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瀕湖脈學》~ 虛(陰)
虛(陰)
1. 虛(陰)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崔紫虛云:形大力薄,其虛可知。《脈訣》言:尋之不足,舉之有餘。上言浮脈,不見虛狀。楊仁齋言:狀似柳絮,散漫而遲。滑氏言:散大而軟,皆是散脈,非虛也。
〔體狀相類詩〕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虛脈浮大而遲,按之無力。芤脈浮大,按之中空,芤為脫血。虛為血虛,浮散二脈見浮脈。
〔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經》曰:血虛脈虛。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曰:久病脈虛者死。
白話文:
虛脈的特徵是脈搏遲緩、脈象大而軟弱,按壓時感覺無力,像手指間空空的。崔紫虛認為,這樣的人雖然外形強壯,但體力卻很虛弱,虛弱的程度是可以察覺的。《脈訣》則描述這種脈象難以捉摸,但用力按壓時卻感覺好像還有餘力。 有些人將浮脈誤認為虛脈,其實不然。楊仁齋形容虛脈像柳絮一樣,鬆散遲緩;滑氏則認為脈象散大而軟的,都是散脈,並非虛脈。
虛脈的體徵類似於:脈搏遲緩、脈象大而鬆軟,脈象無邊際,像山谷一樣空虛。不要將芤脈和虛脈混淆,芤脈浮大,像蔥一樣。虛脈的特點是脈搏浮大而遲緩,按壓時無力;芤脈則是浮大,按壓時感覺中間空虛,芤脈代表血液不足;而虛脈是血虛,浮脈和散脈都可能表現出浮大的脈象。
虛脈伴隨發熱,可能是中暑;經常自汗、心慌、驚悸等症狀,發熱且陰虛體質,需要及時治療,滋補營氣。如果心臟氣血不足,寸口脈會虛弱,關脈處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骨蒸、痿痺、精血虧損等症狀,則會反映在神門脈上。《經書》記載:血虛則脈虛;氣虛弱則脈象微弱,病在內部;久病導致脈象虛弱者,預後不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