小指與無名指末端,向上循行經過兩指之間,沿著手腕外側,穿過手臂外側兩骨之間,上行至肘部,沿著手臂外側上行至肩部,在肩部與足少陽經脈交匯後,進入鎖骨上窩,佈散於胸部中央,連接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循行於三焦經脈。

其中有一分支,從胸部中央向上穿過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至耳後,直上耳上角,再向下彎曲至面頰,抵達下頜。另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穿出耳前,經過客主人穴前,與面頰交匯,到達眼角。

當此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時,容易出現耳聾、頭昏腦脹、喉嚨腫痛、喉嚨發緊等症狀。如果因氣血失調而生病,患者可能會出現出汗、眼角疼痛、面頰腫脹、耳後、肩部、手臂外側疼痛,以及小指和無名指無力的症狀。

治療方法:針對以上症狀,應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採用瀉法、補法、疾法、留法、灸法等治療方法。如果病情較重,脈象表現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則應採用瀉法;如果病情較輕,脈象表現為人迎脈比寸口脈小,則應採用補法。

總之,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恢復經脈氣血的正常運行。

2. 經絡解

三焦手少陽之脈,受手厥陰之交,起於第四指之端關衝穴,上出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歷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至天井穴,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濼,行手太陰之裡、手陽明之外,上肩循臂臑,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秉風、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之上焦,散布絡繞於心包絡,乃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附右腎而止。

其支行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上耳後,經翳風、瘈脈、顱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釐、頷厭,及過陽白、睛明,屈曲耳頰至䪼,會顴髎之分。其又支者,從耳後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和髎,卻出至目銳眥,會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膽經也。

白話文:

三焦經是手少陽經脈,與手厥陰經交匯,起於第四指指尖關衝穴,向上經過歷液門、中渚穴,沿著手腕外側的陽池穴,穿過手臂外側兩骨之間,經過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到達天井穴。從天井穴向上沿著手臂外側,經過清冷淵、消濼,走入手太陰經內側,穿過手陽明經外側,上至肩膀,沿著手臂外側,經過肩髎、天髎,與足少陽經交匯,經過秉風、肩井,下降至缺盆,又從足陽明經外側,與膻中穴交匯,佈滿心包絡,再穿過膈肌,連接膀胱經,約束下焦,附著在右腎,最終止於右腎。

三焦經有分支,從膻中穴向上經過缺盆,到達頸部,經過大椎,沿著天牖穴,上至耳後,經過翳風、瘈脈、顱囟,直達耳上角的角孫穴,經過懸釐、頷厭,再經過陽白、睛明,彎曲至耳頰,與顴髎穴分支交匯。另一分支從耳後翳風穴進入耳中,經過聽宮,再經過耳門、和髎,從眼角外側穿出,與瞳子髎穴交匯,沿著絲竹空穴,最終與足少陽膽經交匯。

3. 三焦經諸穴歌

手少陽三焦之脈,二十三穴之間。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通連,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相聯,天髎處天牖之下,翳風讓瘈脈居先,顱囟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和髎接焉,耳門既闢,經穴已全。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的脈絡,共有二十三個穴位。其中包含:關衝穴、液門穴、中渚穴、陽池穴、外關穴、支溝穴、會宗穴、三陽絡穴、四瀆穴、天井穴、清冷淵穴、消濼穴、臑會穴、肩髎穴、天髎穴、處於天牖之下、翳風穴、讓瘈脈、顱囟、定穴、角孫、近耳穴、絲竹空穴、和髎穴、耳門穴。

這些穴位從頭部至臂部,順序依次為:從顱囟開始,經過角孫、耳門,直到臂部的各個穴位,包括了所有必要的經穴。

4. 分寸歌

無名之外端關衝,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陽池腕上之陷中,外關腕後方二寸,腕後三寸支溝容,腕後三寸內會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後四寸三陽絡,四瀆肘前五寸著,天井肘外大骨後,骨罅中間一寸摸,肘後二寸清冷淵,消濼對腋臂外落,臑會肩前三寸量,肩髎臑上陷中央,天髎缺盆陷處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風耳後尖角陷,瘈脈耳後青脈現,顱囟亦在青絡脈,角孫耳廓中間上,耳門耳前起肉中,禾髎耳前動脈張,欲知絲竹空何在,眉後陷中仔細量。

