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論子午流注之法
夫子午流注者,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余兩經者,乃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
此二經雖寄於壬癸,亦分派於十干。且每經之中,有井滎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而陽井金,陰滎火而陽滎水,陰俞土而陽俞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矣。經中必有返本還原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戶也。陽經有原,遇俞穴並過之,陰經無原,以俞穴即代之。
是以甲出丘墟乙太衝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孫、辛列缺、癸水泉,包絡內關也。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後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後隨也。得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於三焦。陰乾注臟,乙丁己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
如甲日戌時,以開膽井,至戊寅時,正當胃俞,而又並過膽原,重見甲申時,氣納三焦滎穴,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時,以開肝井,至己丑時,當脾之俞,並過肝原,重見乙未時,血納包絡滎穴,屬火,乙屬木,是以木生火也。余皆依此。
俱以子午相生,陰陽相濟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時。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何以甲與己合?曰:中央戊己屬土,畏東方甲乙之木所克,戊屬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與甲為妻,庶得陰陽和合而不相傷。所以甲與己合,余皆然。
子午之法,盡於此矣。
白話文:
所謂的子午流注,指的是剛柔相互搭配,陰陽相互結合,讓氣血循環流動,以及讓穴道在不同時間開啟或關閉的方法。為什麼要用子時和午時來區分呢?這是因為子時一刻,是陽氣開始產生之時;而午時一刻,則是陰氣開始產生之時。所以用子時和午時來劃分,就能夠取得平衡的中道。流,是流動的意思;注,是停留的意思。天干有十個,經絡有十二條,它們分別對應著:甲對應膽,乙對應肝,丙對應小腸,丁對應心,戊對應胃,己對應脾,庚對應大腸,辛對應肺,壬對應膀胱,癸對應腎。剩下的兩條經絡,則是三焦和包絡。三焦是陽氣的父親,包絡是陰血的母親。
這兩條經絡雖然寄託在壬和癸之下,但也分派給十天干。而且每條經絡中,都有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分別對應金、水、木、火、土五行。所以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陰經的滎穴屬火,陽經的滎穴屬水;陰經的俞穴屬土,陽經的俞穴屬木;陰經的經穴屬金,陽經的經穴屬火;陰經的合穴屬水,陽經的合穴屬土。經絡中一定有返回本源的通道,那是十二經脈氣血出入的門戶。陽經有原穴,氣血運行經過俞穴時會一同經過原穴;陰經沒有原穴,就用俞穴來代替原穴。
所以有像是甲經的丘墟穴,乙經的太衝穴這樣的例子。另外,根據《千金方》記載,六條陰經也有原穴,分別是:乙經的中都穴、丁經的通里穴、己經的公孫穴、辛經的列缺穴、癸經的水泉穴,以及包絡經的內關穴。陽日的時候,氣先運行,然後血才跟隨;陰日的時候,血先運行,然後氣才跟隨。當氣血運行的時間到了,穴位就會開啟;時間沒到,穴位就會關閉。陽天干對應六腑,像是甲、丙、戊、庚、壬這五個重複出現的陽天干,其氣會納入三焦;陰天干對應五臟,像是乙、丁、己、辛、癸這五個重複出現的陰天干,其血會納入包絡。
例如甲日戌時,膽經的井穴會開啟,到了戊寅時,正好是胃經的俞穴,並且也會經過膽經的原穴,再次遇到甲申時,氣納入三焦的滎穴,這個穴位屬水,而甲屬木,水能生木,所以稱為「甲合還原化本」。又例如乙日乙酉時,肝經的井穴會開啟,到了己丑時,正好是脾經的俞穴,並且也會經過肝經的原穴,再次遇到乙未時,血納入包絡的滎穴,這個穴位屬火,而乙屬木,木能生火。其他情況也都是依循這個道理。
這些都是以子時和午時為基礎相互影響,陰陽相互調和的結果。陽日不會有陰時,陰日也不會有陽時。所以甲和己相合,乙和庚相合,丙和辛相合,丁和壬相合,戊和癸相合。為什麼甲和己相合呢?因為中央的戊己屬土,害怕東方甲乙的木來剋制它,戊屬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所以戊兄就把己妹嫁給木家,和甲結為夫妻,這樣才能讓陰陽調和而不互相傷害。所以甲和己相合,其他也都是依循這個道理。
子午流注的方法,大概就是這樣了。
2. 五虎建元日時歌
甲己之日丙寅起,乙庚之辰戊寅頭。丙辛便從庚寅起,丁壬壬寅順行求。戊癸甲寅定時候,六十首法助醫流。
白話文:
甲日和己日,就從丙寅時開始起算;乙日和庚日,就從戊寅時開始起算。丙日和辛日,就從庚寅時開始起算;丁日和壬日,就依照壬寅、癸卯、甲辰這樣順序推算。戊日和癸日,就從甲寅時開始起算。這六十個時辰的起算方法,可以幫助醫生。
3.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白話文:
