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一部明代脈學經典的深度解析

明代醫學大家李時珍所著的《瀕湖脈學》,是一部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脈學專著。成書於嘉靖甲子上元日(1564年),此書的誕生源於作者對當時流行的脈學教材——高陽生《脈訣》——存有的諸多疑慮與批評。李時珍深感《脈訣》「鄙陋紕繆」,容易誤導醫者,使其「逮臻頒白,脈理竟昧」。有鑑於此,他「撮粹擷華」,博採眾家脈學之長,並結合個人的臨床經驗與深刻體悟,編撰了這部《瀕湖脈學》,旨在為習醫者提供一部清晰、實用的脈學指南。

此書不僅是李時珍醫學成就的體現,也是明代脈學發展的里程碑。它有效地綜合了前人的經驗,修正了流傳中的錯誤,並以獨特的體例和語言風格,極大地便利了脈學的學習與傳播。李時珍在序言中特別強調,儘管脈學是四診之一,且常被醫者和病家視為首要,但它實則「四診之末」,屬於「巧者爾」。他提醒讀者,真正的「上士」應「會其全」,必須備齊望、聞、問、切四診,方能全面了解病情,準確診斷。這也體現了李時珍廣博而務實的醫學觀。

《瀕湖脈學》全書僅一卷,內容結構精煉而條理分明,主要分為前後兩大部分。這種結構安排,使得核心脈象的學習與其他脈學相關知識的探討得以區分,各有所側重。

第一部分:核心脈象的精要論述

書中的前一部分,是李時珍本人的核心貢獻,集中論述了中醫脈診中最為關鍵的二十七種脈象。這些脈象涵蓋了浮、沉、遲、數、滑、澀、實、虛等基本脈,以及由此衍生和組合而成的各種複雜脈象。李時珍在論述這二十七脈時,採取了一種極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方式:

  1. 鮮明的語言與生動的比喻: 為了使抽象的脈象概念具體化,李時珍運用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每種脈的指下感覺。例如,描述浮脈時,他說它「如循榆莢」、「如水漂木」、「如捻蔥葉」;描述沉脈時,則喻為「如綿裹砂」、「如石投水」;形容滑脈是「如珠之應指」、「漉漉如欲脫」;而澀脈則「如輕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蠶食葉」。這些比喻源於生活,直觀易懂,幫助讀者在指尖建立起對不同脈象的切身感知。這種方式遠比乾巴巴的文字描述更具象、更利於記憶和體悟。

  2. 明確的脈象定義與來源: 李時珍在每種脈的開頭,常會引用前代經典如《脈經》、《素問》等對該脈的定義,並結合個人理解進行闡釋。他也會指出某些脈象的「法天」或「法地」之象,與四時、五臟、八卦等相聯繫,賦予脈象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儘管後人也指出其中結合八卦等有牽強之處,這是時代局限性)。

  3. 細緻的相類脈鑒別(相類詩): 在脈學學習中,最困難的往往是相似脈象之間的區分。李時珍為此專門編寫了「相類詩」。這些詩歌精闢地概括了形態相似但本質不同的脈象的鑒別要點。例如,在「浮脈」下,他將浮與芤、洪、虛、濡、散等脈進行對比,指出它們的異同;在「沉脈」下,則區分了沉、伏、牢、弱;「遲脈」下,比較了遲與緩、澀、虛、敗;「數脈」下,區分了數與緊、滑、促、動;「滑脈」下,強調了滑與數的不同;「澀脈」下,辨析了澀與微、濡、弱。這些鑒別點是臨床診斷的關鍵,通過詩歌形式呈現,大大提升了學習效率。

  4. 清晰的主病歸納(主病詩): 準確判斷脈象所反映的病證,是脈診的最終目的。李時珍將每種脈象的主要臨床意義和常見主病,特別是結合脈象的有力無力、兼脈、以及在寸、關、尺不同部位出現時所主之病,系統地歸納整理為「主病詩」。例如:

    • 浮脈主表證,有力多風熱,無力血虛;寸浮頭痛眩生風,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脈主里證,有力積並寒,無力虛與氣;寸沉痰鬱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並泄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 遲脈主寒證,有力冷痛,無力虛寒;寸遲上焦寒,關中寒痛,尺腎虛腰腳重。
    • 數脈主熱證,有力實火,無力虛火;寸數咽喉口舌瘡,關胃火併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 滑脈主痰飲,主宿食,主婦人有胎;寸滑膈痰嘔吐,關宿食肝脾熱,尺渴痢㿗淋。
    • 澀脈主血少精傷、血瘀氣滯;寸澀心虛痛對胸,關胃虛脅脹,尺精血俱傷。
    • 虛脈主虛證,如氣虛、血虛、陰虛,傷暑,自汗,怔忡等。
    • 實脈主實證,如實熱、痰飲、氣滯等。