白話文:

無名指外側關節處為關衝穴,手掌小指根部凹陷處為液門穴,小指根部下方一寸處為中渚穴,手腕上凹陷處為陽池穴,手腕後方二寸處為外關穴,手腕後方三寸處為支溝穴,手腕後方三寸內側為會宗穴,手掌心中央為勞宮穴,手腕後方四寸處為三陽絡穴,肘前五寸處為四瀆穴,肘外側骨頭後方凹陷處為天井穴,肘後二寸處為清冷淵穴,腋窩下方臂外側為消濼穴,肩膀前側三寸處為臑會穴,肩膀上方凹陷處為肩髎穴,鎖骨上方凹陷處為天髎穴,耳朵後方邊緣處為天牖穴,耳朵後方凹陷處為翳風穴,耳朵後方青筋明顯處為瘈脈穴,頭頂囟門處為顱囟穴,耳朵外緣上方為角孫穴,耳朵前方肉中為耳門穴,耳朵前方動脈附近為禾髎穴,眉毛後方凹陷處為絲竹空穴。

5. 病證解

耳聾渾焞,脈入耳中也。嗌腫喉痹,脈上項也。汗出,汗為心液,三焦為心包之表也。目銳眥痛,脈至銳眥也。耳後肩臑肘臂外痛,小指次指不用,脈所經之地也。以上皆經病,未及腑病也。

白話文:

【耳聽力喪失,脈搏進入耳內。咽喉腫脹喉頭阻塞,脈搏上達頸部。出汗,汗是心的液體,三焦是心包的外層。眼尖疼痛,脈搏到達眼尖。耳後、肩頭、肘、手臂外側疼痛,小拇指和次拇指無法使用,都是脈搏經過的地方。以上都是經絡疾病,尚未涉及腑臟疾病。】

6.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三焦為相火之用,分布命門元氣,主升降出入,遊行天地之間,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號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臟腑之病)

諸熱瞀瘈,(腑臟同病。)暴病暴卒暴喑,(火性急烈也。)躁擾狂越,譫妄驚駭,(腑臟同病,)諸血溢血泄,(火盛則血熱妄行。)諸氣逆衝上,(火性炎上。)諸瘡瘍,(同臟病。)痘疹瘤核。(亦瘡瘍之類。)

三焦本病,上已詳敘。以下六條,皆他臟他腑之病,諸經已載,此復詳敘三焦條下者,以三焦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無所不貫故也。

上(上謂心肺胸膈上脘諸經)熱則喘滿,諸嘔吐酸,胸痞脅痛,食飲不消,頭上汗出。

白話文:

三焦是相火運作的通道,將命門元氣分佈全身,掌管升降出入,在天地間循環流動,統轄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的氣息,被稱為中清之府。上焦負責吸納,中焦負責轉化,下焦負責排泄。

這種疾病(臟腑病)表現為各種熱症,如昏迷抽搐,(腑臟同時患病。)突然發病、猝死、突然失語,(火性急烈。)心神不寧、狂躁失控、胡言亂語、驚恐不安,(腑臟同時患病,)各種出血、血溢、血泄,(火盛則血熱妄行。)各種氣逆上衝,(火性炎上。)各種瘡瘍,(與臟病相關。)痘疹、瘤核。(也是瘡瘍的一種。)

三焦本身的病症已在上文詳細敘述。以下六條,都是其他臟腑的疾病,其他經書已有記載,這裡再詳細說明是因為三焦統轄五臟六腑、營衛經絡,貫通全身,無所不包。

上焦(上焦指心、肺、胸膈、上脘等部位的經絡)熱則喘滿,各種嘔吐、泛酸,胸悶脅痛,飲食不消化,頭上冒汗。

中(中謂脾胃兩經)熱則善飢而瘦,解㑊,(尺脈緩澀謂之解㑊。)中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上下關格不通,霍亂吐利。

