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膊之穴二十六,缺盆之上肩井當。天髎盆上毖骨際,巨骨肩端上兩行。肩之前廉為臑會,肩髃膊骨陷中揣。肩髎臑上舉臂取,髃後肩貞當骨解。臑腧髀上大骨中,大骨之下名天宗。天宗之前秉風穴,肩中曲髀曲垣中,肩外俞髀上廉折,肩中俞髀下廉通。
白話文:
肩膊部位的穴道共有二十六個,從缺盆穴往上,肩井穴就在那裡。天髎穴在鎖骨上方,靠近肩胛骨邊緣的地方;巨骨穴在肩膀末端,這兩個穴位在肩部形成上下兩行。肩膀前面邊緣的穴位叫臑會穴;肩髃穴在肩膀骨頭凹陷的地方。肩髎穴在手臂往上舉時,肩胛骨上方可以取到;肩貞穴在肩髃穴的後方,也就是肩胛骨的關節處。臑腧穴在肩胛骨上,大骨頭的中央;大骨頭下方則是天宗穴。天宗穴前面是秉風穴;肩中穴在彎曲手臂時,手肘彎曲處的中央;肩外俞穴在肩胛骨上緣的轉折處;肩中俞穴在肩胛骨下緣可以找到。
2. 背部中行十二穴
上有大椎下尾骶,分為二十有一椎。古來自有折量法,同身三寸而取俞。七寸八分分上七,上之七節即是椎。平肩大椎大骨下。第二陶道三身柱,四柱無穴神道五,靈臺第六柱下數。至陽七椎八又缺,筋縮九柱十又歇。脊柱十一十二無,十三椎下號懸樞。十四命門穴十五,陽關十六椎下睹。
十七至二十俱無,二十一椎名腰俞。下去更有長強穴,請君逐一細尋之。間中七節長二分,大要十四與平臍。一尺二寸一分四,後有密戶宜審思。
白話文:
背部正中線的十二個穴位,上面從大椎穴開始,下面到尾骶骨,總共分為二十一節脊椎骨。古時候就有一套計算穴位位置的方法,是以患者自身的三寸為基準來找穴位。從大椎穴往下數,七寸八分的位置是上七節脊椎骨,也就是頸椎的位置。大椎穴就在肩膀平齊的地方,在最大的那塊骨頭下方。第二節脊椎對應的是陶道穴,第三節是身柱穴,第四節沒有穴位,第五節是神道穴,第六節是靈臺穴,這些穴位都在脊椎骨的下方數。第七節是至陽穴,第八節沒有穴位,第九節是筋縮穴,第十節又沒有穴位。第十一節和第十二節脊椎都沒有穴位,第十三節脊椎下方的穴位叫做懸樞穴。第十四節是命門穴,第十五節沒有穴位,第十六節是陽關穴。
第十七節到第二十節脊椎都沒有穴位,第二十一節是腰俞穴。再往下還有一個長強穴,請各位仔細一個個找出來。每七節脊椎骨的長度間隔約二分,重點是第十四節脊椎骨的位置與肚臍是平行的。從第七節脊椎往下量一尺二寸一分四釐的位置,背後有密戶穴,要仔細辨認。
3. 背部二行左右四十六穴
中行各開寸五分,第一大杼二風門。肺俞三柱厥陰四,五椎之下是心俞。督俞六椎膈俞七,八柱無俞肝九覓。膽俞下十一脾俞,十二柱下胃俞知。三焦腎俞氣海俞,十三十四十五居。大腸關元俞怎量,十六十七椎兩旁。十八椎下小腸俞,十九椎下取膀胱。中膂內俞柱二十,白環二十一椎量。上髎次髎中與下,一空二空俠腰踝。此為背部之二行,又有會陽陰尾傍。
白話文:
背部脊椎中心線旁開一寸五分處,左右兩側各有兩行穴位,第一胸椎對應的穴位是大杼和風門。第二胸椎對應肺俞,第三胸椎對應厥陰俞,第四胸椎對應心俞。第五胸椎對應督俞,第六胸椎對應膈俞,第七胸椎對應肝俞,第八胸椎無穴位,第九胸椎對應膽俞。第十胸椎對應脾俞,第十一胸椎對應胃俞,第十二胸椎對應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分別位於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第二腰椎。第十六、十七胸椎旁對應大腸俞和關元俞,第十八胸椎對應小腸俞,第十九胸椎對應膀胱俞,第二十椎對應中膂俞和內俞,第二十一椎對應白環俞。另外還有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以及位於腰部兩側的髖關節外側的穴位。以上是背部兩行的穴位,另外還有會陽穴位於尾骨旁。
4. 背部三行二十八穴
去脊左右各三寸,第二椎下名附分。魄戶第三柱下取,膏肓四椎下三分。神堂第五噫嘻六,膈關七柱八魂門。陽綱十意舍十一,胃倉十二椎下覓。肓門十三直肋間,志室十四椎下看。胞肓二穴十九取,秩邊二十椎下止。
白話文:
背部脊椎左右各三寸的地方,第二個脊椎骨下方叫做附分穴。第三個脊椎骨下方取穴叫做魄戶穴。第四個脊椎骨下方三分處是膏肓穴。第五個脊椎骨下方是神堂穴,接著第六個是噫嘻穴。第七個脊椎骨下是膈關穴,第八個脊椎骨下是魂門穴。第十個脊椎骨下方是陽綱穴,接著第十一個是意舍穴。第十二個脊椎骨下方可以找到胃倉穴。第十三個脊椎骨下方,與肋骨末端平行的位置是肓門穴。第十四個脊椎骨下方是志室穴。第十九個脊椎骨下方取胞肓穴兩個。第二十個脊椎骨下方是秩邊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