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卷之四 (6)
卷之四 (6)
1. 八法主治病證
眼赤痛腫,風淚下不已。
攢竹二穴,合谷二穴,小骨空穴,臨泣二穴
破傷風,因他事搐發,渾身發熱顛強。
大敦二穴,合谷二穴,行間二穴,十宣十穴,太陽紫脈
申脈二穴,通陽蹺脈,膀胱之經。在足外踝下二寸,微前赤白肉際是穴。令人垂足取之。主治二十四證。
腰背強,不可俯仰。
腰俞一穴,膏肓二穴,委中二穴(決紫脈出血)
肢節煩痛,牽引腰腳疼。
肩髃二穴,曲池二穴,崑崙二穴,陽陵泉二穴
中風不省人事。
中衝二穴,百會一穴,大敦二穴,印堂一穴
中風不語。
少商二穴,前頂一穴,人中一穴,膻中一穴,合谷二穴,啞門一穴
中風半身癱瘓。
手三里穴,腕骨二穴,合谷二穴,絕骨二穴,行間二穴,風市二穴,三陰交二穴
中風偏枯,痛疼無時。
絕骨二穴,太淵二穴,曲池二穴,肩髃二穴,三里二穴,崑崙二穴
中風四肢麻痹不仁。
肘髎二穴,上廉二穴,魚際二穴,風市二穴,膝關二穴,三陰交二穴
中風手足瘙癢,不能握物。
臑會二穴,腕骨二穴,合谷二穴,行間二穴,風市二穴,陽陵泉二穴
中風口眼喎斜,牽連不已。
頰車二穴(針入一分,沿皮肉透地倉穴。喎左瀉右,喎右瀉左,可灸二七壯。),人中一穴,合谷二穴,太淵二穴,十宣十穴,童子髎二穴
中風角弓反張,眼目盲視。
百會一穴,百勞一穴,合谷二穴,曲池二穴,行間二穴,十宣十穴,陽陵泉二穴
中風口噤不開,言語蹇澀。
地倉二穴(宜針透),頰車二穴,人中一穴,合谷二穴
且夫中風者,有五不治也。開口閉眼,撒手遺尿,喉中雷鳴,皆惡候也。且中風者,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各有不同焉。或中於臟或中於腑,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於臟者,則令人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語言蹇澀,故難治也。中於腑者,則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癢痛,能言語,形色不變,故易治也。
治之先審其證而後刺之,其中五臟六腑形證各有名,先須察其源,而名其證,依標本刺之,不無效也。
一、肝中之狀,無汗惡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狀,多汗怕驚,其色赤,名曰思慮中。
三、脾中之狀,多汗身熱,其色黃,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狀,多汗惡風,其色白,名曰氣中。
五、腎中之狀,多汗身冷,其色黑,名曰氣勞中。
六、胃中之狀,飲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黃,名曰食後中。
七、膽中之狀,自侵牽連,鼾睡不醒,其色綠,名曰警中。
腰脊項背疼痛。
腎俞二穴,人中一穴,肩井二穴,委中二穴
腰疼頭項強,不得回顧。
承漿一穴,腰俞一穴,腎俞二穴,委中二穴
腰痛,起止艱難。
然谷二穴,膏肓二穴,委中二穴,腎俞二穴
白話文:
眼部紅腫疼痛,流淚不止
可取穴位:攢竹穴(雙側)、合谷穴(雙側)、小骨空穴(單側)、臨泣穴(雙側)。
破傷風,因其他原因引發抽搐,全身發熱,角弓反張
可取穴位:大敦穴(雙側)、合谷穴(雙側)、行間穴(雙側)、十宣穴(十指尖)、太陽穴的紫脈處。
申脈穴
申脈穴位於足部外踝下方約兩寸,稍微靠前,在紅肉和白肉交界處,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取穴時,讓病人腳自然下垂。此穴可治療多種疾病,共二十四種。
