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針灸大全》,由明代醫家徐鳳約於1439年編撰而成,是一部承載明代針灸學術精華的重要著作,亦有《針灸捷法大全》之稱。此書作為一部綜合性的針灸學文獻,系統地匯集了當時乃至前代針灸領域的諸多知識與方法,其地位不僅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性,更在於其為後世影響深遠的《針灸大成》的編纂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醫針灸學術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價值。
全書共分為六卷,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涵蓋了針灸理論、經絡穴位、特定療法及施灸方法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作者對針灸學的全面梳理與整理。
卷一、卷二以「針灸歌賦」為主,這是古代醫籍中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通過韻文歌訣來闡述針灸的理論基礎、原則、方法、以及穴位的功能等,便於記憶和傳誦。書中所載歌賦內容豐富,包括了對針灸理論的闡述、對針刺手法的描繪,以及大量關於經絡和穴位的介紹。這些歌賦多是基於《針灸甲乙經》等早期經典和歷代醫家的臨床經驗編寫而成,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例如,書中收錄的「周身經穴賦」便是以賦的形式,將人體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主要穴位串聯起來,讀來朗朗上口,有助於學者對複雜的經絡系統建立初步的認識。透過這些歌賦,讀者可以領略到古人學習和傳承針灸知識的獨特方式。
卷三聚焦於「周身經穴歌」,進一步深化和具體化經絡穴位的知識。本卷收錄了多種關於全身經穴的歌訣,詳細介紹了各經脈的循行、穴位的名稱、位置、以及主治病症。例如,「十二經脈歌」便逐一描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的起始、循行路徑及其所主病症;「十二經本一脈歌」則用更簡潔的方式總結了經脈的源流;「經穴起止歌」更是直接點明了十二經脈各自的起點和終點穴位,對於初學者掌握經脈大體走向極為便利。此外,書中還包括了如「十五脈絡歌」,介紹了人體的十五條重要絡脈及其代表穴位,以及「禁針穴歌」,列舉了在特定情況下或應當禁忌針刺的穴位,這些內容都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反映了古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的審慎態度和經驗總結。這些歌訣內容同樣是基於《針灸甲乙經》等古代文獻的整理和歸納。
卷四專門介紹「竇氏八法流註」。竇氏八法是古代針灸學中,由竇漢卿所創立的一套以八脈交會穴為主,結合時間、臟腑氣血流註等理論的取穴方法,強調在特定時間選用特定穴位治療疾病。本卷對竇氏八法的名稱、具體操作方法及其主治範圍進行了闡述,顯示出《針灸大全》對古代重要針刺流派和方法的重視,為後人研究竇氏八法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卷五包含「金針賦」與「子午流註」。金針賦是對針刺技藝、針具使用或特定針法的歌頌或闡述,常含有深厚的理論意蘊和臨床指導意義,反映了古代醫家對針刺手法精細化和標準化的追求。子午流註則是古代針灸學中另一套極具特色的時間針法理論,認為人體氣血在一天十二時辰中按照特定的順序循經運行,各經脈在特定時辰氣血最盛,此時針刺與之相應的穴位效果最佳。本卷對子午流註的理論基礎和具體運用方法進行了介紹,與卷四的竇氏八法一同,呈現了當時流行的按時取穴思想和方法體系,豐富了本書的治療學內容。
卷六則專門討論「灸法」。灸法作為中醫針灸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本卷對各種灸法的名稱、具體操作步驟、適應症、禁忌症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將灸法獨立成卷,突顯了其在針灸學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得讀者能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這一治療手段。
綜合而言,《針灸大全》是一部集大成式的明代早期針灸文獻。徐鳳在編寫過程中,廣泛輯錄了前代,尤其是宋金元時期在經絡、穴位、歌賦、流註法和灸法等方面的學術成就,並以歌訣、賦等便於記憶和傳播的形式呈現。書中對《針灸甲乙經》等經典內容的繼承和整理尤為顯著。書中還附有插圖(根據介紹),這對於直觀理解經絡循行和穴位位置具有極大的輔助作用,雖然提供的內文未包含圖片,但其作為早期配圖針灸書的特點值得注意。
儘管後來的《針灸大成》在編排、內容廣度和理論深度上可能更為完善,但《針灸大全》作為其重要的前身,已然將當時主要的針灸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集成。它不僅是研究明代針灸學術發展的重要依據,更是理解中國針灸學傳承脈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書中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歌訣和流註法資料,對於後世研究者和臨床醫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說,《針灸大全》以其豐富的內容、清晰的結構和獨特的歌訣形式,在中醫針灸文獻寶庫中佔據著特殊的地位,是學習和研究針灸學史的必讀文獻之一。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 側頸部左右十八穴
- 膺部中行七穴
- 膺部二行左右十二穴
- 膺部三行左右十二穴
- 膺部四行十二穴
- 側腋部八穴
- 腹部中行十五穴
- 腹部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 腹部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 腹部四行左右十四穴
- 側脅部左右十二穴
- 手太陰肺之經左右十八穴
- 手陽明大腸之經左右二十八穴
- 手厥陰心包絡之經左右十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