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湖脈學》~ 代(陰)
代(陰)
1. 代(陰)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臟之氣衰,而他臟之氣代至也。
《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若無病,羸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復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體狀詩〕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數而時至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塗。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三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也。
〔主病詩〕代脈元因臟氣衰,腹痛泄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脈經》曰:代散者死。生泄及便膿血。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後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證。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
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戴同父曰:脈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脈訣》五臟歌,皆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柳東陽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臟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證、聽聲、觀色,斯備四珍而無失。
白話文:
代脈是指脈搏跳動後停止,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又再次跳動的現象。脈象顯示脈搏進入尺脈部位後,停頓很久才再次出現。正常情況下,一息之間脈搏跳動五十次,肺、心、脾、肝、腎五臟的氣都充足,這符合大衍之數,稱為平脈。反之,如果脈搏跳動次數減少,就說明某個臟腑的氣衰弱了,例如腎氣不足,一息之間可能跳動四十次就停止一次;肝氣不足,則可能三十次停一次。這是因為某個臟腑的氣衰弱,其他臟腑的氣來代償的緣故。
經書上說,代脈是氣衰的表現。滑伯仁說:如果沒有疾病,而脈象呈現羸瘦代脈,這是危急的脈象;如果有疾病,氣血突然受損,氣無法持續,這只是疾病的脈象。傷寒引起心悸伴有代脈的,可以用復脈湯治療;妊娠期出現代脈,要根據懷孕月份判斷胎兒的安危,代脈的生死預後,不能不加以區分。
簡而言之,代脈就是脈搏跳動後停止,不能恢復,然後又跳動的現象。如果病人出現這種脈象,還能治療;如果是健康人,則可能與長壽有關。
代脈與促脈、結脈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促脈和結脈停止的次數不固定,可能是跳動兩次或三次後停止,然後又繼續跳動;而代脈的停止次數則比較固定,通常要按照一定的次數停止,然後才進入尺脈,過很久才再次跳動。
代脈主要是臟腑氣虛衰弱導致的,可能會伴隨腹痛、腹瀉、痢疾等下焦虧虛的症狀,也可能是嘔吐、腹瀉等中焦疾病,或者女子懷孕三個月後的表現。《脈經》上說:脈象散亂成代脈,預示著死亡;如果出現大便稀溏以及膿血,也需要注意。如果一息之間脈搏跳動五十次而沒有停止,則身體沒有疾病;如果脈搏跳動次數中出現停止的現象,就能判斷病情。如果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四十一次停一次,則預示著某個臟腑衰竭,四年後可能死亡;三十一次停一次,則三年後可能死亡;二十一次停一次,則兩年後可能死亡;十次停一次,則一年後可能死亡;兩次停一次,則三四天內可能死亡;三次停一次,則六七天內可能死亡;五次停一次,則七八天內可能死亡。可以根據這些情況推算預後。戴同父說:脈搏必須滿五十次才符合《難經》的記載;而《脈訣》中五臟歌則以四十五次為準,與經書不符。柳東陽說:古人用脈搏跳動次數來判斷病情,這是很重要的,必須等到五十次跳動後,才能知道五臟是否虧損。現在的人只要把手放在手腕上,就說看出來了。但是,五十次脈搏跳動,怎麼可能是彈指之間就能完成的呢?所以學習中醫的人,應該診脈、詢問病症、聽聲音、觀察面色,這樣才能掌握四診方法,避免診斷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