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湖脈學》~ 伏(陰)
伏(陰)
1. 伏(陰)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脈訣》言: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
〔體狀詩〕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白話文:
伏脈:用手指按壓骨頭,在骨頭下方可以感應到脈動。(出自《脈經》)
脈絡運行在肌腱下方。(出自《刊誤》)
《脈訣》中所說的:「尋找脈搏時好像有脈動,但靜下來後又完全沒有」,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主病詩〕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
白話文:
〔主病詩〕
霍亂時頻繁嘔吐, 腹痛多因舊有食物積滯。 積聚體內老痰久不化, 散寒溫暖脾胃不可猶豫。
食物在胸中鬱積不消, 想吐又吐不出來,悶悶不樂。 腹痛劇烈,睏倦沉重, 腹中疝氣作痛,甚至破腹。
〔傷寒脈伏論〕
傷寒病發作時,一手脈搏緩弱叫「單伏」, 兩手脈搏都緩弱叫「雙伏」。 不能將其誤診為陰證。
其實,這是邪熱內鬱,不得發散, 陽氣極盛似陰陽氣衰弱,因此脈搏沉伏, 必然有大汗淋漓而解脫的徵兆。
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脈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脈訣》言:徐徐發汗。潔古以附子細辛麻黃湯主之,皆非也。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
白話文:
如同久旱即將下雨時,天空陰雲密佈,雨後萬物甦醒的道理。還有一種寒邪挾陰入體的傷寒,原本體內就有潛伏的寒邪,加上外感風寒,導致陰邪盛行,陽氣衰竭,四肢脈搏閉塞,六脈脈搏沉弱。這時需用生薑、附子治療,並灸關元穴,脈搏才會恢復。如果太谿穴、衝陽穴都摸不到脈搏,那一定會死亡。《脈訣》中說:要緩緩發汗。潔古用附子、細辛、麻黃湯作為主治藥方,都是不對的。劉元賓說:如果脈搏潛伏,就不可以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