甲對應的是膽,乙對應的是肝,丙對應的是小腸,丁對應的是心,戊對應的是胃,己對應的是脾,庚對應的是大腸,辛對應的是肺,壬對應的是膀胱,癸對應的是腎臟。三焦也歸屬於壬之中,心包絡則歸屬於癸的方位。
4. 十二經納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白話文:
肺經對應寅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大腸經對應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胃經對應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
脾經對應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心經對應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小腸經對應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
膀胱經對應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腎經對應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心包經對應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
三焦經對應亥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膽經對應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肝經對應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
5. 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墟乙太衝,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門原內過,戊胃衝陽氣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淵同。壬歸京骨陽池穴,癸出太谿大陵中。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原穴是丘墟穴,足厥陰肝經的原穴是太衝穴,手太陽小腸經的原穴在腕骨穴,這是原穴的所在位置。手少陰心經的原穴經過神門穴,足陽明胃經的原穴可以透過衝陽穴來疏通氣血。足太陰脾經的原穴是太白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是合谷穴,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和太淵穴相同。足少陰腎經的原穴歸屬於京骨穴,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是陽池穴,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則在大陵穴。
6. 子午流注十二經井滎俞原經合歌
手大指內太陰肺,少商為井滎魚際,太淵之穴號俞原,行入經渠尺澤類。
鹽指陽明曰大腸,商陽二間三間詳。合谷陽谿依穴取,曲池為合正相當。
中指厥陰心包絡,中衝掌中勞宮索,大陵為俞本是原,間使從容求曲澤。
無名指外是三焦,關衝尋至液門頭,俞原中渚陽池取,經合支溝天井求。
手小指內少陰心,少衝少府井滎尋,神門俞穴為原穴,靈道仍須少海真。
手小指外屬小腸,少澤流於前谷內,後谿腕骨之俞原,陽谷為經合少海。
足大指內太陰脾,井滎隱白大都推,太白俞原商丘穴,陰陵泉合要須知。
足大指端厥陰肝,大敦為井滎行間,太衝為俞原都是,經在中封合曲泉。
足第二指陽明胃,厲兌內庭須要會,陷谷衝陽經解谿,三里膝下三寸是。
足掌心中少陰腎,湧泉然谷天然定,太谿腎俞又為原,復溜陰谷能醫病。
足第四指少陽經,竅陰為井俠谿滎,俞原臨泣丘墟穴,陽輔陽陵泉認真。
足小指外屬膀胱,至陰通谷井滎當,束骨次尋京骨穴,崑崙經合委中央。
白話文:
手部
- 手大拇指內側是太陰肺經,少商穴是井穴,魚際穴是滎穴,太淵穴是俞穴也是原穴,接著依序是經渠穴、尺澤穴。
- 食指是陽明大腸經,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要清楚掌握,合谷穴和陽谿穴也都要找到,曲池穴是合穴,位置要正確。
- 中指是厥陰心包絡經,中衝穴在指尖,勞宮穴在掌心,大陵穴是俞穴也是原穴,間使穴接著是曲澤穴。
- 無名指外側是三焦經,關衝穴是起點,液門穴是終點,中渚穴是俞穴也是原穴,陽池穴,接著是支溝穴、天井穴。
- 手小指內側是少陰心經,少衝穴、少府穴是井穴和滎穴,神門穴是俞穴也是原穴,靈道穴接著是少海穴。
- 手小指外側是小腸經,少澤穴流向的前谷穴,後谿穴是俞穴也是原穴,陽谷穴是經穴,最後是合穴少海穴。
足部
- 腳大拇指內側是太陰脾經,隱白穴、大都穴是井穴和滎穴,太白穴是俞穴也是原穴,商丘穴,最後是合穴陰陵泉。
- 腳大拇指末端是厥陰肝經,大敦穴是井穴,行間穴是滎穴,太衝穴是俞穴也是原穴,中封穴是經穴,最後是曲泉穴。
- 腳第二趾是陽明胃經,厲兌穴、內庭穴要掌握,陷谷穴、衝陽穴是經穴,解谿穴,最後是膝蓋下三寸的三里穴。
- 腳掌中心是少陰腎經,湧泉穴、然谷穴位置確定,太谿穴是腎俞穴也是原穴,復溜穴、陰谷穴能治療疾病。
- 腳第四趾是少陽膽經,竅陰穴是井穴,俠谿穴是滎穴,臨泣穴是俞穴也是原穴,丘墟穴,陽輔穴、陽陵泉穴要認真找。
- 腳小趾外側是膀胱經,至陰穴是起點,通谷穴是井穴,束骨穴、京骨穴,崑崙穴是經穴,最後是合穴委中穴。