下(下謂肝腎大小腸膀胱諸經)熱則暴注下迫,水液渾濁,下部腫滿,小便淋瀝或不通,大便閉結,下痢。

上寒(三焦屬火,火實則熱,火虛則寒)則吐飲食痰水,胸痹,前後引前,食已還出。

中寒則飲食不化,寒脹,僅胃吐水,濕瀉不渴。

下寒則二便不禁,臍腹冷,疝痛。

標病(經絡之病)

惡寒戰慄,如喪神守,(同本臟病。)耳鳴耳聾,嗌乾喉痹,(同經。)

諸病胕腫疼酸,(本經在手,但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不行,下注而為胕腫。)驚駭,(驚必兼搐,證見手足,故屬標病。)手小指次指不用。(同經。)

白話文:

脾胃經絡有熱,就會容易感到飢餓並且消瘦,脈象緩慢而澀,腹部感到脹滿,肚子很大,各種疾病都有聲音,敲打起來就像敲鼓一樣,上下關節都不通暢,還會出現霍亂、嘔吐和腹瀉。

肝腎、大小腸、膀胱等經絡有熱,就會出現突然的腹瀉和下墜感,水液混濁,下腹部腫脹,小便滴滴答答或者完全不通暢,大便排泄困難,還會出現腹瀉。

三焦屬火,火盛則熱,火虛則寒,三焦經絡有寒,就會出現嘔吐食物、痰水,胸部疼痛,疼痛感從前胸向後背蔓延,吃完東西就吐出來。

脾胃經絡有寒,就會出現食物消化不良,腹部寒涼脹滿,只會嘔吐水,腹瀉但不口渴。

肝腎、大小腸、膀胱等經絡有寒,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肚臍和腹部寒冷,疝氣疼痛。

經絡疾病的症狀:

畏寒發抖,如同失魂落魄,耳朵發出嗡嗡聲或耳聾,咽喉乾燥疼痛,手指的小指和無名指失去知覺。

各種疾病都會出現肢體腫脹、疼痛、酸脹,驚嚇,手腳抽搐,小指和無名指失去知覺。

7. 治法解

實火瀉之

三焦屬火,邪氣有餘則實,故用瀉,下分三法。

汗:實在表則發汗,亦兼諸經解表之法。

麻黃(足太陽,手少陰、陽明汗藥。)柴胡(少陽汗藥。)葛根(手足陽明汗藥。)荊芥(足厥陰經汗藥。)升麻(陽明、太陰汗藥。)薄荷(足厥陰經汗藥。)羌活(足太陽,足少陰、厥陰汗藥。)石膏(足陽明、手太陰、三焦汗藥。)

白話文:

三焦屬火,如果邪氣過盛就會形成實火,因此需要用瀉法來治療,分為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汗法,針對表證實火,可以用發汗藥來治療,這些藥物也兼具解表的效果。常用藥物包括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實在上焦,則用吐法。

瓜蒂(吐風熱痰涎,上膈宿食。)食鹽(辛溫能湧吐。)齏汁(酸鹹吐痰飲宿食。)

下:實在中焦、下焦,則用下法。

大黃(大瀉血分實熱,下有形積滯。)芒硝(盪滌三焦腸胃實熱。)

虛火補之

虛火謂火不足之證,即寒也,故溫之所以為補。

上焦

人參(甘溫補肺。)天雄(補下焦以益上焦。)桂心(苦入心。)

中焦

人參(益土生金。)黃耆(補中益氣。)丁香(溫胃。)木香(和脾氣。)草果(健脾暖胃。)

白話文:

