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堂

《醫學指歸》~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間,乳後一寸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央,郄門去腕方五寸,間使腕後三寸量,內關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後兩筋間,勞宮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衝良。

白話文:

心包經的起點在天池穴,位置在乳頭後方約一寸,腋下約三寸處。天泉穴在脅下,曲腋下約二寸的位置。曲澤穴位於彎曲手肘時,出現的凹窩正中央。郄門穴距離手腕約五寸。間使穴在手腕後方約三寸的地方。內關穴離手腕只有二寸,在兩條主要肌腱之間。大陵穴則是在手掌後方,兩條主要肌腱之間。勞宮穴可以透過彎曲中指和無名指找到,就在手指根部。中衝穴則在中指的尖端。

2. 病證解

手心熱,脈行於掌中也。臂肘攣急,腋腫,胸脅支滿,皆脈所過之地也。憺憺大動,心宜靜而反動,本臟病也。面赤目黃。手少陰經病,心包絡脈所通也。喜笑不休,心在聲為笑,本臟病也。脈所生病,心主脈也。煩心心痛,本臟病也。掌中熱,即手心熱也。

以上經病多與心經相同,以經脈相近也。至於臟病,心經則無,而心包絡則有,以心臟不可受邪,凡病皆包絡相火受之也。《內經》分心與心主為兩經,本草言證治則合而為一。今遵《內經》,仍分為二,至本草所載,則附於心主條下,以本病屬於心主,標病兩經略同,治法亦兩經無異也。

白話文:

[病症解釋]

手心發熱,是因為脈絡在手掌中運行。手臂肘部緊繃疼痛,腋下腫脹,胸部和側腹部感到脹滿,這些都是脈絡經過的地方出現了問題。心臟應當平靜卻異常跳動,這是心臟本身的疾病。臉色紅潤,眼睛泛黃,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病變,心包絡脈循環的區域。持續開懷大笑,笑聲是心臟表達的方式,這同樣顯示心臟本身有問題。由脈絡引起的病症,心臟主管脈絡。心煩、心痛,這也是心臟本身的疾病。手掌發熱,就是手心發熱。

以上的經絡病症多與心經相似,因為它們的脈絡位置相近。至於臟腑的病症,心經並無此類記錄,但心包絡卻有,這是因為心臟不能直接承受邪氣,所有的病變都是由心包絡的相火來承受的。《內經》將心臟和心包絡視為兩個不同的經絡,然而,本草對症治療則將它們合併視為同一。現在我們遵循《內經》的說法,將其分為兩者,但對於本草記載的內容,我們將其附在心包絡的條目下,因為這些病症主要由心包絡負責,且標示的病症兩經相似,治療方法對兩經也沒有差異。

3.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心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心包之病)

諸熱瞀瘈,(心主火,火勝則目眩筋急。)驚惑譫妄,煩亂,(心藏神,心病則神亂。)啼笑罵詈,(與經言喜笑不休略同。)怔忡,(即心火病。)健忘,(心藏神。)自汗,(心主汗。)諸痛癢瘡瘍。(心主血,熱傷血也。)

標病(經絡之病)

肌熱,(熱在血分。)畏寒戰慄,(熱極似寒。)舌不能言,(心主言。)面赤目黃,心煩熱,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臂。(同經。)

白話文:

心臟藏神,是主宰我們體內的火氣,又稱君火。而包絡,也就是心包,相當於相火,它代替心臟執行功能,主管血液、言語、汗液及笑容。

當心包出現問題時,

各種因熱導致的意識模糊或抽搐,(因為心臟主火,火氣過旺會使眼睛眩暈,肌肉緊張。)出現驚嚇、精神混亂、胡言亂語,以及煩躁,(因為心臟藏神,心臟生病就會導致神智混亂。)無緣無故的大笑、咒罵,(這和經典上說的不停笑有類似性。)心悸,(這就是心火病。)記憶力減退,(因為心臟藏神。)自發性出汗,(心臟主汗。)各種疼痛、瘙癢或是皮膚疾病。(心臟主血,熱氣傷害了血液。)

