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心經第五

(是經起於極泉穴,終於少衝穴。)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起始於極泉穴,終止於少衝穴。

手少陰心經,起始於心臟,從心臟出來,屬於心繫(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的組織),向下貫穿膈肌,聯繫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繫向上夾著咽喉,連接到眼睛的組織。它的主幹,又從心繫向上到達肺部,再向下穿出腋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方,到達肘部內側,再沿著前臂內側後緣,抵達手掌後面的尖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的內側,到達指尖。如果這條經絡有問題,就會出現喉嚨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的症狀,這被稱為臂厥。

心經主導心臟相關疾病,如眼睛黃色,脅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掌心熱痛等。對於這些病症,如果是實證就用瀉法治療,虛證就用補法治療,熱證就用速刺法,寒證就用留針法,若局部凹陷就用灸法,若既非實證亦非虛證,就根據經絡本身來調理。實證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虛證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2. 經絡解

心系有二,其一上通於肺;其一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心通五臟系也。手腕下胛為銳骨。

手少陰經受足太陰脾之交,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系。以上二脈,一下行,一上行,皆伏行於內者也。其直者,出行於外,亦經脈也。

從心系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穴,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銳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小腸。蓋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白話文:

內容大意如下:

人體內的心臟系統有兩個主要部分,一個向上連接到肺部,另一個則由肺葉向下,經過曲折的路徑到背後,並且和脊椎旁的細微網絡相連,進而與腎臟相通,這部分位於人體的第七節脊椎間,因為心臟與五臟都有連結。手腕下方的突出骨頭被稱作銳骨。

手少陰心經受到足太陰脾經的交匯影響,起源於心臟,沿著任脈的外側行走,屬於心臟系統的一部分,穿過膈肌,位於肚臍上方約二寸的地方,聯繫小腸。其分支從心臟系統出發,沿著任脈的外側向上行走,夾在咽喉兩側,聯繫眼睛。以上這兩條脈絡,一條下行,一條上行,都是在體內潛行的脈絡。其直行的部分,則是沿著體錶行走的經脈。

從心臟系統上至肺臟,再由腋下穿出,抵達極泉穴,自極泉穴往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行走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方,經過青靈穴,沿著肘部內側,抵達少海穴,自少海穴往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歷靈道、通裏等穴位,直至手掌後端的銳骨末端,經過陰郄、神門等穴位,進入手掌內側,直到少府穴,沿著小指末端的少沖穴結束,然後交接到手太陽小腸經。因為心臟是主管全身的重要器官,地位高於其他臟器,所以它的脈絡交接和傳導,不需要經過分支或旁支的輔助。

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

3.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深,自靈道通里而達,過陰郄神門而迎,抵於少府,少衝可尋。

白話文:

在手少陰心經上,總共有九個穴位。這些穴位從極泉開始,然後是青靈和少海,這些位置都較為深沉。接著,穴位的走向經過靈道、通裏,再來會經過陰郄和神門。最後,會抵達少府,而最後一個穴位少衝也就能夠找到了。

4. 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五分容,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銳骨隆,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心經從極泉穴開始,位於腋下的肌肉之間,脈絡進入胸部。青靈穴在肘部上方三寸的位置。少海穴則在肘部後方,距離五分。靈道穴在手掌後方約一寸半處。通裏穴在手腕後方一寸的位置。陰郄穴則在手腕後方半寸處。神門穴在手掌後方,靠近突出的骨頭。少府穴在關節後方,與勞宮穴成一直線。最後,少衝穴在小指的內側。

5. 病證解

嗌乾,脈上行挾嗌也。心痛,本臟之腑。其餘心痛,皆包絡痛也。渴而欲飲,心火內炎也。目黃,脈系目系也。脅痛,脈出腋下也。臑臂後廉痛,脈循臑臂後廉也。掌中熱痛,脈入掌內也。

心為五臟之主,邪不能幹,除真心痛外,所載皆經絡中病。此下即有本病,亦包絡之病,非本臟病也。況經絡相連,病證多同,故《內經》雖各詳經絡,而本草所載,兩經合一。今遵《內經》,仍各分一經。至於標本用藥,俱載包絡經中,心經不必另載。

白話文:

[病症解釋]

喉嚨乾燥,是因為氣血運行至咽喉部位。心臟疼痛,通常是心臟本身或其附屬組織的問題。其他類型的心痛,多半是包絡膜(心包)的疼痛。口渴想喝水,可能是心臟的火氣過旺。眼睛發黃,與眼睛周邊的血管有關。脅肋疼痛,可能源自於腋下的神經。手臂後側疼痛,是因為該處的神經受到影響。手掌灼熱或疼痛,是因為神經深入手掌內部。

心臟是五臟中的主宰,一般邪氣不易侵擾,除了真心痛之外,上述的症狀多是經絡疾病。即使出現原本的病症,那也是包絡膜的問題,而非心臟本身的疾病。況且,經絡互相聯繫,許多病症表現相似,因此《黃帝內經》雖然詳細描述各條經絡,但中藥典籍通常會將兩個經絡合併討論。現在我們遵循《黃帝內經》的方式,仍然將每個經絡獨立分析。至於治療原則和藥物使用,都記錄在包絡膜經絡中,無需再在心經中重複記載。]

6. 小腸經第六

(是經起於少澤穴,終於聽宮穴。)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起始於小指末端的少澤穴,終止於聽宮穴。

小腸的手太陽脈,起源於小指的尖端,沿著手的外側向上到手腕,穿過手背中央,直線往上沿著手臂骨的下方,穿出在肘部內側的兩根肌腱間,再沿著上臂外側後方,穿出肩部,繞過肩胛骨,交錯過肩部上方,進入胸腔的缺盆部位,聯繫到心臟,沿著咽喉下行到膈膜,抵達胃部,連接到小腸。它的分支,從缺盆部位沿著頸部上升到面頰,到達眼角,然後退回進入耳中。另一個分支,從面頰分開向上到眼眶下緣,抵達鼻子,到達眼角內側,斜向臉頰。

如果這條經絡有問題,可能會出現喉嚨疼痛,頜部腫脹,無法轉頭,肩膀感覺像是被拉扯,手臂好像要斷裂的情況。這條經絡主導與液體相關的疾病,例如耳聾,眼睛泛黃,面頰腫脹,以及頸部、頜部、肩膀、上臂、肘部、前臂外側和後側的疼痛。對於這些疾病,病情嚴重時要進行排泄治療,病情虛弱時要進行滋補,有熱症時要迅速處理,有寒症時要持久治療,若組織陷下則要使用灸法,若病情既不是太盛也不是太虛,就按經絡的原理來治療。病情嚴重時,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兩倍,病情虛弱時,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