如果病症在身體的上部,就應該使用吐法。例如,瓜蒂可以吐出風熱痰涎和上膈的宿食,食鹽性辛溫,也能湧吐;齏汁酸鹹,可以吐出痰飲和宿食。

如果病症在身體的中部或下部,就應該使用下法。例如,大黃可以瀉血分實熱,並下有形積滯;芒硝可以盪滌三焦腸胃實熱。

虛火則需要用補法來治療。虛火指的是火不足,也就是寒,因此要用溫補的方法。

上焦虛火可以用人參來補肺,天雄可以補下焦以益上焦,桂心苦入心。

中焦虛火可以用人參益土生金,黃耆補中益氣,丁香溫胃,木香和脾氣,草果健脾暖胃。

下焦

附子(補命門相火。)肉桂(入肝腎血分,補命門相火。)硫黃(補命門真火不足。)人參(得下焦引藥補三焦。)沉香(入命門,暖精壯陽。)烏藥(治膀胱冷氣。)破故紙(入命門,補相火。)

本熱寒之

不言本寒者,虛火即寒,省文也。實火亦熱,但前言瀉法,此不用瀉而用寒,則本熱不必皆實火,瀉熱亦不止汗、吐、下三法也,參看具有精義。

上焦

黃芩(酒炒,上行瀉肺火。)連翹(瀉心火與心包火。)梔子(瀉心肺熱。)知母(上清肺金而瀉火。)元參(散浮游之火。)石膏(色白入肺。)生地黃(瀉心火。)

白話文:

下焦

  • 附子(補益命門之相火。)
  • 肉桂(進入肝腎血分,補益命門之相火。)
  • 硫黃(補益命門之真火不足。)
  • 人參(藉由下焦引導藥力,補益三焦。)
  • 沉香(進入命門,溫暖精氣,壯陽。)
  • 烏藥(治療膀胱寒氣。)
  • 破故紙(進入命門,補益相火。)

本熱寒之

不言本寒者,虛火即寒,此處省略文字。實火亦熱,但之前談論的是瀉法,這裡不用瀉法而用寒性藥物,因此本熱不一定都是實火,瀉熱也不僅限於汗、吐、下三種方法。請參看,這裡面蘊含著精妙的道理。

上焦

  • 黃芩(酒炒後,上行瀉肺火。)
  • 連翹(瀉心火與心包火。)
  • 梔子(瀉心肺之熱。)
  • 知母(上清肺金,瀉火。)
  • 元參(散去浮游之火。)
  • 石膏(色白入肺。)
  • 生地黃(瀉心火。)

中焦

黃連(為中部之使。)連翹(兼除手足少陽、手陽明濕熱。)生芐(隨他藥能治諸經血熱。)石膏(足陽明大寒之藥。)

下焦

黃柏(瀉膀胱相火。)知母(瀉腎火。)生芐(入手太陽、陽明,治溺血、便血。)石膏(兼入三焦。)丹皮(瀉肝腎火。)骨皮(瀉肝腎虛熱。)

標熱散之

三焦經脈在上,且少陽居表裡之間,無所謂寒也,故不言標寒。

解表:解表亦是汗法,但前通言諸經汗法,此則專指本經言,故前條首言麻黃,而此條首言柴胡,不用麻黃也。

柴胡(少陽表藥。)細辛(少陰本藥,辛益肝膽,可通少陽。)荊芥(肝經表藥,可通少陽。)羌活(肝經表藥,可通少陽。)葛根(陽明表藥,能升陽散火。)石膏(三焦表藥。)

白話文:

中焦

黃連(作為中焦的使者。)連翹(兼具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手足少陽、手陽明經的濕熱。)生芐(隨同其他藥物能治療諸經的血熱。)石膏(足陽明經的大寒藥物。)

下焦

黃柏(瀉膀胱相火。)知母(瀉腎火。)生芐(入足太陽、陽明經,治尿血、便血。)石膏(兼入三焦經。)丹皮(瀉肝腎之火。)骨皮(瀉肝腎虛熱。)

標熱散之

三焦經脈位於上焦,且少陽經位於表裡之間,並不存在寒症,因此不言標寒。

解表

解表也是一種汗法,但之前論述的是諸經的汗法,而此處專指本經的汗法,因此之前首言麻黃,而此處首言柴胡,不用麻黃。

柴胡(少陽表藥。)細辛(少陰經藥,辛味可以益肝膽,可通少陽經。)荊芥(肝經表藥,可通少陽經。)羌活(肝經表藥,可通少陽經。)葛根(陽明表藥,能升陽散火。)石膏(三焦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