當經絡出問題時,

身體肌肉發熱,(因為熱氣在血液中。)畏寒及寒戰,(熱到極點時,感覺像是寒冷。)無法說話,(心臟主管言語。)臉色紅潤、眼白泛黃,心煩意亂且感到熱,胸部、肋骨處飽滿,疼痛感延伸至腰部、背部、肩膀、手肘以及手臂。(這些都和心包經絡相關。)

4. 治法解

火實瀉之

心屬火,邪氣有餘則為火實,故用瀉,下分四法。

瀉子:土為火之子,瀉脾胃之熱,而心火自清。

黃連(苦寒瀉心火。王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大黃(大瀉血分實熱,入足太陰、足陽明。)

氣:火入上焦,則肺氣受傷,甘溫以益元氣,而熱自退,雖以補氣,亦謂之瀉火。火入下焦,則小腸與膀胱氣化不行,通水道、瀉腎火,正以導赤也。

甘草(生用瀉火,入涼劑則瀉邪熱。)人參(大補元氣,生亦瀉火。)赤茯苓(瀉熱行水,入小腸氣分。)木通(通小腸、膀胱,導濕熱從小便出。)黃柏(沉陰下降,瀉膀胱相火。)

血:火入血分則血熱,涼血所以瀉火。

丹參(色赤入心,破宿血,生新血。)丹皮(瀉血中伏火,涼血而生血。)生地黃(瀉心火,涼血而生血。)元參(壯水以制火。)

鎮驚:心藏神,邪入心包則神不安。化痰清熱,兼以重墜,亦鎮驚之義也。

硃砂(瀉心經邪熱,鎮心定驚。)牛黃(清心解熱,利痰涼驚。)紫石英(重以去怯,入心肝血分。)

神虛補之

心藏神,正氣不足則為神虛,故用補,下分三法。

補母:木為火之母,肝虛則無以生火,故補心必先補肝。

細辛(辛溫肝膽。)烏梅(味酸入肝。)棗仁(甘酸而潤,專補肝膽。)生薑(肝欲散,辛散所以補肝。)陳皮(辛能散,入厥陰行肝氣。)

氣:膻中為氣海,膻中清陽之氣不足,當溫以補之,即降濁升清,亦所以為補也。

桂心(苦入心,補陽活血。)澤瀉(利濕熱,濕熱既降,則清氣上行。)白茯苓(安心益氣,定魄安魂。)茯神(開心益智,安魂養神。)遠志(苦瀉熱,溫壯氣,能通腎氣上達於心。)石菖蒲(辛苦而溫,通竅補心。)

血:心主血,補心必先補血,生新去滯,皆所以為補也。

當歸(苦溫助心,為血中氣藥。)熟地黃(入手少陰、厥陰,生精血。)乳香(香竄入心,調氣和血。)沒藥(通滯血,補心虛。)

本熱寒之

不言本寒者,心虛則寒,上補虛條中已載,省文也。

瀉火:虛用甘寒,實用苦寒,瀉火之法,不外二端。

黃芩(苦入心,寒勝熱,瀉實火。)竹葉(甘寒瀉上焦煩熱。)麥冬(清心火,潤肺燥。)芒硝(苦寒除熱。)炒鹽(瀉熱潤燥補心。)

涼血:涼血亦不外瀉火,但瀉血中之火,則為涼血。

生地黃(入心瀉火,平諸血逆。)梔子(色赤入心,瀉心經邪熱。)天竺黃(入心經瀉熱豁痰。)

標熱發之

不言標寒者,心經在上,非寒邪所能幹,且心主血脈,邪入於脈,已非在表,有熱無寒可知。

散火:火鬱則發之,升散之藥,所以順其性而發之,與解表、發表之義不同。

甘草(入汗劑則解肌。)獨活(搜風去濕。)麻黃(發汗解肌,兼走手少陰。)柴胡(發表升陽,平少陰、厥陰邪熱。)龍腦(辛溫散熱。)

白話文:

【治療方法解析】

火實則需瀉之

心臟屬火,當邪氣過剩時,即會形成火實,因此治療上採用瀉法,以下細分為四種方式。

瀉子法:土是火的兒子,瀉脾胃的熱,心火自然得到清解。

黃連(具有苦寒的特性,可瀉心火。王海藏曾說:瀉心實際上是在瀉脾。)大黃(大量瀉血分的實熱,進入足太陰、足陽明經。)

