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瀕湖脈學》~ 芤(陽中陰)
芤(陽中陰)
1. 芤(陽中陰)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芤,慈蔥也。《素問》無芤名。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脈經》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脈訣》言: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截矣。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相反,誤世不小。
〔體狀詩〕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虛虛。
〔主病詩〕寸芤積血在於胸,關內逢芤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白話文:
芤脈摸起來浮大而柔軟,按壓時中間空虛,兩側卻飽滿,形狀像慈蔥(一種植物)。《素問》並沒有記載芤脈。古人形容芤脈像慈蔥一樣,指壓下去中間形成一個凹陷,邊緣有東西,但中間卻是空的。這是因為氣血運行在脈管中,脈象的形狀是由血液充盈而形成的,芤脈中間空虛,代表血液不足,是氣血脫失的徵象。 如果三部脈位都出現芤脈,如果是久病導致的,則可能痊癒;如果是突然發病出現的,則預後不良。
有些脈訣描述芤脈為兩端飽滿,中間卻空虛,如同脈搏被截斷。也有人認為芤脈與尿頻、氣血下注小腸有關。 這與失血的症狀相反,因此容易誤診,造成不良後果。
芤脈的症狀是:脈象浮大柔軟,像慈蔥一樣,按壓時兩側飽滿,中間卻是空的。這是因為陽經受熱邪侵犯,血液上溢,陰絡受熱邪侵犯,血液下流所致。
芤脈與其他脈象類似,但中間空虛,兩側飽滿是其特徵,如果芤脈還帶有弦脈的特性,則稱為革脈,都是血虛的表現。
如果寸口脈出現芤脈,表示胸部有積血;在關脈出現芤脈,表示腸胃有癰腫;尺脈出現芤脈,則可能會有下血、血尿、赤痢、崩漏等症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