腰背僵硬,無法彎腰或後仰
可取穴位:腰俞穴(單側)、膏肓穴(雙側)、委中穴(雙側)(可在此穴位刺絡放血)。
四肢關節疼痛,牽引腰腿疼痛
可取穴位:肩髃穴(雙側)、曲池穴(雙側)、崑崙穴(雙側)、陽陵泉穴(雙側)。
中風昏迷不醒
可取穴位:中衝穴(雙側)、百會穴(單側)、大敦穴(雙側)、印堂穴(單側)。
中風失語
可取穴位:少商穴(雙側)、前頂穴(單側)、人中穴(單側)、膻中穴(單側)、合谷穴(雙側)、啞門穴(單側)。
中風導致半身癱瘓
可取穴位:手三里穴(雙側)、腕骨穴(雙側)、合谷穴(雙側)、絕骨穴(雙側)、行間穴(雙側)、風市穴(雙側)、三陰交穴(雙側)。
中風導致偏癱,疼痛不固定
可取穴位:絕骨穴(雙側)、太淵穴(雙側)、曲池穴(雙側)、肩髃穴(雙側)、足三里穴(雙側)、崑崙穴(雙側)。
中風導致四肢麻木不仁
可取穴位:肘髎穴(雙側)、上廉穴(雙側)、魚際穴(雙側)、風市穴(雙側)、膝關穴(雙側)、三陰交穴(雙側)。
中風導致手足搔癢,無法握持物品
可取穴位:臑會穴(雙側)、腕骨穴(雙側)、合谷穴(雙側)、行間穴(雙側)、風市穴(雙側)、陽陵泉穴(雙側)。
中風導致口眼歪斜,持續不止
可取穴位:頰車穴(雙側)(針刺一分深,沿皮刺入地倉穴。左歪斜則針刺右側,右歪斜則針刺左側,可艾灸十四壯。)、人中穴(單側)、合谷穴(雙側)、太淵穴(雙側)、十宣穴(十指尖)、童子髎穴(雙側)。
中風導致身體反弓,眼睛失明
可取穴位:百會穴(單側)、百勞穴(單側)、合谷穴(雙側)、曲池穴(雙側)、行間穴(雙側)、十宣穴(十指尖)、陽陵泉穴(雙側)。
中風導致牙關緊閉,說話困難
可取穴位:地倉穴(雙側,宜透刺)、頰車穴(雙側)、人中穴(單側)、合谷穴(雙側)。
中風有五種無法治癒的情況:張口,閉眼,大小便失禁,喉嚨有痰鳴聲,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中風是各種疾病中變化最多的一種,病因和症狀各有不同。可能病在臟器,也可能病在腑,可能是痰濕,也可能是氣滯,也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所致。這些因素導致疾病產生。如果病在臟器,會導致昏迷不醒,痰液阻塞呼吸道,喉嚨痰鳴,四肢癱瘓,失去痛覺,說話困難,因此比較難治療。如果病在腑,則會導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但還能感覺到痛癢,也能說話,並且外表沒有太大變化,因此比較容易治療。
治療中風,首先要判斷是哪種情況,再進行針灸。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各自的表現,必須先觀察疾病的源頭,判斷是哪種情況,然後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有效。
- 肝臟受損:沒有汗,怕冷,面色發青,稱為怒中。
- 心臟受損:多汗,容易受驚,面色發紅,稱為思慮中。
- 脾臟受損:多汗,發熱,面色發黃,稱為喜中。
- 肺臟受損:多汗,怕風,面色發白,稱為氣中。
- 腎臟受損:多汗,身體發冷,面色發黑,稱為氣勞中。
- 胃部受損:吃不下東西,痰液壅塞,面色淡黃,稱為食後中。
- 膽囊受損:病情牽連,昏睡不醒,面色發綠,稱為驚中。
腰脊、後頸背部疼痛
可取穴位:腎俞穴(雙側)、人中穴(單側)、肩井穴(雙側)、委中穴(雙側)。
腰痛,頭頸僵硬,無法轉頭
可取穴位:承漿穴(單側)、腰俞穴(單側)、腎俞穴(雙側)、委中穴(雙側)。
腰痛,起身或坐下都很困難
可取穴位:然谷穴(雙側)、膏肓穴(雙側)、委中穴(雙側)、腎俞穴(雙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