氣法:當火進入上焦,肺氣就會受損,使用甘溫的藥物來增強元氣,熱度自然會退,雖然這是補氣的方式,但也被視為瀉火。若火進入下焦,小腸與膀胱的氣化功能就會受阻,需要疏通水道、瀉腎火,這正是為了引導赤色的火熱下行。

甘草(生用可以瀉火,加入涼劑中則能瀉邪熱。)人參(大補元氣,生用也能瀉火。)赤茯苓(瀉熱行水,進入小腸氣分。)木通(通小腸、膀胱,導濕熱從小便排出。)黃柏(具有沉陰下降的作用,瀉膀胱的相火。)

血法:當火進入血分,血就會變得熱,涼血就是為了瀉火。

丹參(色赤,進入心臟,能破舊血,生新血。)牡丹皮(瀉血中潛伏的火,涼血並促進新血生成。)生地黃(瀉心火,涼血並促進新血生成。)玄參(壯水以抑制火。)

鎮驚法:心臟藏神,邪氣進入心包則神不安。透過化痰清熱,加上重墜的藥物,也是鎮驚的一種方式。

硃砂(瀉心經的邪熱,鎮心定驚。)牛黃(清心解熱,利痰涼驚。)紫石英(因其重量能去除膽怯,進入心肝血分。)

神虛補之

心臟藏神,當正氣不足,即為神虛,因此使用補法,以下細分為三種方式。

補母法:木是火的母親,肝虛則無法生火,所以補心必須先補肝。

細辛(辛溫,對肝膽有益。)烏梅(味道酸,進入肝臟。)酸棗仁(甘酸而潤滑,專門補肝膽。)生薑(肝臟需要散開,辛散的特性有助於補肝。)陳皮(辛能散開,進入厥陰經,促進肝氣運行。)

氣法:膻中是氣海,膻中的清陽之氣不足,應使用溫補的方式,這同時也是降濁升清的方式,也可視為補法。

桂心(苦味進入心臟,補陽活血。)澤瀉(利濕熱,濕熱降低後,清氣自然上升。)白茯苓(安心益氣,定魄安魂。)茯神(開心益智,安魂養神。)遠志(苦瀉熱,溫壯氣,能將腎氣向上傳遞到心臟。)石菖蒲(辛苦而溫,通竅補心。)

血法:心臟主管血液,補心必須先補血,生新血和去瘀滯都是補血的方式。

當歸(苦溫,有助於心臟,是血中氣藥。)熟地黃(進入手少陰、厥陰經,生成精血。)乳香(香味穿透心臟,調氣和血。)沒藥(通瘀血,補心虛。)

本熱寒之

未提及本寒的原因是,心虛則寒,上述補虛的條目中已涵蓋,為簡化文字。

瀉火法:虛火用甘寒,實火用苦寒,瀉火的方法不外乎這兩種。

黃芩(苦味進入心臟,寒勝熱,瀉實火。)竹葉(甘寒,瀉上焦煩熱。)麥冬(清心火,潤肺燥。)芒硝(苦寒,除去熱度。)炒鹽(瀉熱潤燥補心。)

涼血法:涼血其實也屬於瀉火,只是瀉的是血中的火,即為涼血。

生地黃(進入心臟瀉火,平衡所有血液逆流。)梔子(色赤,進入心臟,瀉心經邪熱。)天竺黃(進入心經瀉熱豁痰。)

標熱發之

未提及標寒的原因是,心經位於上部,不易被寒邪侵襲,而且心臟主血脈,邪氣進入脈絡,已不在表面,有熱無寒的情況很明顯。

散火法:火鬱則需發散,使用升散的藥物,順應其性質來發散,與解表、發表的意義不同。

甘草(加入汗劑中可解肌。)獨活(搜風去濕。)麻黃(發汗解肌,兼走手少陰。)柴胡(發表升陽,平抑少陰、厥陰邪熱。)龍腦(辛溫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