    這些主病詩,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脈象與病機、病位之間的關係,對於初學者而言,是掌握脈證聯繫的寶貴口訣。

  5. 對《脈訣》錯誤的糾正: 在許多脈象的論述中,李時珍會明確指出《脈訣》在該處的錯誤或不足。例如,他批評《脈訣》對浮脈的描述失之片面,對沉脈、遲脈、滑脈、澀脈等的定義和主病論述與經典相悖或理解錯誤。這種針砭時弊、正本清源的精神,使得《瀕湖脈學》在當時及後世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它幫助醫者擺脫了《脈訣》的誤導。

將體狀、相類、主病等內容編成歌訣,是《瀕湖脈學》最為人稱道、也最具實用價值的特色。這些歌訣文字簡練,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極大地降低了脈學學習的門檻,便於醫者反覆習誦,爛熟於心,並在臨床上快速應用。可以說,歌訣是這部書得以廣泛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脈學問題的綜合論述

《瀕湖脈學》的後一部分,並非完全由李時珍原創,而是由其父親李言聞在參考和刪補宋代崔嘉彥所撰《脈訣》的基礎上形成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不再局限於單個脈象的描述,而是比較全面地探討了脈學中的多方面問題,例如:

  • 診脈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如診脈部位、時辰、姿勢等)。
  • 脈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 脈與疾病的預後。
  • 某些特殊情況下的脈象變化。
  • 可能還包括了脈診的歷史沿革或其他相關理論。

雖然這部分是基於崔氏《脈訣》進行的刪補,但經過李言聞的整理,其內容比原來的《脈訣》更為系統和準確。它與前一部分核心脈象的論述相結合,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脈學知識體系,既有對個體脈象的深入剖析,也有對脈診整體理論和應用的探討。

《瀕湖脈學》的成就與局限

總體而言,《瀕湖脈學》的優點顯著且影響深遠。它以簡潔明瞭的語言、豐富生動的比喻,以及便於記憶和應用的歌訣形式,系統地闡述了脈學理論與臨床應用。李時珍對當時流行教材《脈訣》的嚴厲批評和有效修正,清除了脈學傳播中的一個重要障礙。書中對二十七種脈象的形態描述、鑒別要點及主病歸納,至今仍是中醫學生學習脈診的基礎。其論脈精闢,易學易用,無怪乎「流傳甚廣」,成為後世醫者學習脈學的必讀經典。

然而,正如書籍介紹中所指出的,《瀕湖脈學》也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最主要的一點便是書中「存在以脈參合八卦等類敘述」,這些內容在今天看來,「則不免牽強」。將醫學理論與當時流行的術數觀念(如八卦)生硬地結合,是那個時代背景下一些學術著作難以避免的現象。這些內容與現代中醫的科學體系略有脫節,在學習時需要予以甄別。但瑕不掩瑜,這些局限性並未從根本上動搖《瀕湖脈學》作為一部優秀脈學著作的地位。

結語

《瀕湖脈學》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外的又一部重要醫學貢獻。它集前人脈學之大成,去蕪存菁,正謬匡時,並以創新的歌訣形式呈現,極大地推動了脈學的普及和發展。它不僅為後世醫者提供了系統學習脈診的清晰路徑,也展示了李時珍作為一位嚴謹學者的治學態度——不盲從權威,勇於質疑和修正錯誤,並致力於將複雜的醫學知識以更易於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傳承下去。儘管書中存在某些時代的痕跡,但其核心內容——對二十七脈的精確描述、鑒別與主病歸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後世多種清刻本以及現代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影印本(常附有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和《脈訣考證》等相關文獻),都證明了這部經典的持久生命力及其在中國醫學傳承中的關鍵作用。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醫脈診的學習者而言,《瀕湖脈學》無疑是一塊奠基石,是通往脈學精髓的必由之路。


浮(陽)

沉(陰)

遲(陰)

數(陽)

滑(陽中陰)

澀(陰)

虛(陰)

實(陽)

長(陽)

短(陰)

洪(陽)

微(陰)

緊(陽)

緩(陰)

芤(陽中陰)

弦(陽中陰)

革(陰)

牢(陰中陽)

濡(陰,即軟字)

弱(陰)

散(陰)

細(陰)

伏(陰)

動(陽)

促(陽)

結(陰)

代(陰)

四言舉要 (1)

四言舉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